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保婴神术 道家小儿推拿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当小儿外感时邪或猝受惊恐,有时会产生全身或手脚等局部的抽搐,严重的会出现神志不清,称为小儿惊风。以前家中若有老人家,遇到这种情况,会说:这孩子被吓着了,魂丢了。在给孩子吃药等治疗的同时,老人会一边口里叫着“宝宝,回家了”,一边用双手提拉孩子的双耳,掐掐孩子的手掌,惊风的孩子往往不久后就好了,当真神奇。这种在我们今天看来很迷信的方式,其实有着医学底蕴。

提拉孩子耳朵、掐孩子手掌是道家小儿按摩中的“猿猴摘果”和“点按天心”的两种手法,有帮助小儿安神、定惊、退热的功效。

猿猴摘果

用拇指和食指或食指和中指夹住小儿耳朵,向上提20~50次,再向下拽20~50次。

点按天心

小天心穴在手掌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此法用手指掐、揉、捣小天心。

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捣5~20次。功效:镇惊安神、清热明目、利尿。主治惊风抽搐、神昏、寐差、夜啼。

点击加载图片

小天心穴

小孩柔嫩之体,气血未坚,腑脏娇嫩易伤损。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参苓之效殊难所施襁褓,故儿科推拿最为灵妙。”这正是道医治疗小儿病的基本理念。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有捏脊法治小儿腹痛。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的方法。

民间流传的孙真人古法小儿操,六节,据说是孙思邈传下的,简便易学。

孙真人古法小儿保健操

●小手洗一洗

手指并拢,双手对掌,然后一前一后像洗手一样搓洗, 搓到发热最好;再依次互捏十个手指。

●小手摩脚趾

左手扶住脚,右手五指对准左脚五指向下搓,按现在流行讲的人体反射区理论。脑的反射区就在大脚拇指根部。

●手掌摩脚掌

左手扶住脚,右手掌对准左脚掌用力搓。右手扶住脚,左手掌对准右脚掌用力搓。

●揉脚心

手握成拳头,对准脚心使劲揉。

●敲脚跟

左手扶住脚,右手握拳轻轻敲打左脚脚后跟;右手做相应敲打。

●搓脚丫最后把孩子小脚上下左右全搓擦,直至发热。

勤摩腹部 百病消散

婴儿不能药饵,推拿术非药物,无痛苦,大人推拿按摩中,舔犊情深,是温馨的情感交流。

孙思邈还留下了促进小儿脾胃运动的按摩方法:“儿睡时,以手按其小腹揉摩瘀积,则气血通畅,脏腑调和,百病消散,去病如神。”

具体操作的时候,让孩子平躺,大人坐在孩子一侧,坐在孩子的哪侧就用哪侧的那只手。手自然放松,轻柔放在孩子肚子上,手心劳宫穴对准孩子的肚脐,跟随孩子的腹部起伏即可,他上你上,他下你下,他停你止。孩子越小,越要轻,重在轻缓重在意。轻缓、被动、流畅。不即不离,若即若离,随而济之。古人形容这个动作“如木浮于水”,家长们要细细体会,切不可用重力、蛮力。

小孩子赤条条而来,天真无邪,心、脑有余而肺、肾、脾胃不足,所以古人育儿,重点放在“醒脑益智”上,养育宝宝的原则是:

忍三分寒、吃七分饱;

频揉肚、少洗澡;

肚暖、头凉、心胸凉。

现代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太爱孩子,怕宝宝饿着了、冷着了,两代人的爱叠加在一起,孩子哪能承受得起呢?

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小儿发育过程中是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道家小儿推拿讲究在对孩子的日常保健中,可以常清心经、清肝经、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调理脾胃饮食推板门穴、四横纹

调理孩子的脾胃,可以常推板门穴和四横纹两个穴位。

板门穴:在大鱼际部。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自拇指指根推向掌根横纹称为推板门。推揉各100~300次。

功效:和胃健脾,消食化积,止吐泻。

点击加载图片

板门穴

点击加载图片

推板门

点击加载图片

揉板门

四横纹:在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笫一指节关节横纹处。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四横纹;或四指并拢,自食指第一关节指纹处推向小指第一关节指纹处,称推四横纹。掐5次,或推100~300次。

功效:退热除烦,消积散节,和气血,调中行气。

调理孩子的脾胃,可以常推板门穴和四横纹两个穴位。

点击加载图片

四横纹

点击加载图片

推四横纹

偶感风寒推外劳宫

小儿偶感风寒,可以用推拿的方法温中散寒,和气血治未病。《保赤推拿法》说,“运外八卦穴法,此穴在手背,对手心内八卦处,运之能通一身之气血,开五脏六腑之团结。”这个穴位就是外劳宫穴。

点击加载图片

揉手背上的外劳宫

外劳宫穴:在手背上,与内劳宫相对。

操作:或掐或揉外劳宫均可。掐3~5次,揉100~300次。

功效: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