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219):天朗气清——释“气、氣”(上)

(上)

朱英贵

    一、“气(氣)”字小引

此前几篇曾经分别讨论了华夏祖先发明制做的“鼎”、“鬲”、“曾”、“甗”、“镬”这一类可用来或蒸或煮的炊具,蒸也好煮也罢,尽可以享用熟食美味了,而在蒸煮食物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了沸腾的水可以变为蒸汽,并且学会了利用蒸汽,“曾”与“甗”就是人类最早利用蒸汽的证据。

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蒸汽”的“汽”是水字旁的“汽”,其实这个“汽”字应该是个后起字,《诗经》与《说文》中有“汔”字,无“汽”字:《诗·大雅·民劳》的开篇两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据说今天常挂在嘴边的“小康”一词便源于此,其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人民劳累苦够了,乞求稍微得安康,可见这个“汔”字相当于“乞求”的“乞”。而《说文解字》卷十一水部的解释是:“汔:水涸也。或曰泣下。”即便是按照《说文》的解释,那是水干涸了或者哭泣的意思。可见“汔”并不是“汽”。

“汽”字出现较晚,见于宋代的《集韵》:“汽,水汽也。”尽管今天“汽”字在汽油、汽车、汽艇、汽水等词语中很通用,但是由于它是后起字,便不在拙文讨论之列。本文所要讨论的仅限于“气”与“氣”这两个字形。当然还有一个“炁”字也需要讨论,但“炁”与“气(氣)”不便混为一谈,那就只好另外行文了。

二、气(氣)”字的字形解读与造字本义

《说文解字》卷一气部对“气”字的解释是:“气,雲气也。象形。”《说文解字》卷七米部对“氣”字的解释是:“氣,馈客芻米也。从米气聲。”那么,气(氣)字的本义究竟应该是天上的云气还是煮饭的水蒸气呢?“气”与“氣”这两个字形是同一个字呢,还是不同的两个字呢?这得从它的古文字字形说起。

“气(氣)”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面的古文字字形来看,甲骨文由三条横线构成,象气流游动之形,本义是云气。值得注意的是“气”字与“三”字的区别特征,“气”字三横之中,中间一横短于上下两横,而甲骨文的“三”字上下三横等长。

甲骨文“气”字的卜辞义或用作乞求下雨的“乞求”之“乞”,或用作“迄”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气”字“象云起之皃。”

金文“气”字的形体发生一些弯曲变化,上图第一个金文字形笔画变粗,第二个字形上画弯曲,第三个字形上下画均弯曲。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卜辞求义》认为:“上画弯曲”或者“上下画均曲”“以资识别”。

后世“气”又可表示饮食之热气,故又增加“米”作为形旁,于是说文小篆便有写作“气”(《说文·气部》)与“氣”(《说文·米部》)的两种形体。小篆字形再经隶变与楷化之后,便成为现代汉字的“气”与“氣”,汉字简化之前通常写作“氣”,今天的简化字采用金文的弯曲形体,写作“气”。由此可见,“气”与“氣”这两个字形应该当作同一个字看待,说文段注认为“气氣古今字。”故拙论认为“气”字的造字本义要依据初文的构字理据,当为空中的云气之义。

三、“气”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从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字形来看,“气”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它的造字本义应为“云气”。例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再如:“巫祝史与望气者,必以善言告民,以请上报守。”(《墨子·号令》)又如“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史记·项羽本纪》)又如:“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唐·杜甫《秋兴》诗之五)

“气”字由云气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诸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天气。由于“气”的造字本义云气其实也就是天气,所以“气”字的第一个引申义也就是天气。何谓“天气”?天气就是的冷热阴晴等现象,正如《左传·昭公元年》所解释的:“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又三国·魏·曹植《泰山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诗句中的“气”指的就是天气。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空气。例如:“然炭杜之,满炉而盖之,毋令气出。”(《墨子·备穴》)再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列子·天瑞》)又如:“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漆涂其隙,中外气隔,息不得泄,有顷死也。”(汉·王充《论衡·道虚》)又如:“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清·方苞《狱中杂记》)

二是表示蜃气。例如:“海旁蜄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史记·天官书》)再如:“海上居人……睹城阙状如女墙雉堞者,皆《天官书》所说气也。”(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三是表示气体。“气”字由天气的意思很容易引申出作为“各种气体的通称”的意思,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气”,它是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可以趋向无限膨胀也可以压缩成液态的空中流体。当然,古人的认识没有这么理性,例如:“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齐物》)可见古人是借助风来感知气的。再如:“所谓气也者,非待其郁蒸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宋·张载《正蒙·神化篇》)那意思就是如果不是因为眼睛看到了蒸发凝聚现象,人们是不知道气的存在的。又如:“自有而无者,化为气也,如水之耗而干也。自无而有者,变而为质也,如气之蒸为水也。”(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三)又如:毒气,煤气,沼气。

