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六法之二——叠床架屋(以用马斯洛模型分析美国禁枪为实例)

关于美国前段时间频发枪击案件和禁枪的争论,各种新闻报道都已经说了很多,大都是从美国宪法、军火商利益、历史习惯等方面来观察的。今天,让我们从马斯洛的角度来看一看美国为什么很难实现禁枪。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所谓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有人评价他和弗洛伊德正好形成一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了人类病态的一面,而马斯洛则分析了人类美好的一面。如果把这两者的理论结合起来,大概就能够完整全面地描述人类心理。

马斯洛的主要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路,并在其理论中融合了美学思想。有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描述了人类的不同需求,提出者就是马斯洛,如下图:

可以看到,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层次分为3个大层,分别用:X理论、Y理论和Z理论描述。

其中,X理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满足了X理论中的基本需求之后,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突显Y理论中描述的人类需求,即社会交往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价值和理想实现的需求。

最后,处于最高层面的是自我超越的需求,往往有些著名的富二代,喜欢搞点在普通人看来特别出格的行为,比如摆拍什么日了狗的图片、或给宠物狗买好几个最新版iPhone、在网上和网友公开骂战、甚至极端的个别人还搞聚众吸X等违法行为。

其实用马斯洛人类需求模型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他老爹太强,压抑得他吧,自我实现需求和自我超越的需求基本上这辈子很难实现,所以就开始搞这些事情。因此,从马斯洛的角度来看,他其实也很可怜。因为对他来说,底层那些需求全部可以极为轻易实现,上层需求又似乎永远无法实现,人的心理就开始很绝望很扭曲,才会经常秀点另类的东西,一方面是一种宣泄,另一方面是试图通过炫耀个性获得上层需求的满足。

历史上同类现象数不胜数,随便举几个著名的人物:纸上谈兵的赵括、蜀汉后主刘禅、北宋宋哲宋等等。

群里有朋友私聊,问我分析新闻时事、社会现象之类的方法,上次介绍了新闻分析六法之一——抽丝剥茧法,这篇文章介绍第二种方法——叠床架屋法

具体来说就是:

1、先多读多看,争取掌握几种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不一定是普适和绝对正确的、世上也许没有这种方法),比如这里提到的马斯洛人类需求模型就是挺有效的一种方法;

2、慢慢融合这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己的思维分析框架;

3、,尝试进行分析的实践活动,再用分析结果和事实比较,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思维分析框架;

4、反复进行上述过程,经过一段时间,可能相关的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升。

这种逐步建立分析思维框架的方法,我称之为叠床架屋的方法,是我所总结的新闻分析六法之二。

回到马斯洛模型,其中的X理论,包括了人类基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美国人为会普遍反对禁枪呢?就因为其安全需求决定了必须反对!

设想,如果把读者您和一群不熟悉的人,放到一个野外丛林中,已经知道这里面有一些猛兽、甚至这群人中有的可能不怀好意。这个时候,一把枪放在面前,您是要还是不要呢?

另外,如果进入丛林之前,有人提议大家都不要携带枪支(禁枪),您会同意还是拒绝呢?

我想大部分人会拒绝禁枪,因为这里一没有一个互相信任的团体,二没有一个足够权威的安全监督机构,如果手中有支枪,好歹在必要时可以自卫。而如果没有枪则相当于把自己的安全交付给未知。

回过头来,看美国人的建国历程,首先是被放逐到陌生的大陆,还有语言不通、文明不一样的大量土著,自然环境和条件也很差,同样登陆的大家彼此也不熟悉,关键是里面还混有大量的流放罪犯。这与上面所说的那个一群人进入丛林的情况是不是几乎完全相同?

所以,美国才会在宪法修正案里规定了人民有持有枪支的权利,这是历史上美国人全体的心理安全需求所造成的。而且一经形成,这种心理安全需求会一直和社会结构与文化共同存在,基本上不可能改变。

与之相比,中国的历史不是这样,中国人不是什么流亡者,也不是入侵者,我们有史记载以来,是这块土地的原住民。而且,从文化上逐渐形成了人情社会、熟人社会这种氛围。例如:如果您在生活的小区里从来不和人说话,甚至连门卫保安都从来不打招呼,结果肯定是非常突显,非常另类。只有和大家都混得很熟悉,才会成为人民群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这就是中美历史和文化的本质差异造成的。

所以说,如果让中国人选择,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同意禁枪。别说禁枪,禁止管制刀具、仿真枪支,老百姓大都是很赞同的。这也是为什么东莞运抄车事件会引起这么大反响的原因——事件侵害了几乎全体市民的安全需求!!!不论当事人是否有错或者是不懂法律,但枪击手无寸铁的人,这一事情本身越过人民的心理安全需求红线了!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模型来看,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因此在我们国家历史上,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要销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汉朝从武帝朝匈奴外患不那么严重之后,桑弘羊就提出国家进行盐铁专卖。这些政策,其实都是与当时社会绝大数人民的心理安全感相吻合的。

好吧,从马斯洛的需求模型来看,为什么美国前段时间会出现那么多枪击事件呢?除了极个别真的是有恐布事件背景的之外。其实大都是因为Y理论层次中的社会交往需求(爱情、友谊、亲情等)、获得尊重需求(不能被社会边缘化)、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等,在现实中遇到很大挫折。特殊宗教群体人员、或有色人种、或退役海军陆战队员,他们的上述3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与原来相比降低太多、反差太大,从而给下层的安全需求造成极大心理压力,以致于心理扭曲或崩溃,从而以枪击方式宣泄出来。

回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后来也有不少学者批评他把需求层次和类别给混在一起了,就是说:上述需求可能上下的层次不一定这么明显,也许只是彼此平级的几类需求,是同时存在的。而不是分出明显上下层次,不是一定会按照先满足下层、再出现上层需求这样的几层需求。

所以我们也不要把这个需求模型当成是绝对正确的,也有其缺陷。但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已经足够了。

因为各种社会新闻的主体都是人和人类群体,而人和人类群体都有心理需求,人和人类群体的行为都反映出心理需求,所以从分析心理需求的角度入手,就可以进行新闻分析。

分析的结果未必全面正确,但肯定是足以自成一家,在逻辑上也很容易自圆其说。

课后小作业:试用马斯洛的需求模型,来分析朴大妈的行为和心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