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隋朝为何短命?汉朝唐朝为何长久?民国为何也短命?
头条朋友大家好!今天与大家说一个我思考多年的话题,秦朝、隋朝为何短命?汉朝、唐朝为何长久?中华民国为何也短命?文章有点长,请耐心看完,不人云亦云,精彩在后面。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还用你说,大家都知道。现在,我告诉朋友们,我的观点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现在,我先来介绍中国历史上这四个朝代的情况。
秦朝,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统一六国,到西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秦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全国性政权。为加强统一,针对长期的分裂状态,对各地方政权采取了不同于西周的分封制,将以前秦国的郡县制推广至全国。另外,还采取了许多强硬的措施,比如“书同文、车同轨”等,在全国范围内都修改 “驰道”,建造“直道”。直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直道。还有建长城、筑陵墓、盖宫殿等等工程。这些加剧了人民徭役负担。秦朝自统一至灭亡只有14年。贾宜在《过秦论》中认为秦朝的灭亡是仁义不施,有道理,但是这只是现象,并没有揭示出其内在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
秦长城
紧接秦朝的是汉朝,我这里说的是西汉。秦朝时间之短,令人惋惜。但它给汉朝留下了重要的成果:新制度和新设施。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但在体制上,刘邦却开了历史的倒车,采取了分封制。在文帝时,开始削弱诸侯;至景帝更进一步提议削减诸王封地,并由此产生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诸王被杀。自此景帝将王国军政大权、官吏任免权全归中央,分封王国名存实亡,实际上恢复了有利于统一的郡县制。西元前202年刘邦称皇帝,建立汉朝,建都长安。西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一共210年。
隋文帝
隋朝,西元581年,大定元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定都大兴城(唐长安),北周覆亡。西元589年,开皇九年,隋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继秦朝和西晋之后,第三次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然而,隋朝也是个短命的朝代,从西元618年统一,到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总共28年时间。
一般认为其灭亡原因:
首先是隋文帝时期社会矛盾的积累。隋王朝的建立是通过宫廷政变实现的,这次改朝换代仅仅是士族集团内部权力的转移,旧有的统治秩序没有被打乱,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格局并没有改变,杨坚集团本来就是关陇士族集团的主要成员,而各级政权的官僚成员大都仍是北周旧贵族官僚。因此,隋文帝的各项措施不可能阻止社会矛盾的发展。还有,隋文帝的个人性格及晚年的变化也加剧了矛盾的发展,史书说他“天性沉猜……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开皇中叶以后,法制逐渐受到破坏,文帝对元老功臣猜忌诛灭,对平民百姓滥施苛法,并且刚愎自用。结果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
其次是隋炀帝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隋炀帝即位后,隋朝的国力、武功达到极盛。他修建东都、开凿运河、穷兵黩武,虽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对民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社会矛盾迅速激化。特别是远征高丽,前后共征发兵卒、役夫四百万人之多,过度消耗国力。残暴的统治将人民推向死亡的边缘,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最终亡国。
隋大运河
然而,隋朝却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改革官制。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门下、内史三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三省互相牵制,决策机关是内史省,长官是内史令;审议机关是门下省,长官是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pú yè)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六曹。 继续实行郡县制,同时规定: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本地政务。二是创立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规定每州每岁贡士三人。西元598年,开皇十八年,隋文帝令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等官员,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时,又创立了进士等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三是开通大运河。隋代大运河造就了扬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阳、开封、北京含天津这样三个城市点,与南方经济中心绍兴遥相呼应,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
