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重要还是物理重要?教育改革要有大格局,对着“镜子”该反思
新高考改革走到今天似乎陷入一个怪圈,浙江和上海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实行3+3模式,结果物理遭殃了,大批学生因为害怕物理,物理难学而主动选择放弃,这符合人性的基本心理。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改革者又“收缩战线”实行3+1+2模式,物理和历史必选其一,然后再选其它,这种看似温和的模式,却又把化学推向悬崖边,江苏省2019年30多万考生仅有不到3万选化学可见一斑。
当很多人把焦点放在救物理还是托化学的时候,似乎把语数英三个大学科给忘记了,语文关乎母语文化,这个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就更不用说了,那就剩下英语。高考150分的英语其意义何在?物理、化学等都是100分,甚至在文理分科时期有过80来分的时候,英语几乎是它们的二倍分数,所以,不是物理和化学谁重要,而是物理们和英语谁重要?
毋庸置疑,无论是物理还是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它们之间有共性,那就是都是工具性学科,都可以解决相应领域的问题,比如语言交流,比如生活中各种工具的制造。似乎从实用性来讲,从现实意义上看物理作用更大,大到汽车、轮船、航天设备,小到一把钳子,一个台灯都离不开物理知识,但似乎不怎么需要英语。
这次疫情,我们看到中科院院士钟南山在和国外医学专家进行交流的时候,多次使用英语表达,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李兰娟院士在和这些人交流的时候用“浙江”普通话,但对方一样听得明白,记得认真。这说明即使仅从语言交流层面,不懂英语也不是问题。
另外,这次疫情也真实地让每一个人见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首先是疫苗研究,这是个科技难题,生物技术的基因序列,各种医疗设备如口罩,呼吸机等似乎都需要科技的支撑。当然,还有多次关键时候出马的“人工肺”设备,目前这样的设备咱还整不出来,得从德国进口。
除了这些医疗设备,疫情期间我们的网课,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视频等等等等,都体现了科技在抗疫过程中的巨大魅力。所以,仅从实用性这个“狭隘”的视角来看,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似乎更重要一些。
高考不仅是一个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指向性和引导性。就如同目前的改革,怎么设计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实际去怎么选择。究竟是往重视科技的方向引导呢?还是往其他方向引导?这里面是大学问,需要大格局才行。
高考改革不是打游戏,不是玩猫捉老鼠,它关乎国家一个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群体的发展方向问题,当我们在反思为何中国总出不来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学家的时候,我们应该多看看国外的模式,未必都适合,但是肯定可借鉴。
高考改革其实就是模式选择,设计什么样的模式最科学,最适合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就要什么样的模式。很显然,目前的改革还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有争论是好事,但是不要在大方向上争论错了,不是物理和化学谁重要,而是应不应该在英语上动刀子。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活跃性的因素,但是这个“人”也是需要被解放了才可以发挥它的这种活跃性,这不仅是150分和100分的问题,而是数字背后对科学的尊重和坚定。疫情是面很好的镜子,应该对着这面“镜子”好好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