其二,表示气象。例如:“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气”的造字本义应为“云气”,只是这个“云气”的意思略为宽泛:地面上升的干热之气是“气”,这种干热之气形成的白云也是“气”;高空下降的湿热之气是“气”,这种湿热之气形成的黑云也是“气”;或者云开雾散或者雨过天晴,万里长空所充满的还是“气”。有个成语叫“天朗气清”出自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也作“天清气朗”或“气朗天清”,可见天若不朗的时候,所谓“气”则云遮雾障,只有在天晴日朗的时候,所谓“气”才清澈透明。

其实,在古人的观念中,既没有地球大气层的概念,也没有空气的化学构成知识,就连“天”的概念也是笼统的,头顶以上均为“天”。因此也可以说,“天”就是“气”,“气”就是“天”,故构成“天朗气清”这个成语的四个字可以随意交换位置,哪怕你说成“天气清朗”或“清朗天气”也没有损坏它的基本意思。难怪今天还把预报各种气象趋势称为“天气预报”,看来“天”与“气”还真是密不可分的一对亲兄弟。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节气,气候。由于一年四季的天气不断有变化,于是“气”字便拥有了“节气单位”的意思。南朝·梁·顾野王编撰的《玉篇》是中国古代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一部字书,它对“气”字是这样解释的:“气,候也……又年有二十四气。”对于“二十四气”的解释最早见于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该书《素问》是这样解释“气”的:“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那意思是,每5天为一“候”,每15天(三候)为一“气”,每90天(六气)为一“时”(季),每360天(四时/四季/24气)为一“岁”(年)。后来所谓的“节气”又增加了“节”的概念——两候谓之节,以每两个“候”为一“节”。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三:“三节一气,积六气而成时,岁则有二十四气。”

二是表示景象,气氛。例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九辩》)再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晋·王羲之《兰亭序》)又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唐·杜甫《秋兴》诗之一)

三是用作动量词,相当于一阵子、一下子。例如:“二哥忒没修养,这气饱饫,如何睡觉?”(《西游记》第九四回)再如:乱打一气,瞎说一气。

其三,表示气息,呼吸。人们感知“气”的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须臾不可离开的呼吸,于是“气”便有了气息呼吸的意思。《礼记·祭义》注:“气谓嘘吸出入者。”《玉篇》解释道:“气,息也。”“息”字由“自”(鼻子)与“心”会合成义,那意思就是,由鼻入心之物即为气,可见“息”本是为呼吸现象造的字,呼吸的“气”也就是“息”,所以“气息”二字经常连用,“气”也就有了气息的意思。今天常说的“憋住一口气”、“她气不够用”、“老人咽气了”等也都是气息的意思。例如:“气也者,神之盛也。”(《礼记·祭义》)郑玄注:“气,谓嘘吸出入也者。”再如:“当此之时,气便欲绝,不觉转眼,时复偷看十娘。”(唐·张鷟《游仙窟》)又如:“(汉子)走得气急喘促,进了店门。”(《水浒传》第九十回)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气力,力气。由于“气”关涉到人的呼吸,从事体力劳作时呼吸顺畅是前提条件,有“气”才有“力”,于是“气”便引申出气力或力气的意思。宋·辛弃疾上疏《练民兵守淮》:“与虏骑互相出没,彼进我退,彼退我进,不与之战,务在夺其心而耗其气。”这段话的最后一个“气”字便是气力或力气的意思。

二是表示效力,作用。例如:“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叡,四卫变强。”(《吕氏春秋·审时》)高诱注:“气,力也。”

三是表示气味。人在呼吸的时候很容易感觉到气息中的不同刺激,于是“气”便有了气味的意思。最容易被人的嗅觉器官感知的时焦味与臭味,孔颖达为《尚书·洪范》注疏称:“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其实“焦味”也是“臭味”的一种,《月令·夏》云:“其臭焦,其味苦。苦为焦味,故云焦气之味也。臭之曰气,在口曰味。”那意思是“臭”经过鼻腔就是气味,经过口腔就是味道。

其实,上古之人所谓的“臭”是指经过鼻腔的各种气味,“臭”字由“自”(鼻子)与“犬”会合成义,犬的鼻子最为灵敏,意谓鼻子所嗅到的各种气味都叫做“臭”,例如《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可见像兰花那样的幽香气味也属于“臭”的范畴。例如:“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菹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墨子·节葬下》)再如:“兰风发芳气,盖世同其芬。”(《晋书·乐志下》)又如:“月照一山明,风吹百花气。”(唐·李德裕《思山居·清明》诗)

四是表示声气,语气。例如:“寡人夜者闻西方有男子哭者,声甚哀,气甚悲,是奚为者也?寡人哀之。”(《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再如:“(喜)五月初至此,自言为合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唐·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又如:“二公酹酒祝之,词气慷慨,士百其勇。”(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

五是表示气功。例如:“(罗浮生)或散发箕踞,久之用气上攻,其发条直如植。”(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

