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道德经》之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克服外界的干扰 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十二,五色令人目盲——克服外界干扰 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原文直译:
五色会让人的眼睛盲了,五音会让人的耳朵聋了,五味会让人的嘴巴很舒爽,骑在马上去打猎会令人心发狂,非常难得的珍贵的东西会让人的行为有所妨碍。所以圣人做事是为了肚腹的需求而不是为了耳目的感受,所以会远离那些而选取这些。
盲是指看不见了、瞎了。瞎了是指看不见了眼珠不能感光了的意思。大多数的瞎子眼睛是有毛病的而且很多瞎子的眼睛是不能睁开的,这叫闭眼瞎,但在现实中还有个词叫睁眼瞎。我们经常说的睁眼瞎有两种:一种是眼皮可以正常的睁开,但是眼珠有毛病看不见东西;另一种就是眼睛没有毛病能看见但是看不到。什么叫看得见但是看不到呢?其实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比如老一辈的许多人由于他们不识字就经常自嘲地说自己是个睁眼瞎。所以睁眼瞎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看不懂。看不懂就是认识能力有限,即使看到了也不知道这里面的含义。就像前面讲的文盲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就是一个睁眼瞎;二,视而不见。视而不见是心思被另外一些东西所占据,所以对于其他的不是他所关心的事情统统视而不见,说白了就是看见了也不会去关注,更不会放在心上,就跟没看见一样。那么,“五色令人目盲”中的盲说的是哪一种呢?首先,这里说的目盲是五色导致的目盲,也就是说目盲者在目盲之前是能看见五色的,所以这里的盲肯定不是指闭眼瞎而是睁眼瞎而且还是睁眼瞎中的看得见但是看不到的情况也就是说不是真瞎而是假瞎。其次如果是视而不见,那么就必须有某种东西吸引这个人的注意力,使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其他东西。但是五色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使见到它的人就不再关注其他的事情吗?好像不能。因为在老子作《道德经》的时代人们连写字都费劲,需要用到色彩的美术就更没有了,当时极少有的美术是壁画而且当时的壁画还很粗糙,所以五色本身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足以让一个人把所有的精力在某一个时间段内都集中在这上面。(美色是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的,但美色是指美女,跟五色没有关系)。所以这里的目盲应该就是指看不懂,是认识能力不足导致的目盲。五色指的是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种颜色相互调和就可以变化出各种缤纷的色彩,但是调合变化出的色彩就不再是原来的色彩了,很难再用原来的颜色来对它们进行归类,有时候调合出来的两种色彩很近似但又确实不同,所以五种色彩相互调合之后可以得到的结果是千变万化的,以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是没有办法掌握的所以是看不懂的。(以当时的水平稍微精准一点的度量衡都做不到,所以根本弄不清楚各种颜色要如何配比才能形成哪种颜色。)这就好像这个社会的事情,有时左右事情发展的因素就只有这么几种,但是这几种因素一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千变万化的让人没有办法事前洞悉,这时候事情的发展变化就没有办法准确预料了,这时就相当于瞎了,不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好了。所以五色在这里代表的是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纠缠。眼花缭乱的东西是很难让人看懂的,看到了却看不懂那就跟瞎了没看到没有区别,所以说“五色令人目盲”。
聋是指听不清楚了但一般不会完全听不见而是只要声音足够大时或专心致志时就能听清一些有时甚至能听清楚,当然完全听不清的也叫聋。聋跟瞎一样都有一个程度问题,所以我们在说一个人聋或者瞎的时候往往都会加上一个表示程度的词,比如某某有点聋、某某耳朵很聋或者某某完全聋了。聋大多数都是指我们平时说的耳背而不是指完全失聪。首先“五音令人耳聋”是指五音导致了人的耳聋,所以这时候的耳朵是能听见五音的。所以“五音令人耳聋”不是听不见了而是其它的想要传播进来的声音被五音盖住了导致耳朵听不见除五音之外的其它声音了,但是如果想要传递进来的声音足够大那么这耳朵还是能听见的。那么,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一,噪声太大,巨大的噪声把其他的声音覆盖了导致其他的声音不能被听清;二,听声者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听他想听的声音上,然后耳朵会自动把一些其他的不被关注的声音过滤掉导致这些被过滤掉的声音不被听到,这就叫听而不闻。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是我国古代音律的五种音调,是从乐器上发出的非常和谐美妙的声音,所以五音不会是噪音,所以这里导致耳聋的不会是第一种况而是第二种情况,也就是听而不闻。听而不闻跟视而不见一样都必须有一件非常让人感兴趣的事情高度吸引人然后让这件事情占据人们所有的心思、时间和精力,使把心思花在这件事情上的人对其它的事情没有兴趣也不关心才会对其他的事情听而不闻。五音能不能有这样的魔力呢?有,因为五音出自乐器,五音协作就能形成美妙的乐曲,而听乐曲是一种娱乐一种享受;如果这个“耳聋者”自己想精通五音并希望自己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就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五音上了,所以一个五音爱好者可以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致使他对其他的事情都不感兴趣,导致对其他的声音听而不闻。所以五音之所以会令人耳聋就有两种情况:一,迷恋于对五音的享受,而对其他事情不再过问,这跟迷恋美色是一样的,是一种贪图享乐的表现;二,迷恋于五音的美妙让自己沉浸于五音艺术的造诣上,也就是自己就想做一个音乐大师,所以对其它都不感兴趣。按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前一种是不可取的,但是后一种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不能一概否定,但是在古代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前一种叫耽于享乐后一种叫不务正业,因为士大夫的正业是修身与治国,中国古代的礼乐是配合政治的,礼乐之官也是要参与国政可以叫大夫的,所以不能因五音而废对其它国政的关注。一个人只要是迷恋于五音而忽视对其他事情的关注都是不可取的。五音代表美妙的东西,美妙的东西可以让人迷失心智而让人对其他一些重要的东西失去兴趣甚至失去感知,这就是五音可以令人耳聋的原因。
