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篇:“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游(三)

平湖秋月

过了锦带桥不远,我看到右侧青砖铁栅栏墙里面有一些建筑,名叫“逸云寄庐”,坐北朝南,为多开间三层中西合璧式花园别墅。这座别墅是1927年由买办商人唐宝泰所建,又称唐庄。别墅建成后,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曾在此居住。1929年,西湖第一届博览会举办期间,逸云寄庐成为重要的展馆之一——“革命纪念馆”。1941年,此别墅被上海大亨东云龙买去,1953年收归国有,作为干部宿舍,后改为浙江干部大学校舍,又称“明鉴楼”。

和逸云寄庐相对的(即白堤左边)有一堵围墙,一进方门,便是一个“水院”。靠近门口处是一座碑亭,里面立一石碑,上刻“平湖秋月”四个大字,这便又是西湖十景之一景。碑亭外悬挂一对联:“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从南宋时起,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当时以及元、明两代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所描绘的夜湖泛舟,舟中赏月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如南宋孙锐诗《平湖秋月》:“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月光照在湖水上,像凝固了一样,停止了流动,显得有些寒冷,远处的小舟和着歌声归来,船桨在湖面划出道道水波,白苹和红蓼在西风中摇动,一色的湖光展现出无限的秋色。明洪瞻祖的《平湖秋月》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平分水月疑非夜,,乱坠天花不待春。十二星桥银汉上,三千网界露珠新。铜壶滴尽笙歌沸,红蓼开残又白苹。”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并没有明确的地方。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夜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直到康熙三十八年皇上巡游西湖御笔亲题“平湖秋月”,才将景址定为此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祠改为御书楼,并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

沿水中呈直角的石板平桥走过去,是一座重檐翘角的二层木楼,门前两侧柱上悬对联:鱼戏平湖穿远岫,雁鸣秋月写长天。湖里倒映着远山,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有如在山中穿行;秋天到了,大雁南飞,秋月当空,雁鸣声声,雁群时而变换队形,好像在长空中书写。描绘的是西湖秋景。这座楼是景区的主体建筑,名“御书楼”,为重檐歇山顶,坐北朝南,面向外西湖。左转,来到南面,但见一层前面和左右两边皆为落地敞开式大木门,漆紫坛色,四周有穿廊,柱间相连木板为凳,门前两柱悬挂“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的楹联。往上看,二楼檐下正中悬“平湖秋月”牌匾,为启功所题。楼前铺建“凸”形石砌大平台高出湖面,围以石栏,让人有“凌波”之感觉。站在此处,向远处望去,视野极为开阔,宽阔平静的湖面碧波微微荡漾,远山含翠,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转到西边,门前两柱悬对联“青嶂云横山叠翠,明湖月锁水平铺”,写出了在此地所看到的景色。整个御书楼四周被水环绕。再沿折桥向西走,桥头有一座亭,上悬“月波亭”牌匾,两侧对联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更邀明月说明年。此亭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始建,为清代风格歇山顶木构敞轩。亭坐西面东,面阔三间,南间敞轩架于湖面之上,柱间设美人靠坐栏,用于临湖观景。

穿过月波亭,只见奇石密布,古树高大,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树荫,其中一棵巨大的樟树,树身微斜,长长地枝杈伸向湖中,紧贴水面,为人们撑起了一把巨伞,下面有一张排椅,可供游人乘凉赏景。在湖石假山间,遍植红枫、石榴、丹桂、紫薇等花木,掩映着亭、楼、厅、榭,极富诗情画意,营造出一个清幽的环境。

平湖秋月以秋夜赏月为胜。不过,这景致又不是一般游客所能欣赏到的,外地游客不是特别有雅兴的一般是不会月下划船来赏月的,还要等到那皓月当空的夜晚。我们只好来想像一下了:在那明月皎洁的夜晚,湖面如镜般平,月亮倒映水中,天上一个圆月,水中一个圆月,还有那近水的灯光在闪烁着,月空与湖中,灯火与星星、倒影与实景交相辉映,如梦如幻,充满着诗情画意。平湖秋月很早以前就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的好地方,特别是每年中秋月圆时,这里便会诗人云集。江南才子徐文长曾在此遭受不屑,后以一首《平湖秋月》的藏头诗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平湖秋月景区整体建于湖水中,完整保留了清代皇家钦定西湖十景时“一院一楼一碑一亭”的院落布局,其实即使不是秋月来赏景,就是平时来此走走,无论春夏秋冬、晴阴晦雨,眺望那湖光山色,也都会令人觉得心旷神怡,趣味盎然,真可谓“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