唐因隋制。唐朝,西元618年至西元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在中央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制,对各郡县依然实行郡县制,人才选拔上采用科举制。这些措施全部有利于大一统帝国长治久安。
上面只是粗略的说了秦、隋短命,汉、唐长久的现象。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原因。有人总结了秦朝、隋朝有相似之处: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统一;都创立重要制度,影响深远;都兴建大型重要工程;都因暴政而亡,皆为短命王朝。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朝代的灭亡,简单归结为暴政,仁义不施,没有充分的说服力。
实际上秦朝和隋朝承担了两个重要的历史使命:统一和创新。先说统一,统一本身就面临着文化的冲突。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文化冲突的方式,多半采取武力的手段。再说创新。创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创新,一个是设施创新。制度创新面临着上层利益的再调整,会有反抗、会有阻力。创新要触及统治阶层的利益,不利于政权的稳固。设施创新要动用大量国力,百姓徭役加重。所以,统一要动用武力;创新触及统治阶层,不利于政权稳固,又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几个方面的问题叠加在一起,可以想见,难度之大、困难之多。我认为,这两个朝代的帝王绝对不是天生好战、天生残暴,而是命运使然。
我在这里做个比喻,秦朝、隋朝就如同工业生产的小样或道路建造的试验段或先导段,而汉朝、唐朝就是工业的大批量生产或道路的正式建造。我们知道工业生产,在大批量生产前,我们往往会生产出少量的小样,观察其使用情况,然后对其存在的问题,或设计修正或工艺调整或生产改进,再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一样的道理,在建造高等级公路前,往往在大规模建造道路前,也会先试做一些先导段或试验段,然后对其进行监测,针对路面的沉降等情况,调整数据、材料等,为后面的大规模生产积累经验。当然了,这并不是说,经过样品或先导段的试验,后面的大规模的生产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由于有了前面的试验,后面的产品会相对成功和稳定。而前面的试验往往是破坏性的、短暂的、冒险性的。所以,有时试验可能还要经过几次反复。这里说的情况,是我这篇文章的理论基础。
有人会提出疑问,西晋也是全国性统一政权,也是短命的,为什么之后,没有大一统的长久政权?
晋朝,西元266年到西元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传四帝。从晋武帝建国开始,国祚51年;西晋从西元280年灭东吴、统一全国开始,到西元316年灭亡为37年。
西晋灭亡的原因:不采用郡县制,而采用分封制,最终引起“八王之乱”。唐柳宗元在他那篇闻名于世《封建论》中,将西晋的灭亡归结于晋武帝司马炎所实行“分封制”。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西晋灭亡的原因,一是对待少数民族的策略失误,不应该让他们进入内陆,人口繁衍的太多难以控制。二是因为西晋鉴于曹魏王室孤立灭亡的教训,大量分封同姓王,并且让他们有很大实权。
同时,西晋统治者在治理上没有丝毫作为,而且还开历史倒车。任何有利于统一的新政也没有产生,任何有利于统一的建设也没有进行。所以后面朝代缺乏统一的土壤,不能产生大一统的王朝。就如同没有小样或先导段的作用,也不会有后面的大规模生产。
从上述的表述,我们可以归纳出,短命统一王朝,要有创新的制度、交通的建设等,为后面王朝建立基础,后面才有可能产生长久的统一王朝,而长久的王朝要继承前朝的先进、合理的制度,才有可能长久。也就是说两个朝代的关系是,前者提供基础,后者继承和完善。如同前者是先导段、试验段,后者是正式生产段。
那么,民国为什么也短命?民国的情况很特别。属于特别的先导试验段。民国是承接清朝。而清朝是继承了两千年的高度发达的世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统治体制。民国本质上来说没有做好任何承接、改变清朝的准备,承接也是表面的,仅仅是推翻了清王朝,改了名称而已。虽然有武昌首义,但基本上是和平取得的政权。清朝灭亡的时候本身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到了民国反而分裂了。1926年蒋介石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也一直没有真正统一过。而这也仅仅维持了3年,到1931年的918事件结束。民国对各地的统治既不是郡县制也不是分封制,连分封制都不如。民国改用西方的所谓政体,又严重水土不服。所谓三民主义也是从美国抄袭、改编而来的东西。蒋介石宣扬三民主义,却还信奉基督教,两者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民国的本质是依靠外国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买办资本,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平均地权,在民国就是一纸空文。虽然,民国没有提供创新的制度,但是却提供了反面的例子。而这一时期的苏区井冈山根据地等红色政权,包括方志敏的根据地,及后来的延安政权,为后世提供了鲜活的成功案例。
1930年夏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略图
这里顺便提一下苏联,这个政权的取得,虽然有挫折,但是总的来说政权得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而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容易得到政权的朝代,不是短命,就是偏安一隅。西晋、宋朝都是如此。而汉朝和唐朝之所以长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都是经过艰难困苦的战争才最终取得政权,也就是说经过彻底的洗牌过程。这也表明了小样或试验段、先导段,具有破坏性的、冒险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