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三味,到底是个怎样的公众号?

1

某晚10点半,和无数个平常的夜晚一样,我在电脑前打字、排版、配图、发文……

在一声清脆的“叮咚”声中,推文发送成功。

我起身,结结实实地伸了一个懒腰。

在刚刚过去的两个多小时里,我甚至连起身喝杯水都嫌麻烦。

奇怪,明明没有人催我,我为何如此和自己过不去?

大女儿乐乐曾对我说过一句话:“妈妈,我觉得你一个人在办一份杂志呢。”

2

创办“桑葚三味”公众号,已有一年零三个月。

在过去的15个月里,我推送了287篇文章,累计50多万字。

有一个同样写公众号的朋友告诉我,当别人问他:“上班已经够忙了,你还为这个破号忙到半夜,值得吗?他回答:“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喜欢就去做了,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都不一样。”

我深有同感。正如爱是不问值不值得,喜欢一件事,也会义无反顾。

3

每天,面对海量信息和数以万计的公众号,你会选择关注哪个?花多少时间关注?

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说,人的一生,无非拥有两本存折,一本是金钱,一本是时间。

“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金钱存折所赚取的每一分钱,都是用时间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换来的。两种存折之间,无论以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无法兑换。”

龙应台说,人到中年后,她在“金钱”上愈来愈慷慨,在“时间”上愈来愈吝啬。

“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

因此,愿意花时间去关注一个公众号,对作者来说,是最大的支持。

4

“桑葚三味”里有三个版块:历史之味、家书之味、红楼之味。

设置这三个版块,都是因为喜欢。

写“历史之味”,是因为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

如果说历史是一方舞台,熙来攘往的历史人物留在史书中的容颜,难免有了某种程式化的套路和痕迹。而历史的真正魅力,却在于洗尽铅华后的素颜相向。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毕生追求的,就是洗去历史人物的厚重妆容,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他们的本来面貌。

一部《史记》,让多少历史人物素面朝天,以真性情示人。

我写历史随笔时的心情,也正如杨贵妃三姊虢国夫人骑马入宫门时的心情——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

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会将这些历史随笔结集出版,书名就叫《历史的浓妆,掩不住一段素颜》。

5

写“家书之味”,是因为喜欢孩子,喜欢教育。

2003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进了绍兴日报社。在报社工作的5年里,我一直关注教育新闻。

2007年夏天,全程采访高考。当我采写完最后一篇和高考有关的新闻后,顺便写了一篇采访札记——《不再关注,或许是最好的关注》。

几个月后,我离开了报社。但对教育的关注,一直不曾停止。

特别是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在陪伴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中,有感而发,下笔成文,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一封家书,目前累计写了89封。

其中的50封,已于今年1月结集出版,书名是《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

如果将来出第二本书信集,书名暂定《成长,只为遇见》。

6

写“红楼之味”,是因为喜欢《红楼梦》,且喜欢了30年。

1987年,正读小学一年级的我,一集不落地追完了王扶林导演历时3年拍摄完成的《红楼梦》。

从此,欧阳奋强、陈晓旭、张莉、邓婕等演绎的宝玉、黛玉、宝钗、凤姐,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

以至后来阅读原著时,我脑海里浮现的小说人物形象,就是电视剧中的演员形象。宝玉就该有欧阳奋强的痴和憨,黛玉就该有陈晓旭的伤和悲。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喜欢《红楼梦》,刚好三十载。

《红楼梦》是一本很奇特的书。爱它的人,可以爱它一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以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修行。就像台湾作家蒋勋说的那样,书中“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可是,如果不爱这本书,恐怕连一次都读不下去。

《红楼梦》一直是我的床头书。阅读《红楼梦》,就像在阅读来滚滚红尘游历一番的人生。

于是,围绕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恨纠缠,我写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个“优等生”的悲哀》……

围绕凤姐的能干泼辣,我写了《拍马屁的最高境界》《茄鲞和荷叶羹》《王熙凤的寻常一天》……

如果有一天,我出版一本关于《红楼梦》的随笔集,书名或许就叫《榴莲一样的<红楼梦>》。

7

这就是我的“桑葚三味”。

读书和写作,有时候,从短期来看,或许是读无用之书,写无用之文。

但从一生来看,世间的一切“无用”,都有“大用”。

我愿意从每天的24小时里,抽出那么一段时光,和书香为伴,和文字同行。

欢迎亲爱的您,一起结伴同行。

-作者-

吕瑜洁,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2017年1月,出版亲子教育畅销书《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已加印6次。

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淘宝等网站和新华书店均有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