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穴位:20.百会
百会 Baihuì
别名"三阳五会"。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百者,多也;会者,交会之处也。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
百会穴位于头顶部正中央,是人体当中最高的位置。人头上顶天,因此根据中医的阴阳理论,百会穴是可以通天气的地方。天属阳,所以通天气的百会穴是人体阳气最充盛的部位。
百会穴乃群英荟萃之处,能为您的健康问题集思广益。打个比方说,如果头部是人体的总司令,那么,百会穴就是总司令的大脑,可以说是核心中的核心。事实上,这样评价百会穴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人体的12条经络中有6条都会集于百会穴,它们分别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并且,这6条经都和有“阳脉之海”美誉的督脉相交汇。
因此,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将我们人体的一半经络以及大部分的穴位都带动起来。新经络公众号提示:对于身体渐亏、身体虚弱的中老年朋友来说,按摩百会穴还可以起到补阳填阴的作用。
百会穴居高临下,仰可接收宇宙能量,俯可沟通百脉气血,所以艾灸百会穴,有开窍醒脑、固阳固脱、升阳举陷的功效。
脑为髓海,是人体神志功能的根本所在。髓海即脑髓之海。所谓“海”,含有容纳包藏的意思,脑髓之海亦即包藏脑髓的地方。脑髓之海的部位在百会之下、风府之上。
百会穴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管全身阳脉,人体全身的阳气都要汇聚到督脉中去。阳气具有充养髓海的功能,督脉以及交会于百会的膀胱经都直通于脑,因此百会穴对人的髓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加之百会穴是人体众多经脉汇聚的地方,能通达全身的阴阳脉络,连贯全身的大小经穴,故而它对全身功能状态的调节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经常艾灸百会穴,可以带动人体的大部分经络和穴位,特别适合身体渐亏、身体虚弱的中老年朋友
百会穴 穴居颠顶,联系脑部:百会穴位居颠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且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与脑。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经气到头部的(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根据“四海”理论,“脑为髓海”。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端坐在椅子上,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可以疏通经络,提升督脉的阳气。高血压的朋友用此方法,每天坚持,可以使血压稳定并降下来。对于低血压患者,刺激百会穴可以起到升提血压的作用。
持扶阳罐温灸该穴位,时间为三至五分钟,让罐体的温热、红外线及磁场刺激该穴位,可预防头昏头痛、失眠、阳气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坚持每天温灸,有保健长寿的功效。
百会能醒神开窍,善治中风、脑膜炎等元神失用疾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齐国著名医家秦越人(扁鹊)运用“厉针砥石”,取“外三阳五会”的急救措施成功地抢救了赵(虢)太子的“尸厥”昏迷的记述。
《杂病穴法歌》云:“尸厥百会一穴美”;《千金方》云:“治大风,灸百会七百壮”。周楣声等据此以百会穴为主灸法治疗脑膜炎、结核性脑炎和急性病毒性脑炎等急重证,常能挽病人生命于万一。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百会穴可使双侧大脑中、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脑血流量增加,脑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针刺百会能改善急性脑出血病灶局部下降的脑血流量,有效地促进患肢肌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急性脑出血治疗的有效率。此外,还发现电针头部穴位百会等可以激活双侧大脑与运动相关的功能区,诱导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组织兴奋,补偿或协助受损的神经网络的重建。
主治疾病
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证治范围
醒脑开窍:
治尸厥、卒暴中风等症。现代常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相伍,治疗高血压、眩晕、血管性头痛等。
安神定志:
治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现代常与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相伍,治疗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
升阳举陷:
治脱肛、泄泻等症。现代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肛;与气海、关元等穴相伍治阴挺;与脾俞、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泻;与印堂、三阴交等穴相伍治遗尿。
通督定痫:
治癫狂、痫症。现代多与大椎、人中、神庭、神门等穴相伍,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同样作为针灸临床大夫,在明确诊断达到“知彼”的基础上,只有对腧穴的特性了解清楚,并且熟练运用补泻手法,达到“知己”,方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有医务工作者在学习和临床之余,对百会穴运用较多,对其穴性略有深刻体会体会,百会穴的穴性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可升、可降、可静、可动。
可升
即对于因气机上升不及甚至反而下降所导致的一些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升阳、益气、举陷的作用。
