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出上联“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寡妇巧对下联,秀才乖乖认输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拥有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实际意义。对联最早是书写或篆刻在桃木制作而成的木板上,因此也有个名字叫做'桃符'。'桃符'刚出现时,桃木板上面大多是雕刻一些天上神仙的神像,因为桃木本身就有辟邪的作用,所以人们把这些桃木板挂在门外,起到的作用其实和古时人们用来镇宅辟邪的门神画像类似。后来因为历史演变,'桃符'这个名称就慢慢被'对联'取代。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桃符上的神像逐渐变成了文字,人们在创作中,慢慢发现了文字的序对会显得更加有趣,因而,才出现了当今人人皆知的对联。
对联文化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全民皆知,不仅仅是因为春节时分,每家每户都要贴上春联,更是因为对联的多种形式也让人眼花缭乱。比如什么回文联、谐音联、拆字联等等,形式多样使得对联的趣味性十分丰富。在这些对联的形式中,有一种讽喻联最为常见。讽喻联顾名思义就是,在对联中往往不显山露水的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不满,语言并不直接,大多是通过宛转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讽喻联的语言不仅要注意逻辑性和合理性,还要注意不能过于直白,直白的语言往往使得讽喻联直接就成了骂人的话,一段优秀的讽喻联绝对是拥有精彩的语言的,因此作好一段好的讽喻联不是一件简单易操作的事,并不是像打油诗一样能够顺口而出。在历史上,就是很多有关讽喻联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有的十分经典有趣,其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就是因为讽喻联的内容令人读后感到意犹未尽,充满着智慧和风趣,那我们要说的这个有关讽喻联的故事是什么呢?
明朝时期,对联文化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杭州有一位秀才有些文采,但十分喜欢卖弄,平时就爱到戏院、酒肆这些地方,和一帮穷酸文人在一起附庸风雅,谈到兴起便要作几个对子,别人对出来便罢,对不出来他便立刻骄傲起来,颇有些孔乙己的味道。要说喜欢卖弄文采也并非什么可耻的事,古时候读书人能够考个秀才也能开个私塾、当个讲师,能够混口饭吃之余,还令人尊敬,但这秀才还有个喜欢占人便宜的坏毛病,因此在当地不太受人欢迎。
有一天,这秀才四处闲逛到田垄上,恰巧碰见了镇子上一家妇人在带着儿子牵牛耕田,这名妇人秀才是认得的,妇人的丈夫几年前害病去世了,她便成了寡妇,独自一个带着孩子过活。寡妇虽然青春不再,但还是有几分姿色的。秀才看到寡妇便生起了调戏的念头,于是他跑到寡妇身边与她搭讪。起初寡妇不搭理他,秀才心想:我这等文才,你这寡妇还看不上我是怎地?不如考她一两个对子,也好让她见识见识我的文采。想到此处,秀才便提出让寡妇对他出的对子,打赌如果对得出,他就帮寡妇干一个月的活,如果对不出,寡妇便让他一亲芳泽。
寡妇听秀才这样说,本来心生懊恼,但她是知道这秀才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于是就答应了秀才的条件。秀才见寡妇答应了,心里十分欢喜,当下就出了一个对联:'大牛小牛,天下野牛崽守蠢牛'。要说这秀才出对子的水平是真的不怎么样,先不说语言粗鄙,且说寡妇一听这对子,当下气不打一出来,这明摆着是骂人啊,自己的孩子来放牛招谁惹谁了?于是寡妇即刻对出下联:'新书旧书,世上酸秀才读死书'。这寡妇的下联对的也是毫不客气,你骂我孩子是野牛崽,我就骂你是酸秀才,这一来一回竟然对的秀才哑口无言,败下阵来。
