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读(第12讲)诵读《大学》全文;进行心得体会交流。
大学研读(第12讲)
教学内容:全文诵读《大学》;进行心得体会交流。
教学目的和要求:全文诵读《大学》,温故而知新;心得体会交流,心灵相接、相励,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承薪火。
教学重点:全文诵读《大学》。分组进行论文宣读和进行心得体会交流。
一、 全文诵读《大学》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七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九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第十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二、进行心得体会交流
(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时,分4个小组先行准备,依次上台宣读论文,进行心得体会交流。若是网课则省略这个环节。)
精读原典,领略精髓;传承薪火,弘扬文化。中华国学源远流长,千年文明积淀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成就了“经史子集”的文化大观,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气质。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共享受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研读中华传统的国学精华,品悟经世流传的至上真理,含英咀华,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大学》是初学者进行儒学大门的基础。大学主要以修身为核心,阐述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及“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基本的东西抛之脑后。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学习《大学》,我们懂得“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只有现在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大学》这篇文章中,我们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的心安理得的思虑,进而得到收获。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们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事物要看实质,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我们老年大学的学员虽然大多数已经退休了,离开了工作岗位,已经没有太多的功利上的欲求,这实际上有利于我们潜心研读国学,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
老年大学是老人更新知识的课堂,健身养心的场所,开心娱乐的园地,广交朋友的平台,智力开发的基地。老年大学的办学方式非常灵活,既有固定场所集中授课,也能远程授课。老年大学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既有音乐、舞蹈、书法、艺术、养生、烹饪,还有四书五经、诗经、楚辞等传统文化的传承讲授。我们在这里,可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大学》过去作为学生求学进阶启蒙的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大学》具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到治国的规律。
《大学》以不长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论化、通俗化,便于学者学习掌握,而儒家思想为封建王朝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经济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为有利的文化根基。如提出的“德本财末思想”、“财聚民散思想”、“生众用舒思想”,“先义后利思想”。
《大学》提出的诚信思想对当代探讨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以及创建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大学》是讲学习法则的著作,影响着学风;《大学》提出了“做人”法则;《大学》是国学经典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大学》研读课程,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承薪火。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在《大学》功课完成后续讲《中庸》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中庸”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中庸》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大学》主要论述的是为人,《中庸》则主要阐述的是做事。《中庸》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学习《大学》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中庸》则阐明了“天道即人道”“尽人即可合天”的大旨,超越了经世致用的范畴,更关乎人们的日用伦常,具有跨越时空的独特文化价值。下面我把自己编写的《中庸》研读讲义中的部分学习札记与大家分享一下:
《中庸》研读讲义第1讲:概述学习札记
天命率性谓道心,择善固执惟一精。
贵和尚中达中庸,充其本然示奥蕴。
修身以道成己仁,尊贤循礼敏于政。
致诚自明善经纶,君子笃行天下平。
《中庸》研读讲义第2讲:第一章学习札记
自然禀赋谓本性,遵循原则知天命。
修养品德归教化,戒惧慎独存察省。
宇宙万物循轨行,天下众生各安分。
发皆中节情适度,尚中贵和乾坤定。
《中庸》研读讲义第3讲:第二—四章学习札记
不偏不倚谓之中,常道定理称为庸。
春秋繁露仁义法,以义正己受推崇。
过犹不及智愚同,适可而止显从容。
仲尼慨叹行道难,执中守常至美隆。
《中庸》研读讲义第4讲:第五—七章学习札记
不明不行叩问道,仲尼慨叹难着调。
赞颂圣君有虞舜,执两用中显神奥。
虚怀纳谏出妙招,隐恶扬善求美好。
自以为是多闭塞,守拙至诚品格高。
《中庸》研读讲义第5讲:第八—十章学习札记
夫子得意赞颜渊,择乎中庸尚圣贤。
爵禄可辞蹈白刃,智仁神勇仍缺陷。
仲由与师论强辨,南北之间各有嫌。
宽柔以教和合道,大本不倚亦不偏。
《中庸》研读讲义第6讲:第11—12章学习札记
心灵浮躁想登天,爱慕虚荣生邪念。
索隐行怪走极端,盲人瞎马临深渊。
鹰击长空鱼深潜,造端夫妇悟道浅。
日常平淡见高深,知行合一显俊贤。
《中庸》研读讲义第7讲:第13--14章学习札记
伐柯制柄砍木头,执而视之思忖度。
树立楷模讲忠恕,推已及人无怨尤。
素位而行作当做,怡然自得乐清悠。
居易俟命不行险,失去正鹄亦反求。
《中庸》研读讲义第8讲:第15—17章学习札记
行远登高始脚下,操之过急则欠雅。
琴瑟好合夫妇顺,和睦亲善宜室家。
帝舜孝慈誉德大,位禄名寿皆善达。
天命宜人材尽用,仁爱嘉美乐无涯。
《中庸》研读讲义第9讲:第18—19章学习札记
姬昌奠基建周朝,推演易经阐奥妙。
武王伐纣克殷商,制礼典章叔旦绍。
仲尼称赞其达孝,慎终追远祭宗庙。
敬老爱幼保家国,郊社谛尝明乎道。
我们接下来将开展《中庸》这部经典的学习研读!请大家准备《中庸》这部经典的书籍。有需要《中庸》讲义电子书的同学,请把电子邮箱地址传发给我,方便我把《中庸》讲义电子书予以传发。这些讲义已发布到了360平台“我的图书馆”,我把《中庸》讲义文稿20讲放在“儒家学说”栏目内,大家可以进入浏览和下载。
【学习札记】
儒家宗圣开慧门,含英咀华谨修身。
明德新民追至善,三纲八目求美臻。
格物致知需勤奋,诚意正心要中肯。
齐家治国平天下,研读大学趋小成。
《大学》研读第12讲学习总结
本讲课程我们大家共同诵读了《大学》全文,温故而知新,读出了一种艺术美感,读出了一种文化自信。我们进行了心得体会交流,畅谈研读儒家经典的收获和感悟,彼此心灵相接、相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承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