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法的临摹理解的层次决定临摹的高度
学习书法临摹是第一要务,也就是说书法是非临摹而不能得其法。可以说,书法(汉字)的创始就与临摹有着不解之缘,在临摹中发展丰富,在临摹中演变升华。但随着书法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技法的完善和艺术境界的日臻完善,加上时间的久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要真正理解书法艺术的丰富的深厚的内涵,就需要我们更深的去理解与认识书法,在临摹学习中体悟书法的至高境界。
我们知道对书法的临摹学习是有层次的,概括起来说,主要有这样几个层次,一是得法,二是得形,三是得神。这里的“法”,为技法。“形”是字形,“神”则是书法的核心,所以临摹的最高境界就是形神俱似,惟妙惟肖,以得神为上。临摹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会读帖,通过读帖才能理解和掌握书法的技法,字形和神采气韵。我们这里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临摹过程中对书法的理解层次或境界问题。
一是对点画线条造型理解的层次。学习书法首先面对的就是点画问题,从永字八法到完整字形的点画的用笔技法和精准的表达。我们知道,点画有一个形质问题,同样是个点画,由于书写者的功夫或者说学识不同,理解的不同,甚至,不同的年龄段,所书写的点画形质是不尽相同的,也有雅俗之别。齐白石画虾有三变,颜真卿楷书有早中晚之别,我们学习书法有生熟之异,有生到熟在到熟后生,还有先有形,后见质,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点画形质的层次问题。我们临摹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同样有一由生到熟,由不准到精准的进步过程。从表面看确实如此是一个生熟到问题,实际上是理解深度的问题。我们初学书法,通常情况下是学的技法,书写点画的形的技法,只有在技法娴熟之后,才有可能做到对于度于量的把握,包括用笔的速度与节奏,气韵、骨力、精准等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我们将一个人初学书法和十年二十年三个阶段的字或作品拿出来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不同,由稚拙到娴熟,有形不完善到精准的变化。
二是对结构经营布置的理解层次。对于结构同样存在一个生与熟、稚于拙、疏散与气密的情况。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功夫的境界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认识的层次问题,由粗放到精微、精致、精准的问题。结构经营布置涉及到了点画位置和偏旁部首以及字形整体的结果变化、准确美观的问题。结构的处理只有精准,才能有味道。也就是增一分则有余,减一分则不足,要做到恰到好处,不断符号自己的审美,更要符号经典书法的审美,已经现代大众审美,就是说让更多的欣赏者感觉到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那些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符号这个特点。那么,我们面对这些经典,实际上,同样会面临一个理解层次问题。并不是见之就能够完全理解。否则,也不会有欧阳询卧碑三日的故事了。同样有也有一个生与熟的问题。拙与巧的问题。在我们临摹过程中的表现就是,由不思到似,到惟妙惟肖形神俱似,到深入作品的核心与本质的问题。
三是对章法形制处理的理解层次。在能够完成上述两个方面之后,虽然章法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层次或一些标准,但相比较而言,要略易一些,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有了单字的功夫和质量。但章法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关乎作品整体的成败。章法形制和作品内部的构成原则,自古至今,一直都在丰富与发展,特别是现代书法的形制更是多元化,形式更丰富,从古代的中堂,手卷,条幅扇面等形制基础上,变化形式丰富而且相对自由。这些形式,从艺术性來说,不同的形制,在内容的选择,风格的把握,格调的取向,等方面要有所匹配,要能够和谐统一,不能显得不伦不类。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仅要具备书法方面的技法与理论的支撑,还需要自己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造诣为底蕴。不同的文化底蕴,所形成的作品风格,格调,甚至艺术语言的高度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四是从感觉上丰神气韵的理解层次。书法艺术以自然和见神为最高境界。这这个问题上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书法家的书法技法的造诣,更是书法家综合修养的造诣,反映的是书法的的整体状态,所以,不同的书法家,虽然都以二王一脉相承取法,其最终所形成的风格是不同的,其艺术造诣或者说取得的成就同样千差万别。这个问题从书法作品的欣赏与创作方面是如此,在我们临摹学习经典书法的过程中同样是千差万别,由于学习的程度,临摹的层次,理解的层次,用功的深前。总之,我们的艺术功底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同样有非常大的区别,也就是理解认识的境界与层次有非常大的区别。为什么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会读帖,学会对书法的欣赏,原因就在于此。一般来说,初学书法我们所关注重点就是技法和点画、结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随着临摹学习的不断深入,技法的娴熟程度不断提升,我们的关注重点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是一个由无我到有我的过程。也是一个有生到熟,循序渐进,由浅易到高难的探索过程。由得形到见真神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