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無師自通”的學習奧秘

01

學問的修養、道的修養,都是這個原則,要“自得”。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說,人的修養,是要恢復到“赤子之心”的境界,要怎樣才能達到呢?不能以填鴨式的教育硬塞,要以啟發式的教育使其自得,這和後世禪宗的教育相同。我們知道,禪宗祖師的教育方法、所走的路線都是這樣,也就是“深造之以道”,才能達到“道”的境界。

什麼是道的境界?在這裡暫以孟子的觀念來解釋,就是恢復到“赤子之心”的境界,也就是由後天修養回復到先天的境界。

要怎樣才做得到呢?要他“自得”,也就是自悟。假使不是“自得”而是被教的,就不能活用。例如現在有許多人學修道,學打坐,一開口就說:老師教我這樣打坐的,好像是為老師而修道、打坐的。老師教了重點,教了方法,自己就要能夠活用;自己不去體會,不去活用,這就是不能夠自得,而是拿到雞毛當令箭了。

禪宗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方蘇欺君不得”,意思就是學問修養要自得,自己啟發自己的靈智,就是道的境界;不是從老師那裡填塞進來的,也不是接受的。否則就變成了宗教的教條式信仰,那並不是道。

只有自得的,則能“居之安”;而“居之安”並不是指房子住得好,是指平常都在自己所得的本位中。“居之安則資之深”,這個“資之深”,不是現代語老資格的意思,“資”是資用,也就是說,平常處世可以應用你的道。因此出世、入世都在道中行,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出家也好,隱居也好,不出家也好,為官也好,都處在道中。所以學問之道要“自得”。

過去聖人的言教,都是要我們能夠求其自得,這也是從“赤子之心”來的。學問的修養、道的修養,都是這個原則,要“自得”。而學問以外的培養,則要學識。嚴格說來,學問就是道,而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寫文章等,那只是學識。

——《孟子與離婁》

02

文章典故知識儘管淵博,沒有真正自己悟道的見解,還不夠格做人師。

迦旃延回憶有一次佛給比丘們講了小乘法的基礎,其後他就替比丘們演繹自己的心得。不料維摩居士到來,指斥迦旃延是在用凡夫的生滅心給比丘們說法。思想、推論、學問都是生滅心,一個念頭接著一個,思想生了隨即又滅了。

《禮記》中的《學記》篇也提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文章典故知識儘管淵博,沒有真正自己悟道的見解,還不夠格做人師。

這裡維摩居士說,迦旃延還沒有悟到實相般若,也就是最高智慧。實相就是無相,所以般若無知,如果還有一個智慧境界存在,就不算。比方真正最高學問的人,常覺得自己沒有學問,乃至到了文字一字不識之境,沒有了文字相。如上文維摩居士對須菩提說:“智者不著文字……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對目犍連說:“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03

教化最高的道理,是引發人性中本自具有的智慧,“無師自通”,並不是有個東西灌注進去使你明白。

教化最高的道理,是引發人性中本自具有的智慧,“無師自通”,並不是有個東西灌注進去使你明白。這種啟發式的教育,活活潑潑的,如孟子所描寫的“躍如也”,因此可以不偏不倚,“中道而立”。如果老師呆板地告訴學生,填鴨式的教育,那就釘在一個死角,鑽到牛角尖裡去,就不是“中道而立”了。

如果老師呆板地告訴學生,學生雖然懂了,但已經落後了幾十年,等到學生趕上老師,老師又往前去了。而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後一代超越前一代。如果引用禪宗的教育方法,來發揮孟子的教育思想,可舉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禪宗的大師們,經常用這種“引而不發”的教育手法,對於聰明、伶俐、有智慧的人,輕輕點撥一下,使人自肯自悟,不然就是“誤”了。

——《孟子與盡心篇》

(0)

相关推荐

  • 达摩《无心论•真谛实无得分第四》探玄

    [原典] 问曰:"菩提.涅盘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 ...

  • 追寻育人的更高境界

    为师之职,首在育人:育人之责,重在传道.传道.育人有境界之不同. 说道之境--"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如果把"君"意为学生,把"红豆"喻 ...