“五味令人口爽”中的爽字肯定不是伤的意思,如果五味可以让人吃了以后就会口伤,那些专门以品菜、品酒为生的人肯怕早就没有味觉了。爽是指舒服,顺畅。口爽就是吃的很顺爽、很舒服。嘴巴吃的爽就会吃的很多,一不小心就会吃多了甚至吃撑了,一旦吃撑了嘴巴可能是吃爽了但是肚子很可能就会吃伤了。吃爽了嘴巴最多也就是取悦了自己的嘴巴让自己得到片刻的愉悦,吃伤了肚子可就是实实在在的伤到了自己,是需要让自己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的。五味能有那么大的魔力让人即使可能会吃撑甚至吃伤的情况下也要吃下去吗?有。五味是指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可以烹制出各种美味不停的刺激人的嗅觉和味觉,一些受不了美味刺激的吃货就只能不停的吃最后吃到肚子滚圆。但是这样的吃法并不是肚子的需要而是美味刺激下嘴巴与舌头的需要,这样的吃法令人口爽却身伤。
驰骋畋猎就是骑马打猎,骑马打猎的过程就是一群人发现猎物追逐猎物最后猎杀猎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会紧紧的盯住猎物一往无前不惧危险不顾后果,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猎物在围猎现场由自己当场猎杀掉,所以可以用“心发狂”来比喻。围猎的过程就是一个追逐、竞争与猎杀的过程。“狂”就是指发疯的狗,发疯的狗什么都不怕不计一切后果,逮着谁就要咬谁,只要咬住了就不松口。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在他们追逐猎物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已经进入到一个特别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疯狂的追逐、强烈的好胜心、血腥的厮杀和看似近在眼前的猎物不停的刺激着参与者的肾上腺素,使他们做出一些疯狂的行为。这些疯狂的行为可以为他们带来猎杀时的快感以及猎杀猎物后得到的巨大收获也很可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危险甚至伤害,正是因为有巨大的伤害风险所以这些行为才是疯狂的而不是理智的。
妨是妨碍,所谓妨碍就是会对自己不利或者对别人不利;行妨就是会做一些对自己或对别人产生不利的事情。难得之货就是非常难以得到的东西。前面第三章中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把难以得到的东西看的很贵重就可以使百姓不会为盗为贼。但是难得之货的本来特性就是贵重,因为物以稀为贵,所以难得之货只要出现就会引起大家的关注调动大家的欲望,就会有一些人为了得到这样的难得之货而为盗为贼,同样也就有一些人为了长期保有这样的难得之货而作出其他的有违天道的事情,比如为了掩埋真相而杀人灭口,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对自己或别人有不利后果的行为是“行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就是难得之货一旦出现并且调动了大家的欲望就会使人做出一些对自己或对别人不利的不合道事情来。大多数的难得之货除了满足个人的虚荣之外没有什么实际的与其价格相匹配的实际用处,但是由此带来的他人对自己的不利行为或自己为他人的不利行为(也就是行妨)却有可能造成实实在在的伤害。正因为有伤害的存在所以说是行妨。
所以,五色、五音、五味、畋猎和难得之货之于人就是反映出了人性中可能会具有的弱点。“五色令人目盲”,是说繁杂的东西让人理不清头绪,说的就是世间的纷乱使人迷茫看不清前面的道路;“五音令人耳聋”是说美妙的东西让人迷失心志,说的就是的迷恋与迷失是迷;“五味令人口爽”是说美味的适合自己心意东西会让人难以控制一不小心就会因为这些太过适意的东西而对自己有所伤;“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说太执着于争夺某一事物就会使人行为发狂,说的是世间的执念是好胜心甚至是侥幸心;“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说欲望与虚荣心的出现就会驱使人们的行为出现偏差甚至做出有伤害的事情,说的就是世间的欲望与虚荣心。但是五色也好五音也罢,包括五味、田猎和难得之货,这些都是外物的刺激、诱惑和干扰,这些刺激、诱惑和干扰可以影响甚至干扰人们的判断和选择,一旦人们的判断和选择被这些外物干扰到了也许就会出现迷茫、出现偏听、进而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甚至疯狂的行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自己确实需要的才是自己最应该去做的,这就是“圣人为腹不为目”的道理。
所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腹就是内心是肚腹是自身真实需要的能让自己吸收外界营养使壮大的器官,是接受自身需求影响而向自己发出要求的器官。目是对外界的感觉器官是眼睛,是受外物影响且只受外物影响的感受器官。彼这里是指目所代表的受外界感受影响较重的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东西;此在这里是指由腹所代表的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内心真实的需要的东西,指对自己确实需要的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可以理解为“所以明白事理的圣人做事情为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和真实的感受而不是眼睛等感受器官所感受到的东西,所以圣人做事情都会远离外界的干扰而做自己真实需要的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所以这一章所要讲的道理就是应该克服人性的弱点,摈除外界干扰,做对自己切实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