秀才不甘心,望见不远处有一座木桥,思量一会就又出一对:'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减去桥边木,加女变成娇,娇娇桥上过,干哥实爱娇'。这对子不像前一个是骂人的话,但却是撩拨之意十足,非常的庸俗不堪,寡妇听了更是生气,于是思考了一会,对出了下联:'有米也是粮,无米也是良,舍掉粮边米,加女即是娘,娘娘桥上过,亲儿莫想娘'。寡妇的下联对的十分精彩,不仅工整有序,还隐晦的接上了秀才的对子,把秀才当做了儿子,让秀才不要惦记自己。秀才听到这个下联,只好认输,白白帮寡妇干了一个月的活,沦为了十里八乡百姓的笑柄。延伸阅读:最尬的对联,喜事丧事一起发生,才子巧写对联化解窘境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史长河里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是古代历史名人在诗词歌赋中专研出来的瑰宝,让世人皆可知。标准的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相谐,又可以说是一首好诗好词,凝结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因为对联雅俗共赏,深受中国古人的喜爱,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寄托。
据相关记载,中国最早的对联出处在三国时期,对联前后两句,第一联叫做上联,又称为出句,后一句叫联脚,俗称对句。在中国古代科举中经常看到有关对联的考题,科举通过谢师宴上还要与同门对对联,来彰显自己的文采,不仅要求对仗工整还要求具有意境,一副经典的对联出世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明朝和清朝之后,对联早已家喻户晓,每到春节家家张灯结彩挂春联。自从对联文化发展到如今,我们每家每户都会遵循古制张贴对联,辞旧迎新,结束旧的一年开始新的一年。在世界各个国家中,对联文化只有中国有,对联极具考究,词语冠世界之首,没有一种语言可以与中国相提并论。
对联分为喜联和挽联,当有人结婚就用喜联;家中有长辈去世就用挽联,结婚是喜事,家中用挽联是白事,如果红白喜事相撞古人会写什么联呢?红白喜事共用一联的故事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一家人正在为儿子办喜事,家里宾朋高坐,红色纱布在墙檐到处飞翔,觥筹交错。家中的儿子是当地有名的大才子,刚写了一副喜联想挂在门前,院内传来大管家的哭声,原来家中的祖父没有熬过年初的病去世了。
如此噩耗传来才子有些晃神,刚刚热闹的喇叭声不知道何时停了,刚刚还在办喜事,祖父恰巧病逝,才子拿着手中的喜联不知所措。对联肯定要挂的,到底是挂喜联还是挽联的,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他瘫坐地上冥思苦想,既然是当地有名的才子自然是饱读诗书多年,过了一会儿,才子已经想好了怎么办,他准备写一副红兼白事的对联。
只见他拿来笔墨,在纸上写道,'上联是:临亲丧,做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下联是:辞灵堂,入洞房,进乎?退乎?再斟酌,进退两难'。他将这一联挂在门两侧,见者都忍不住叹息才子的才华,才子的这副对联上联意思是,面临亲人丧生,正在做新郎,哭呢还是笑呢,让人哭笑不得;刚刚在灵堂拜祭转而又要回洞房,去还是不去呢?去对不起逝者,不去对不起新婚妻子,简直让人不知道怎么办。这一副对联充分描绘了才子当时发生的情景和矛盾的心情,这是秉承中庸并将其运用于文字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故事,明朝还有一位新郎官,在新婚当天父亲惨遭不幸,而门口的对联也不知道怎么写比较好,危难之际有人让他效仿古人写一出红白喜事联,当时这位新郎官就傻眼了,啥?新郎官虽然家财万贯也读过几本书,但是让他写一副对联出来,比他去在外面做生意还难,新郎官拿起笔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想让周围的人替他写,这等联周遭的人都不敢替他写,都后退几步不止,这事解决不好,这快到的新年花轿就得往回抬,遵循古制三年不得大婚不就害了人家姑娘嘛。在他犯难之际,新郎官的幼弟年幼无意喊了一句,''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新郎官突然泉思如涌,于是拿着笔写道,'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新郎官收笔松了一口气,真是悲喜交加的一天啊,一边解决家中长辈的后事,另一边迎接新娘入府,总算同时解决了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