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喜欢将就,却一直在妥协
传统意义上,临近春节才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年末。
每到年末很多人免不了有一些总结乃至对自身的思考,最近就收到很多读者的倾诉,有工作上的纠结,感情上的苦恼和生活上的不堪重负。
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在指向一点,「是否要妥协?」
01 生活中的妥协
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一定是有着一个非我和一个本我。
非我,适度去妥协;本我,适当不妥协。
往往只追求一者,一心想着捍卫那个最直率单纯的自己,死磕到底,不能说不对,却是最痛苦的。
而你之所以会在「妥协」与「不妥协」之间感到为难,是因为你没有认知到两者可以共存,在必要时刻进行互换,而是执意要消灭一方。
但非我和本我都是同一个人,妥协与不妥协只是我们戴着一个可变换的面具而已,不管消除了哪一方,势必伤及另一方。
如果你长期对两者感到纠结与痛苦,或许可以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法去抉择:
对触犯自己底线的事物,但不影响生存的情况下,选择不妥协;对没有触及自己底线的事物,但可能影响到我们正常生活的情况下,选择妥协。
大可不必一味地强迫自己必须在两者中做出抉择,妥协是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之后的一种自我体谅;可若对外在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到位,不够精准,那就选择不妥协保护自己。
依附于现实,我们不可能完全活成最真实的自我,也不可能永远活成虚假的模样,与其强迫内心的自己与外界妥协,倒不如让本我和非我握手言和,共同抵抗外在世界,在困境面前呈现出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自我保护机制。
02 感情中的妥协
感情中,我们常会想,要是那时候我们选择了妥协或不妥协,或者那时候不这样做,这段关系会不会有所不同?
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如果那样做,这段关系肯定会有所不同,可大部分人总是笃定会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坏。
恋爱是两个人共同自愿建立的关系,即使妥协,那也应该是在彼此考量过后,选择有利于这段关系的第三方案,而不是一方所得必须在对方蒙受损失的情况下实现。
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中提出:感情中的妥协,是一种双方都降低期望,以找到都能接受的替代办法来结束冲突的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伴侣双方的利益都会减少,双方既没有得到最初想要的一切,但也不是两手空空。
比如你想吃烧烤,而对方想吃火锅,通过妥协,最后可能吃的是日料。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变相的公平,双方各退一步,寻求第三方案。
当然,吃烧烤还是火锅都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若一方愿意作出妥协也未尝不可。
如果涉及到感情中的原则性问题,就不必强迫自己去妥协去商量什么最佳的第三方案了。
感情中的妥协与否不同于生活中,生活中的我们是一个体,而恋爱是双方共同维持的关系,是有着明确的边界。
曾收到读者想挽回出轨的对方,这种妥协只不过是给自己的「放不下」找的一个借口。
最好的结果也许是你们和好如初,与往常无异。若说差异的话,就是看谁比较会伪装了。
爱而不得的时候,再爱就是不礼貌了。
很少人会去想,妥协可能带来更坏的后果,似乎都认为没有哪一个时刻能比当下这一刻更糟糕了。
没有原则性的不妥协,可能到最后,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自愿改变的,还是委身妥协了。
03 单身的妥协
许多单身久了的人,总能听到身边的人唠叨,「不要设定那么多条条框框,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先将就谈谈看。」
耳朵长茧了,有的人就开始犹豫,要不然找个人将就一下谈谈看?
由于缺乏理想人选,于是就和那些自己并没那么喜欢的人开始交往。
可没有人能从这种妥协中获得真正的快乐,选择将就某人往往是痛苦的,因为更多时候表演的成分居多。
和自己喜欢的人相处,一步一步的摸索和适应,即使不一定有结果,但分开之后,至少能清楚明了地知道这段感情都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
能带给彼此良性成长的感情,才值得纪念。
恋爱是一种放大的自由,而选择将就与某人交往可能会是时时刻刻的束缚。
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可能需要一些让自己感受到快乐的利益,而这种利益,也许来源于你在某个标准上的不妥协。
所以在妥协之前,还是挣扎下吧,就像不要因为惰性,而随意将就对生活的审美。
一时的妥协,只会让你在一种状态里持续很久,继而适应麻木,随意应付。
我们一定要对生活有所要求,只要不是苛求;一定要执着于什么,只要不是偏激。
毕竟生活质量不完全取决于经济收入,也在于你是否注重生活中的仪式感。
也许有一天,你想在结果不太确定的情况下换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因为种种原因,你不得不与世界握手言和,温柔地向世界妥协。
你之前的坚持会让你对自己更有信心,更有优越感,更容易说服自己,给这种主观上因为将就而不平等的感情带来良性循环的可能。
最后,不管你活成什么样子,总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
但当你活成自己时,喜欢你的人当中,就多了一个很重要的人,那个人就是你自己。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