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147)假装很忙

读通鉴(147)大家都在虚张声势

解读:博弈论说,很多时候博弈中却并不是全都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有的时候只能选择当下最优,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不能介意一时的成功与失败,更不会在意对一部分人好,对另一部人坏是个什么基数,司马懿每一次的选择都是这样不计较名声,不在意是否最优,下新城,平辽东,却诸葛,抚关中,没有一件不是大难题,司马懿最终都建功。

景初三年己未,公元239年

春,正月,司马懿至京都,入见皇帝,皇帝执住其手说:"我将后事交给君,君与曹爽共同佐辅少子。死乃可忍,我忍死待君,得相见,没有遗恨!"于是召齐、秦二王以示司马懿,特别指着齐王曹芳对司马懿说:"这就是,君谛视,不要搞错!"又教齐王曹芳,令上前抱司马懿颈部。司马懿顿首流涕。这天,立齐王为皇太子。皇帝马上崩殂。

魏国皇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简功能,屏绝浮伪。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全都服皇帝的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

孙盛评论说:闻之长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沈毅好断。最初,诸公受遗辅导,皇帝皆以地方大任处之,政自己出。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然不思建德垂风,不固维城之基,至使大权偏据,社稷无卫,悲夫!(这是博弈中的懒惰,也属于意志不坚。)

王夫之说: 魏主曹睿授司马懿以辅政,而懿终篡也,宜哉!法纪立,人心固,大臣各得其人,则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可不乱,何庸当危病昏瞀之时,委一二人,锡以辅政之名,倒魁柄而授之邪?周公之辅成王也,王幼而未有知识,且公之至德,旷古一人,而武王之信公也,以两圣而相知也。然使无辅政之名,则二叔亦无衅以搆难,而沖人晏然矣。汉武之任霍、金、上官也,上官逆,霍氏不终矣;辅政之名,由此而立,而抑安足师乎?先主之任诸葛,而诸葛受命,当分争之世,而后主不足有为也,两俱弗获已而各尽其心耳。先主不能舍后主而别有所立,则不能不一委之诸葛以壹后主之心。

若夫魏主曹睿,无子而非有适长之不可易也,宗室之子,唯其所择以为后。当其养芳与询为子之日,岂无贤而可嗣者,慎简而豫教之?迨其将殂,芳之为子已三岁矣,可否熟知,而教训可夙,何弗择之于先,教之于后令可君国而勿坠,而使刘放、孙资得乘其笃疾以晋奸雄于负扆哉?为天下得人者,得一人尔。得其人而宰辅百执无不得焉。己既无子,唯其意而使一人以为君,不审其胜任与否,而又别委人以辅之,则胡不竟授以天下而免于篡弑乎?汉之自旁支入继者,皆昏庸之器,母后权奸之为之也,非若睿之自择而养之也。彼愦愦以死,无意于宗社而委之妇人者,无责耳矣,而魏主叡何为若也!

宋仁宗之授英宗,高宗之授孝宗,一旦嗣立而太阿在握;有二君之慎,岂至忍死以待巨奸而付以童昏也哉?故宋二宗之立嗣,允为后世法也。辅政者危亡之本,恶得托周公之义以召祸于永世哉!

太子即位,年才八岁;大赦。尊皇后称皇太后,加曹爽、司马懿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诸所有建造宫室之劳役,皆借以遗诏而罢。曹爽、司马懿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宿宫殿内,曹爽以司马懿年位一向高于自己,常以父辈礼相待,每有事都咨访,不敢专行。

最初,并州刺史东平人毕轨及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皆有才名而急于富贵,趋时附势,明帝讨厌这些人浮华,皆抑而不用。曹爽一向与这些人亲善,等辅政,突然加以引擢,当成腹心。何晏,李进的孙子;丁谧,丁斐的儿子。

何晏等人全都共同推戴曹爽,认为重权不可委于他人。丁谧为曹爽出谋划策,使曹爽报告天子发诏书,转任司马懿为太傅,外以名号相尊,内想要令尚书奏事,先来经过自己,得制其轻重。曹爽听从。

二月,丁丑,任命司马懿为太傅,以曹爽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曹爽事奉太傅司马懿,礼貌虽存,而诸所兴造,越来越少由司马懿决断。

曹爽迁徙吏部尚书卢毓为仆射,而让何晏代任吏部尚书,任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何晏等人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内外望风,莫敢忤旨。黄门侍郎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平叔外静而内躁,銛巧好利,不念务本,我恐必先迷惑你们兄弟,仁人将远而朝政荒废!"

