平氏故事——背妆

【编者注:承蒙故乡刘书记厚爱,良子不才,当尽全力为之,以积极响应“文化名镇”的建设而尽绵薄之力。故即日起,《怀念平氏系列文章》更改为《平氏故事》。感谢各位父老乡亲的支持和鼓励!】

在我的记忆中,平氏镇一年中最深刻的趣事,除了过大年外,就是正月十五的背妆,三月三的庙会,以及清明的插柳,端午的插艾之类的。其中正月十五的背妆最让全街老幼去热爱。如果哪一年在正月十五日没有看到“背妆”上阵,就总觉得那年的正月十五就过得不圆满。

我的故乡的人们,都是善良简单淳朴的那类。特别是在上世纪,清贫的生活,也影响了普通人家日常的生计。多子女的家庭,老幺总是穿上面几个姐哥改装过的衣服。那时候,农村的孩子们,多无新奇的游戏,多是小伙伴们一块去玩泥巴,或者有时玩游戏。孩子们穿着大人们的衣服,摇摇摆摆围成一圈“走江湖”。男孩子都爱当武松,女孩子都爱美,把野地的小花别在自己发卡上扮“新娘”。但是要被大人发现了,要被斥为“gui zha”(音鬼炸,平氏土话,大意指炫耀、显摆的意思)。现在想起来,那可真是山寨版的游戏。

唯有正月十五的“背妆”——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年度大戏,不但是大人最爱的节目,更是孩子们做梦都想表演的舞台。粉白相间的戏曲妆容,漂亮的绸缎古装戏剧衣服,缀着明珠和绒团的花冠,带两只展翅的书生小帽,还有骑着“马”的小武松,手舞“金箍棒”的孙猴子,有上面穿粉衣和青衣的“白娘子”和“小青”,还有旁边傍一个小娃娃的红衣... ...伴随着锣鼓声敲打的喧闹中,浩浩荡荡的背妆队伍就从平氏镇的西北村开过来了。

一听到那锣鼓声,每个人的神经都被调动起来了。我小的时候,每到正月十五,只要在平氏的正街上,看到背妆来了,那肯定脚也不停地跟着队伍走,从北街到南街,从东街到西街,其他大人和孩子们也是,熙熙攘攘的。有时碰到正月十五没有逢上星期天,坐在教室里,我的心就开始慌了,像长了草一样,无心听课,眼巴巴地等着放学铃声。铃声一响,背起书包,一路和小伙伴狂奔,“看背妆去哟”!也顾不得回家吃午饭了。不看到人家背妆队伍远远地回去了,就不罢休。在回家的路上,还跟小伙伴意犹未尽地说这个说那个。

正月十五还算是年未过完,所以背妆队伍到街上表演时,每到一处,都有热情的人们围着,随着。背妆,按现在的专业术语来说,是行为表演艺术,而且是儿童专业的表演艺术。儿童体轻,甩水袖,挥鞭,扬扇,在高处表演,但这些小演员每个人下面是有一名壮劳力在做支撑。我曾经看到,这些壮劳力腰间都围着一圈钢结构,往上面是类似做支撑的铁架。孩子们则根据需要分别扮演旦角、生角等角色,他们在上妆表演前,必须由随行的大人们抱着。我曾经靠近也看得清楚,但始终没有发现这个秘密,只看到表演的“小脚”和露出铁管一般的东西露在外面。有人说,这些孩子们是坐在小凳或小椅小架上的,至于到底是坐在小凳抑或是小架子上,我们小孩无从得知。表演开始前,有工作人员把那些钢管跟壮劳力身上的架子铆合一起,随后孩子们就被随行工作人员用“U”形类似桑叉的工具架起来了。最累的,估计是那些背双妆的劳动力,因为他要撑住上面的两位孩子的表演。所以,别看大伙嘴上没说,心里对他是挺敬佩的。

在正月里,乡亲们爱放鞭炮,再加上锣鼓响动,下面的壮劳动力是大人,扭的欢;上面的孩子也跟着扭的欢,甚至之间互相“打起架”来,不是“小许仙”拽了“某丫环”的袖子,就是“小武松”用马鞭子打了“孙猴子”,随行的观众哈哈大笑,但工作人员就在下边叫喊:“不要打,不要打,好好扭”。孩子们这才听话,把个古代小姐,书生,武士等角色表现得活灵活现。随行的观众中,特别是同龄的孩子们,眼里透出满是羡慕,在他们看来,上面的那些小演员们,都是他们的偶像。“女孩上过妆,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妆,媳妇随便相”——这是当年的流行语。可见上过背妆的孩子们,是十分令人羡慕的。我小时候,就特别想往过,不过,平氏的背妆仅此一家,就在西北村,我在平南村,当然无有此福气了。

这当中我还见过有小插曲,锣鼓响起来了,鞭炮响起来了,但其中有个小演员却哭鼻子抹眼泪,怎么也不肯上去。为什么呢?原来她怕鞭炮声。随行的父母没办法,只好换妆。换了别的女孩子,虽然没有时间来化妆,但是穿上古代的戏装,表演起来也是非常活泼,惹得观众啧啧称赞。我想:那个被替下来的女孩子,她以后有没有再想到这件事?