  • 【教育读书】孟子是怎么做老师的?

    [教育读书] 孟子是怎么做老师的? 作者:何伟俊     孟子被尊为亚圣,学生众多,是一位卓越的老师,但他却提醒自己"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他指出老师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

  • 菜根谭的智慧(端正篇1-46)

    转:金华的博客 菜根谭的智慧(端正篇-1)律己宜严 待人宜宽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恕:宽恕.原谅. 困辱:困穷.屈辱. 别人的错误和过失应该多加宽恕,可是自己 ...

  • 为什么没有中国教育学?

    为什么没有中国教育学? 作者:李广生 这是一件很让中国学者汗颜的事情,亦是学界正在努力的方向,确实有不少人意识到构建中国教育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领域,数不清的 ...

  • 谈写作||写作如何以小见大?

    写作不是从拿起笔的时候才开始的,而是贯穿于生活和工作的每时每刻.鲁迅先生说:"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 我们为人处世 ...

  • 道:真正修养的境界

    ​真正修养的境界,如学佛学道,明心见性,初步都是为了恢复赤子之心.古代有一位女神仙曹文逸,她的两句话说得很好:"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这就是赤子之心的境界.孟子说,只有 ...

  • 【南懷瑾老師】無往而不勝的“天下第一拳”

    南宋梁楷 <布袋和尚图> 福報怎麼樣培養?從做人做事開始.我們的文化,儒家.佛家.道家統統講這個東西,做好一個人太難.太難了.注意做人做事,尤其學佛的人,多替人家著想,不要光顧自己,尤其出 ...

  • 【南懷瑾老師】無往而不勝的“ 天下第一拳 ”

    南宋 梁楷 <布袋和尚图>    福報怎麼樣培養?從做人做事開始.我們的文化,儒家.佛家.道家統統講這個東西,做好一個人太難.太難了.注意做人做事,尤其學佛的人,多替人家著想,不要光顧自己 ...

  • 南懷瑾老師:大吉大利的學問

    履霜,堅冰至 "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在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有一個霜降節氣,這時候夜間會結霜,當早上打開大門,踏到地下有霜的時候,就知道 ...

  • 南懷瑾老師:禪的真正中心,是達摩所提出的行入

    儒家道家佛家 三家合一歸到禪 佛法到了中國以後,到了禪宗這裡,剝掉了一切宗教外衣,赤裸裸地用中國文化來表達,一句經典一句佛都拿掉了,這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特別之處,唐代的中國文化影響了世界.現在大 ...

  • 南懷瑾老師: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為社會國家.為人類盡自己的力量. 美國肯尼迪總統有句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凡是中國人,是不是也都應該自己反省 ...

  • 南懷瑾老師:有沒有定力,看有沒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能盤腿多久。

    導語 必須要勤集善根以後,才能真正得到禪定之樂,永遠不散亂了.實際上什麼是禪定呢?行善就是禪定. 注意這個「善根」,我們現在學好人.做好事,你那個善心發的究竟是真是假?發了善心究竟能不能生根?都是問題 ...

  • 南懷瑾老師:能不能把脾氣轉為慈悲?修持的功力就在這裡。

    導語 學問家就不是這樣講,引經據典,學問是學問,同自己不相干.那麼,現在把學問的理論打碎了,磨成粉,吸收後體會,也許比較清楚. 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麼染污了?沒有嚴格地反省自 ...

  • 【南懷瑾老師】春季“養肝”的正確打開方式,比吃藥效果更好

         "春三月此謂發陳",第一句話不是說春天的三月哦,尤其不是陽曆,是講陰曆.這是指春天的三個月.一年分四季,一季三個月. "春三月"是春季三個月,根據醫學 ...

  • 【南懷瑾老師】讓孩子謀生自立的最重要一點

         人要自立,自己先要站起來,己立而後立人.一個人要學謀生的技能,先要看自己的所長,學個專長.最可憐的是無專長,像我們年輕時前輩老師們罵我們的,"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