何晏等人于是与傅嘏建立仇恨,借一些小事免了傅嘏的官职。又出卢毓为廷尉,毕轨又枉奏卢毓令其免官,众论多讼,于是复任命为光禄勋。孙礼亮直不挠,曹爽心里觉得不方便,出任为扬州刺史。

(曹爽完全是为自己的权力在组建班底,而不是站在国家全局的角度思考曹魏如何长治久安,这就是弱的一种表现,意志、能力、战略判断等各个方面都欠缺。)

三月,任命征东将军满宠为太尉。

夏,四月,吴国督军使者羊道击辽东守将,俘人民而去。

汉国蒋琬为大司马,东曹掾犍为人杨戏,一向性情简略,蒋琬与他讨论,时常不应答。有人对蒋琬说:"公与杨戏说话而不应,其傲慢得厉害!"

蒋琬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杨戏欲赞我对的,则非其本心;想要反驳我,则显我的不对,是以默然,是杨戏的选择。"

又有督农杨敏曾毁蒋琬说:"作事愦愦,诚不及前人。"

有人把这个告诉蒋琬,主者请推治杨敏,蒋琬说:"我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主事的人乞问其愦愦之状,蒋琬说:"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

后来杨敏坐其他事关进监狱,众人犹惧其必死,蒋琬心无适莫,杨敏得免重罪。

秋,七月,魏国皇帝开始亲临朝。

八月,大赦。

冬,十月,吴国太常潘濬卒。吴主以镇南将军吕岱代潘濬,与陆逊共领荆州文书。吕岱这时年已八十,身体一向精勤,躬亲王事,与陆逊同心协规,有善相让,南士称赞。十二月,吴将廖式杀临贺太守严纲等人,自称平南将军,攻零陵、桂阳,摇动交州诸郡,拥军众达数万人,吕岱自表辄行,星夜兼路,吴主派遣使者追上拜交州牧,等遣诸将唐咨等人络绎相继,攻讨一年,破之,斩廖式及其支党,郡县全都平定。吕岱复还武昌。

吴都乡侯周胤将兵千人屯公安,有罪,迁徙庐陵;诸葛瑾、步骘为他求情。吴主孙权说:"当年周胤年少,开始没有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其父周公瑾的功及于周胤。而周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谕,曾无悛改。孤于周公瑾,义犹二君,乐得看到周胤有成就,哪里能看到!迫周胤罪恶,未宜便还,且还要苦,使其自知。以周公瑾的儿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其改正,又有何患!"

周瑜长兄儿子偏将军周峻卒,全琮请求让周峻的儿子周护领其兵。吴主孙权说:"当年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周峻亡,仍想要用周护。听闻周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改而止。孤念公瑾,岂有已哉!"

十二月,下诏复以建寅之月为正。

正始元年庚申,公元204年

春,旱。

越巂蛮夷数叛汉国,杀太守,这之后太守不敢到郡,寄治安定县,距离郡八县余里。汉主任命巴西人张嶷为越巂太守,张嶷招慰新附,诛讨强猾,蛮夷畏服,郡界全都平定,恢复还旧治所。

冬,吴国饥荒。

正始二年辛酉,公元241年

春,吴国人准备伐魏。

零陵太守殷札给孙权建言说:"如今天弃曹氏,丧诛累见,虎争之际而幼童涖事。陛下身自御戎,取乱侮亡,宜在荆、扬之地,大力征召强羸之数,让身强的执戟,体羸的参与转运。西命益州,出军陇右,授诸葛瑾、朱然大军,直指襄阳,陆逊、朱桓别征寿春,大驾入淮阳,历青、徐。襄阳、寿春,困于受敌,长安以西,忙着抵御蜀军,许、洛之众,势必分离,掎角并进,民必内应。将帅对向,或失便宜,一军败绩,则三军离心。便当秣马脂车,陵蹈城邑,乘胜逐北,以定华夏。若不全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足大用,易于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不是上策。"吴主不能采用。

夏,四月,吴国全琮略淮南,决芍陂,诸葛恪攻六安,朱然围樊城,诸葛瑾攻柤中。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与全琮战于芍陂,全琮败走。荆州刺史胡质以轻兵救樊城,有人说:"贼盛,不可急迫。"

胡质说:"樊城卑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险。"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

