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鬼神的汉武帝另一面:与天斗
时间:2012-01-05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
众所周知汉武帝以信鬼神著称,从“我国历代纪元表”可以查到,他曾以“元鼎”为年号6年时间,就是说这6年的第一年从天上落下一个“鼎”,他就以此为年号纪念了。天上真的会落下一只“鼎”吗?你不信,我不信,但是他信了。当然其本质是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
现在说的是另外一件事:
汉武帝时,黄河瓠子处决口,大水直向东南注入巨野,通向淮河和泗水。汉武帝曾派人去堵决口,但未起作用。当时的丞相田蚡对汉武帝说:江河的事都是老天安排好的,不能依靠人的力量强行堵塞,即使去堵未必能顺应天意,也就是未必成功。(“江河之事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汉武帝听信了这话,不再去堵决口了。田蚡何以不愿堵决口,因他有私心,他的本邑在榆,榆在黄河以北,没有受到水灾影响,收成较好。反正水淹的不是他的地方。
汉武帝以信鬼神而著称,田蚡就抓住了他的弱点。其实道理很简单,自古以来,“河灾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业务。”多次的河道决口,不都是人去堵或疏的吗?大禹治水13年,“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也就是向大自然抗争。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向险恶的大自然斗争的历史。汉武帝鬼迷心窍,竟然听了田蚡的话。
因为没有堵住决口,黄河的瓠子口在汉武帝当政期间竟然滚滚流淌了二十多年。按照他们的理解,既然顺应了“天意”,老天爷就应该给人民风调雨顺。实际情况完全相反,中原最为富饶的梁、楚之地被大水所淹,怎么也谈不上好年景。
汉武帝在封禅巡祭山川的第二年终于下决心堵决口,自己带头与天斗起来了。汉武帝派汲仁、郭昌带领数万名将士去瓠子决口。他还亲临决口处,令沉白马玉璧于河底,以表示不堵塞决口决不罢休的决心,因而出现了“群臣众官自将军已(以)下皆负薪填河”的场面。
这是一个十分壮观的浩大场面,也可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堵决工程之艰难。为此,汉武帝还写下了诗歌:“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本为我造福的河伯之神怎么变得如此的不仁爱,不友好了,河堤决口洪水滔滔泛滥不止啊,愁死我了。他开始责备河神的“不仁”了。“河汤汤兮激潺缓,北渡迂兮浚流难。”浩浩荡荡激流的水啊,要把你向北疏浚是多么的困难!“搴长茭兮沉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感叹,几乎要丧失信心。然而紫气东来,峰回路转,终于“颓林竹兮楗石灾,宣房塞兮万福来。”宣房宫,是堵塞了瓠子口之后,在河堤上建的宫殿名称。从此,“河道北行二渠,复禹旧迹,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汉武帝从认为“江河之决皆天事”,不去堵决口,到责怪河神的“不仁”,亲临现场誓死堵决口,并建宫纪念。一前一后相反的做法,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变化。
鬼神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糟粕,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环境里,曾盛行一时,但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人们认识到“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与天斗也就再所难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