百会又名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会元针灸学》载:“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其属督脉经腧穴,督脉为“阳脉之海”,该穴位于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本穴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又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故而针刺用补法时,本穴具有良好的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的作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日:“百会,治小儿脱肛久不差……”临床中因为中气下陷所导致的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眩晕、头痛等证,常常可以选用百会穴为主,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例如:对于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可以选用百会、长强、大肠俞、脾俞、气海,均用补法;配合足三里、中脘、建里、气海,对于因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具有较好的疗效。
可降
即对于因气机下降不及甚至不降反升所导致的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降逆平冲的作用。百会又名巅上(《针灸聚英》)、五会。《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而“五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与足厥阴肝经之会。肝为刚脏,其气易逆易亢,人体的火热之邪或者阴寒之气多易顺肝经上逆入脑,直犯巅顶,从而出现眩晕、恶心、巅顶头痛、中风以及神智昏迷等症状,此时取穴百会并且用泻法具有良好的平肝潜阳、镇肝熄风的功效。《玉龙歌》云:“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使苏醒免灾危。”所以临床中对于因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或者厥阴寒气上逆所致的眩晕、恶心、巅顶头痛、中风、昏迷等症,常选用百会穴用泻法,配合其他穴位来进行治疗。例如:配合太冲、头维、太阳、风池治疗肝阳头痛;配合谷、太冲、十宣或者十二井穴放血治疗中风、神智昏迷抽搐等。
可动
即对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以“静”、衰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疾患,选用百会穴具有使“静者可动”之功效。
百会又名天满(《针灸资生经》)。天,天部;满,充盛也。天满意指穴内精气为充盛之状。由于本穴位于脑部巅顶处,内应于脑。脑为“髓海”,又为“元神之府”,主持着人体日常的各种活动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工作,所以对于临床中由于元神不足,髓海的异常所导致的疾患如:癫证、尸厥、嗜睡、健忘、中风脱证、半身不遂、休克、头部空痛绵绵不休、耳聋、小儿脑瘫、大脑发育不全、五迟、五软等,可以选用百会穴,或针或灸,配以其它腧穴,常可获得较好疗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囟门未闭的小儿应该禁针。再如,对于中风脱证,可以选用百会、关元、气海,采用艾炷隔姜灸;对于年高体衰,或者体质虚弱所致的健忘证,可以选用百会穴为主,配合四神聪、绝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配合心理疏导,也有较好的疗效。
可静
即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以“动”、亢进为主的病变,选用百会穴具有使“动者可静”之功效。根据阴阳理论,人体是由阴阳二气组成。阳主动,阴主静;阳主升,阴主降。阴阳二气的不断升降协调转化,才有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百会穴位于人体最高处,又为手足三阳经与“阳脉之海”———督脉的交会之处,所以此穴为人体阳气盛极之处。根据“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以及相反相成的原理,百会穴当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熄风定惊的功效。临床中对于因为阳气过于亢盛所导致的疾患,例如:狂证、失眠、惊悸、脏躁、急惊风、破伤风、角弓反张、心烦、耳鸣等病证,可以选用百会穴用泻法,配合其他腧穴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失眠,可以选用百会配以神门、内关、三阴交、申脉、照海;临床观察发现,单用百会穴,用一指禅推法进行操作,有良好的镇静安神、催眠的功效;脏躁可以选用百会配合四神聪、太溪、照海、太冲、风池;角弓反张可以选用百会配和太冲、合谷、十宣等。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配伍:
1.配天窗穴,治疗中风失音不能言语;
2.配脑空、天枢穴治疗头风,头风也就是常说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3.配曲鬓、天柱穴治疗脑血管痉挛、偏头痛;
4.配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眩晕、血管性头痛等;
5.配水沟、足三里穴治疗低血压;
6.配水沟、京骨穴治疗癫痫大发作;
7.配大椎、人中、神庭、神门等穴,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8.配养老、风池、足临泣穴,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一种以天旋地转为特征的眩晕性疾病;
9.配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治疗失眠、健忘、心悸等证;
10.配长强、大肠俞穴治疗小儿脱肛;
11.配气海、关元等穴治疗阴挺,也就是子宫脱垂;
12.配脾俞、肾俞等穴治疗久泻;
13.配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
14.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
15.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16.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17.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18.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19.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20.配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
21.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