在我上初中时,有年正月十五、十六是雨夹雪,背妆是没的看了,非常失望。到了正月十七,按理说,这年也是过完了,没有指望了,但是到了第四节体育课时,忽然听到墙外有锣鼓声,原来背妆上街表演了。我马上就坐不住了,同学们也央求老师早点下课放学吧。体育老师拗不过,只好宣布放学。那一阵子,看谁个脚力最快了。

后来我到县城上高中,由于正月初八初九都开学了,那正月十五就再也回不到老家看背妆了。县城里也有很多好玩的玩意,比如舞狮舞龙灯,打花棍扭秧歌的,但还是平氏的背妆最让我牵挂。之后再往外地上大学,好在大学开学,总是过了正月十五,所以我又有幸看了三次的背妆(四年大学,有一年春节没回家)。愈觉得自己将要远行,愈觉得这家乡的一切都很珍贵。那最后几次的背妆表演中,我还发现了多了几个角色,曾经有一个“小河蚌”,就是小演员藏在里面,外面有两扇壳,如果怕鞭炮,小演员可以随时把壳合起来,又多了一个小财神,还挂着小胡子;还有那个带小娃娃的妆,真的,我很敬佩,表演架子上是个真娃娃。我堂姐的儿子一岁时还上过妆呢,用披风围着,耳朵里塞着棉花,怕被鞭炮震着了。锣鼓喧天,人群攘攘,但这最小的演员却酣睡的很香。当时,跟小娃娃一块表演的,还有一位小演员,可以用手臂护着。最重要的秘密“武器”是,是扮母亲的小演员腰间系了很结实的钢箍,旁边有眼。小娃娃是坐着的,腰间也有个很结实的钢箍,并多个类似楔子的头,工作人员把这个楔子插进小演员腰间钢箍的眼中,这样就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不得不佩服工作人员的聪明智慧以及细致缜密。

背妆是何年月传到平氏镇,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记事起,它就是我和家乡其他小伙伴的最爱。自大学毕业至现在,我已有十多年没有再能够回到故乡感受正月十五的热闹与喜庆,但它一直会在我的心中,直至沉淀至永远!

【百度百科】:背妆   背装,又叫“背妆”、“背桩”,相传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由民间艺人吸取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多种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经过人们继承和改进,背装已经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具有独特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背装属造型艺术,故事情节均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表演大都以戏剧化装人物出现。整个表演既惊险刺激,又诙谐逗趣。

 良子提示以下内容也很重要——

       本文内容由阿睿提供,良子略有修改,图片由杜传茹、刘香等提供,视频由长玉、昌云等提供,技术支持由岁岁、金涛、卫凯等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0)

相关推荐

  • 【往事】京剧大师青海收徒记

    马连良.张君秋.盖叫天.吴素秋,是赫赫有名的京剧大家.他们通过口传心授教徒弟的方式,薪火相传,使京剧表演艺术绵延发展,后继有人.当年的青海省京剧团里,就有他们的弟子. 王萍向吴素秋学戏 马连良张君秋收 ...

  • 民间舞蹈花样多,在小车里也能跳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锦鲤附体 过四级 不挂科 攒钱旅游 变漂亮 瘦20斤 中国传统民俗 小车舞,也叫"车灯"."太平车",是中国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普遍出现 ...

  • 戏曲进校园丨国粹文化传承进行中

    走进育英小学 传播京剧国粹 // // // 主持人热情的为孩子们普及京剧知识,孩子也踊跃的抢答主持人的问题. 精彩瞬间 <天女散花>是一出视听感受非常高的折子戏,优美的唱腔和华丽的彩带舞 ...

  • 平氏故事——艾叶飘香

    早起晨练,照例五公里跑步,在返回途中,路过一片早市摊点,忽闻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定睛细看,是艾叶.原来是端午节将至,一些心急的农妇已开始割了成捆的艾叶,拿到城市变卖. 坐在书桌跟前,想想夏季最期待的节日 ...

  • 平氏故事——舞狮

    舞狮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如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 ...

  • 平氏故事——黄龙传说

    平氏芹菜远近闻名,长相粗壮但纤维极少,烹炒凉拌皆宜,其味甘无筋,脆甜爽口,成为平氏一大特产.然而不是所有平氏地块芹菜都是这样的口感,好像只有平氏北西队西大堰坑(一说凤凰台)附近有一块地才能种出这样优质 ...

  • 平氏故事——八爷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八爷生前所留. 八爷姓崔,大名崔运重,祖上住在平氏街北头寨外小店街的地方,那里住着十来户人家,崔家属大户人家,祖辈靠加工银质首饰起家,家境颇为殷实,故人丁兴旺,富甲一方 ...

  • 平氏故事——煤油灯

    记忆中,儿时的农村,白天的天空是瓦蓝瓦蓝的,瓦蓝的天空上还有耀眼的太阳,晚上的夜空是满天星斗的,满星的夜空还有明净的月光.入夜,一闪一烁的萤火虫在身边飞来飞去,捉了萤火虫,放在手心,看它闪烁着在手掌上 ...

  • 平氏故事——土著语言

    如今的平氏街,融入了很多的外乡人,有周边山村的,也有外乡镇的,更有外省市的.出现如此繁荣景象,一方面说明平氏街更加适合人文居住,是安养生息之福地:另一方面也直接体现了平氏街人包容宽广.广纳四海贤人的海 ...

  • 平氏故事——二中的钟声

    这是我的母校--平氏二中(现为平氏中学)的大门. 离开平氏二中一晃三十多年了,校园的许多事已逐渐变得模糊.然而,校园的钟声却让我挥之不去,伴随我一路走来. 当年敲醒我们梦想的那口校钟如今仍然高高悬挂在 ...

  • 平氏故事——母校平小

    母校平氏小学对于我的记忆,犹如曾经年少的梦飘飞在童年金色的回忆里一样.回想五年小学美好光阴,那时的我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落在希望的田野里,在平小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我是八岁开始上的学,记得是二 ...

  • 平氏故事——麻绳厂

    麻绳厂,从字面上理解,是做麻绳的,估计也是吧!不过可能由于年龄的原因,我不知道麻绳厂的由来,只知道那是一个看电影看戏的地方.   当年那个我们难以逾越的大门 ,如今已经变成破败不堪的小铁门. 麻绳厂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