五月,吴国太子孙登卒。

吴兵犹在荆州,太傅司马懿说:"柤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这是危险的事,请自领征讨。"六月,太傅司马懿督诸军救樊城;吴军听闻,连夜逃遁。追至三州口,大获而还。

闰月,吴国大将军诸葛瑾卒。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先前已封侯,吴主以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袭爵,摄兵业,驻公安。

汉大司马蒋琬认为诸葛亮数次出秦川,道险,运粮难,卒无成功。于多作舟船,欲乘汉水、沔水东下,袭击魏兴、上庸。正好旧疾连动,未时得行。汉人全都以为事有不捷,还路甚难,不是长久之策,汉主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蒋琬于是上书说:"如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军出兵二三次,连不克果。则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而且羌、胡人心思汉如渴,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姜维出征行军,御制河右,臣当帅军为姜维镇继。如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请求迁徙屯军涪城。"汉主听从之。

蒋琬的军事能力肯定不如诸葛亮,理论上他应该知道袭击魏兴上庸没有什么用,但不做点什么,又不能给对手造成战略压力,所以就弄些动静出来虚张声势。

魏国朝廷想广田畜谷于扬、豫之间,让尚书郎汝南人邓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邓艾认为:"当年太祖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许都以制四方。如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有大军出征,运兵过半,功费巨亿。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什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益开河渠以增溉灌,通漕运。计除众费,一年收获五百万斛作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军食。以此来对付吴国,无不克。"太傅司马懿称善。这一年,始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兴军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

(司马懿博弈的最优选顶的立足点和曹爽不同,曹爽是宗室身份,却先站在个人利益上做决定,司马懿却站在全局思考问题,很多选择看似短期不是最优,但局一旦建成,其效果往往惊人。这次屯田为后来司马火灭吴国建了大功。)

管宁卒。管宁名行高洁,人望很高,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和易。能因事导人于善,人无不化服。等卒,天下知与不知,听闻后无不嗟叹。

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

春,正月,汉国姜维率偏军自汉中还住涪。

吴主立其子孙和为太子,大赦。三月,昌邑景侯满宠卒。秋,七月,乙酉,以领军将军蒋济为太尉。

吴主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将兵三万击儋耳、珠崖。

八月,吴主封儿子孙霸为鲁王。孙霸,孙和同母弟弟,宠爱崇特,与孙和无差别。尚书仆射是仪领任鲁王傅,上疏劝谏说:"臣窃以为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这才是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且二宫宜有降杀,以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书三、四上,吴主孙权不听。

正始四年癸亥,公元243年

春,正月,皇帝加元服。吴国诸葛恪袭击六安,驱赶当地人民而去。

夏,四月,立皇后甄氏,大赦。皇后,文昭皇后兄甄俨的孙女。

五月,朔,日有食之,既。

冬,十月,汉国蒋琬自汉中还住涪,疾病严重,以汉中太守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督汉中。

十一月,汉主以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吴国丞相顾雍卒。

吴国诸葛恪远遣谍人观相径要,要图谋攻击寿春。太傅司马懿领兵入舒城,准备攻击诸葛恪,吴主孙权迁徙诸葛恪屯于柴桑。

步骘、朱然各自上疏于吴主说:"自蜀国回来的,都说蜀要背盟,与魏国交通,多作舟船,缮治城郭。又有,蒋琬守汉中,听闻司马懿南向,不出兵乘虚以为掎角,反委汉中,还近成都。事已彰灼,无所复疑,宜为之备。"

吴主答说:"我待蜀不薄,聘享盟誓,无所有负,何以致此!司马懿前来入舒城,旬日便退。蜀在万里,何知缓急而便出兵?当年魏国想入汉川,此间始严,亦未举动,等听闻魏军还而止,蜀国宁可复以此有疑吗!人言苦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

(这种上书一看就漏洞百出,为什么这些臣子还要上书呢?这是在试探老板。)

征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王昶上言:"地有常险,守无常势。如今屯宛城距离襄阳三百余里,有急不足相赴。"于是改成驻屯新野。

解读:有能力的人,做事都是有目的和章法的,而没有能力的人才会想到一出是一出,曹爽和司马懿差距太大了,所以大家在做事上选择的优先项完全不一样。司马懿屯田、出兵对付吴国无不是取得大义,曹爽用何宴这些人抢夺权力,反而显得浅薄。

蒋琬和诸葛亮差距也很大,蒋琬做一些想当然的事,无用功。蒋琬在假装做事,和孙权底下那些大将一样,假装做事,上书说蜀国不可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