22.配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
23.配内关、水沟,治休克。
24.配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临床是搞脑血管的,经常要用到这个穴位,所以,我知道它对治疗头痛、高血压、低血压、失眠、焦虑、心悸、健忘、癫狂等效果都不错。但最近,我在翻看古医典籍的时候发现,它可以治疗的疾病非常之多,简直是让人惊讶。除前面说到的,它还可以治疗风头重、心烦、中风、耳鸣、泄泻、便秘、脱肛、耳聋、鼻塞不闻香臭、头不可左右顾、热病汗出而善呕等症。
我个人认为,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按揉百会穴30次,即可起到保健的作用。但5年前,我到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的时候,一个老中医对我说:“我虽然是个医生,但年轻的时候也不怎么在意自己的身体,饮食不规律、抽烟、喝酒。我42岁体检的时候发现有高血压,还伴有失眠、耳鸣。后来,我每天早晚按摩百会穴,用中指指腹每秒钟按一次,按两分钟,共120下。因为百会穴带个''百’字,所以我后来改成按100下。有一次,我突发灵感,觉得每天按摩百会穴图的就是长寿,活上100岁,于是,我干脆把百会穴改名叫''百岁穴’。现在,我每天按摩百岁穴,血压没升高、精神也特好,每天一洁枕头就睡着了。”
至于百会穴到底每天按多少次才好,朋友们还是根据自己身体的感受来定,但一定要每天坚持按揉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友人潘兄5月27日下午来访,告笔者,上周为家人针灸之验。孙XX,女,44岁,近来面部浮肿,烦躁不适。取水分一穴,用小段艾条嵌针柄温灸,留针2小时,第二日面部肿胀全消,周身安泰。潘兄习武学内功,约笔者为其传针灸之术,今两载,手法纯熟,心有乾坤。
针刺风池、天柱,醒脑明目,边留针侯气,边整理书籍。留针一小时余。去年秋天,笔者曾为家父用艾条灸头部,手持艾条四颗,以百会为中心,缓缓移动,感觉艾之阳气渐透头部,传至周身。家父亦觉头部麻、胀、痒,慢慢头脑清爽、舒适。再为其灸神阙、足三里,这样身体整体温通,伴用汤剂,调理身体事倍功半。
百会用途且为其灸,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细心体会,或有心得。用细艾绒撮黄豆大小九壮备用。百会定位: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取一壮置于潘兄百会,用线香点燃,约一分四十秒燃尽,轻剥去残灰,留一黑色瘢痕。潘兄曰:热力渗入头脑,自觉清明。灸毕九壮,间隔换艾绒粒,约半小时。再问感受,曰:两手心出粘汗,热力可传至周身。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觉得两个睾丸处为一种热力充斥,用手攥住,加力,能耐受平日不堪之力。笔者曰:足厥阴肝经筋结于阴器且会督脉于百会,灸百会,艾之力传至睾丸所致。督脉起于胞中,起于小腹内,其络亦循阴器。百会至会阴,道家谓有中脉相通。,周身经脉皆通,百会位于巅顶,对身心影响为甚。百会穴主治,在《千金方》:“狂痫不识人,癫病眩乱。”《圣惠方》:“头目眩痛,少心力,忘前失后,心神恍惚”, “小儿脱肛”等等,不止于此。
百会用针、用灸有诸多妙处,其功甚巨。古人今人皆有曰阳亢者不宜补、灸,过多补、灸之说,清阳因火而动,易生头昏脑胀。辨别阴阳虚实,唯有亲身体验,最为准确。现今如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焦虑症、失眠、头痛等等,多阴寒之邪作祟,用灸、用阳,如取百会、印堂诸穴,顿觉舒爽,身心聪明,不自欺也。以上疾患,皆源于脏腑,用针、用灸,重视脐周冲任诸穴,如肓俞、天枢、中脘、关元、气海配合,足三里、涌泉上下气机平衡畅通,缓缓图之,培补真元,百病可收奇功。
案例 1
马某,男,48岁,2007年6月12日初诊。主诉:眩晕伴耳鸣3天。3天前因家居装修劳累,次晨突现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动则加剧,耳中蝉鸣,恶心,曾呕吐胃内容物两次,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失眠。
临床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以镇静、发汗、利尿等药物治疗,疗效不显。于6月18日来我科就诊。症状同前,舌质红翻尊白,脉细。
治以灸百会穴50壮(麦粒壮,直接灸)。6月20日二诊,诸症明显缓解,惟周身乏力,继续以上治疗。
7月6日因劳累眩晕复作,伴恶心呕吐,耳鸣如蝉,脉弦细,舌质淡。再以上法灸百会穴50壮,诸症悉除。随访年余未再复发。
2.针刺百会穴治疗原发性低血压19例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百会穴捻转滞针法治疗原发性低血压患者19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19例中男性3例,女性16例;年龄16~50岁;病程3个月~20年。均有眩晕、健忘、乏力、心悸等症状,或伴有纳呆、腹胀等。血压低于12/9kpa,其它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取百会穴局部常规消毒。医者右手持3寸毫针,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不提插,顺时针捻针6~10圈,然后逆时针捻针6~10圈,即将针退出,不留针。以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
本组经治疗1~2个疗程,痊愈(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15例,好转(症状消失,血压升至正常,但不稳定)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7%。
典型病例
李某,女,34岁,1998年3月27日初诊。诉眩晕、乏力4年,加重2日,曾行多种检查未见异常。诊见BP18/8kpa,精神倦怠,面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诊为原发性低血压。针刺百会穴1次后,患者即感头晕减轻,四肢轻松,测血压12/9kpa。连续治疗1疗程后诸症消失,血压维持在12.5~14/9.5~11kpa,随访1年未复发。
体会
百会穴有升阳固脱、益气固本,调节内脏,疏通腑气,畅达气机,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供氧之功能。故百会穴是益气壮阳的首选穴,适用于一切虚证。针刺百会穴,要使患者出现强化性针感,局部麻胀紧沉,起针后尚觉针仍留在原穴处,针感持续30分钟~24小时,如此,则效果较好。
笔者体会,本法除用于治疗低血压外,对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都有较好的疗效,还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和其它慢性疾病的辅助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