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右手废了,改用左手,一年即成为的篆书大师,厉害了!

他的字与“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重名,巧合的是两人都是出身世家,学富五车,也都在书法上建树颇深。他就是被称为“清代篆书第一人”的钱坫。

金启画钱坫像
嘉定博物馆藏
#1
出身世家
嘉定钱氏在清代学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钱氏一门学问传承有序,人才辈出。
钱坫的族叔钱大昕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考据学家、音韵学家和文字学家,是乾嘉学派的杰出代表,一代儒宗的典范。钱大昕的祖父钱王炳曾授书于乡里,钱大昕的父亲钱桂发后也在族中设馆。受钱大昕祖父钱王炯和父亲钱桂发的影响,钱氏子孙皆治古学,自幼便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一辈辈薪火传承。
钱坫 篆书独与遥疑六言联
115×30cm×2
嘉定博物馆藏
钱坫自幼秉承庭训,效仿父兄族人,闭户读书十三年,于《三礼》、《左氏春秋》、《毛诗》、《史记》、《汉书》、许氏《说文解字》皆能错综其义。此后一生依然用功甚動,留下传世著述二十四种,足见钱坫学问之一斑。
#2
游京师
二十五岁时钱坫有了家室,所谓成家立业,为了生计他离开了家乡,前往京师投靠叔父钱大昕。当时钱大昕正在京做《大清一统志》纂修官,钱坫到京后,并帮其校正《白虎通》、《广雅》等。两年后,乾隆帝下旨清朝开四库全书馆,学术名流云集京城。在此契机下,钱坫结识了朱筠、姚鼐、王昶、翁方纲、严长明等学者,校书之余,便与他们饮酒赋诗、酬唱题咏。
钱坫 篆书菩萨蛮词
169.5X57cm
西泠印社藏
正如翁方纲所说:“献之以一介之士游京师,未三年。而同学前后数辈无不知有献之者。”钱坫在京师的扬名,除了和他的族叔钱大昕的影响有关外,更是靠自身的学养和篆书水平。
#3
入幕府
1774年,钱坫参加顺天府乡试,中副榜贡生,就职直隶州州判。虽然封了一官半职,但难抵名落孙山的失意。落榜后钱坫离开京师数年,游历多地,这期间写下了《十经文字通正书》一书,在此书自序记载:“秦隶盛行,篆法撕废,改易书体,下笔无常……”可见是潜心书法去了。
三年后,钱坫再次入京考试却仍以失败告终。此时钱坫还就职于直隶州州判,但他无心政事,而是多次往返于于京城陕西之间,在毕沅幕府与严长明、孙星衍、洪亮吉等好友校订古书,搜罗金石,讨论训诂與地之学。
钱坫 篆书轴
221.3×53.9cm ×2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毕沅幕府是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诗人幕府,也为当时离乡背井,高度流动的书家幕客提供艺术赞助,钱坫也深受其恩惠。后来,因陕西西安城墙修护,测算缺人,幕主毕沅特向乾隆皇帝奏请,将钱坫从直隶州判调至陕西,钱坫便开始了长达二十三的山西宦游生涯。在此期间,钱坫编撰了《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等金文著作,著述甚富,但忘我的工作也使他积劳成疾。
#4
晚年偏废
嘉庆五年(1800),钱坫因患右偏病风,加之母老乞归,遂告别了这段幕府生涯,回到了江浙老家。当时钱坫已有57岁,还有偏废之症,本该颐养天年,但他丝毫没有停歇。
阮元 积古需钟鼎彝器款识
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离开毕沅幕府后,钱坫紧接着来到了阮元幕府。阮元幕府在浙江一带的学术活动也极为丰富,所刊刻与编纂的内容涉及金石学、经学文字学等诸多领域。钱坫加入后便往返于江浙之间,协助阮元完成《积古需钟鼎彝器款识》的编纂。
钱坫 篆书轴
故宫博物院藏
叶衍兰《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钱坫)中记载道:“阮文达公刊《积古斋款识》本,铭文皆先生(钱坫)手摹,苍劲无匹。”此书将朱为弼、孙星衍、宋葆淳、钱坫、赵魏等人所藏器物、拓本和自己的藏拓聚在一起,编辑而成,对于右偏风的钱坫来说这项任务不可谓不繁重,但钱坫不仅完成的很好,右手偏废便改用左手作篆,所作仍是精绝,而且仅用一年时间,可见刻苦用心。
阮元浙江幕府时期,大批金石学者加入,钱坫与诸君编书之余,作诗吟咏,共同探讨金石之学,对于一生好学的钱坫来说,也算是遂心的晚年了。嘉庆十一年,钱坫于苏州过世,享年63岁。

文章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