其四,表示与人生相关的意义。由于“气”关涉到人的呼吸与生命,故特别为人所重视,于是它又可以表示许多与人生相关的重要意义,诸如志气(志向)、意气(情感)、风气(风尚)等。例如:“继光幼倜傥负奇气。”(《明史·戚继光传》)这当中的“气”指的是志气(志向)。再如:“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荀子·劝学》)这段话的意思是,问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告诉他;告诉你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去问他;谈论粗野恶劣之事的人,就不要去追随他;有争强好胜脾气的人,就不要和他争辩。这段话当中的“气”指的是意气(情感)。又如:“礼乐者,先王所以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宋·王安石《礼乐论》)这当中的“气”指的是风气(风尚)。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人或物的属性及天然特点。例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易·乾》)再如:“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晋·陆机《辨亡论》上)又如:“郴之为州,在岭之上,测其高下,得三之二焉,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唐·韩愈《送廖道士序》)

二是表示元气,生命力。例如:“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墨子·辞过》)再如:“积久为寒中洞泄,气脱肉消,饮食不前而死。”(宋·周密《齐东野语·王魁传》)又如:“务使越人气壮力完,不遽折而入于法。”(清·薛福成《援越南议中》)

三是表示情绪,精神状态。例如:“欲静则平气。”(《庄子·庚桑楚》)再如:“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如:“自家想着当年的事,还有些气傲心高。只得作一长歌,当做似《莲花落》,满市唱着乞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

四是表示气势,勇气。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再如:“臣有胆与气,不忍死茅茨。”(唐·韩愈《送张道士序》)又如:“太祖议我都城逼辽沈,将先图叶赫则患明兵捣我之虚,非大挫明兵,夺其气不可。”(清·魏源《圣武记》卷一)

五是表示气色,表情。例如:“先生生六七年,端序则见,长而愈骞,涵而揉之,内外完好,色夷气清,可畏而亲。”(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

六是表示气恼,生气。“气”的呼吸含义又关涉到人的心理状态,大凡心理激动之时则呼吸急促,于是“气”便引申出气恼、生气的动词意思。例如:“气,忾也,忾然有声而无形也。”(《释名·释天》)这里对“气”的解释就是气恼、生气的意思。再如:“宝玉已经气的黄了脸。”(《红楼梦》第三一回)又如:“周氏把觉慧骂了一阵,终于气哭了。”(巴金《家》三一)

七是表示不愉快的情绪。例如:“(辛评)闻言,气满填胸,昏绝于地。”(《三国演义》第三三回)再如:“'李能!’大妈截住他的话头,忍住气说:'咱计划那会,你倒是开不开?’”(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六章)

八是表示使之生气或气恼。有时候“气”还可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之生气,使之气恼”的意思,例如:“这件事真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你别气我了!”。

九是表示气派,气概。例如:“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再如:“顾冲庵气欲盖人,而心实能下人。”(明·李贽《与友人书》)又如:“他一点男子气也没有,竟然向我跪下了。”(巴金《复仇》二)

十是表示义气,习气。例如:“昭达性倜傥,轻财尚气。”(《陈书·章昭达传》)再如:“炎美须眉,峻风宇,文藻雄蔚,然豪爽尚气。”(《新唐书·杨炎传》)又如:“雅尚气任侠,不肯下人。”(元·刘祁《归潜志》卷二)

十一是表示气焰,权势。例如:“沙县佃人邓茂七素无赖,既为甲长,益以气役属乡民。”(《明史·丁瑄传》)再如:“然公自负其能,见世之陋庸阘茸不事事者,无贵贱,壹以气陵之,不为礼。”(清·薛福成《赠广西巡抚壮节邹公行状》)

其五,表示与社会相关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意义:

一是指社会风气和习俗。例如:“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礼记·乐记》)再如:“流辟誂越慆滥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吕氏春秋·音初》)

二是表示中国古代哲学概念,用以指主观精神。例如:“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易·系辞上》)孔颖达疏:“'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再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下》)又如:“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汉·王充《论衡·自然》)

三是用作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例如:“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周礼·天官·兽医》)郑玄注:“气,谓脉气。”再如:“气有余则写其经隧。”(《素问·调经论》)王冰注:“气,谓营卫也。”又如:“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经·决气》)

四是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例如:“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再如:“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又如:“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宋·秦观《韩愈论》)

五是指文风。例如:“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原大变太元之气。”(《宋书·谢灵运传论》)再如:“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唐·韩愈《王公墓志铭》)

“气”字还有一些与社会相关的重要意义,诸如作为表示古代哲学要素的概念、作为中医特定用语、作为古代文学批评的特定用语等,除了上述的例示之外详见下文专题介绍。

其六用作形容词词缀。由于“气”可以表示许多与人生相关的重要意义,于是便慢慢演变出一种表示习气或者干脆用作形容词词缀的用法。诸如:官气、学生气、孩子气、书生气、市侩气等等都是含有习气的意思;而秀气、俊气、娇气、土气、洋气、洋里洋气、流里流气等等都是作为形容词词缀的用法。

根据上面对“气”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气”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