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图的由来
今现存最早的韵图《韵镜》的作者尚未考明,所以对韵图的由来只能根据历史背景推断。一般认为,韵图的起源跟佛教有关,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是这样的:
来华传教的僧人为了学习汉语的语音,他们很自然地会采用在印度通行的一种练音方式,这种练音方式所使用的教本在梵语里称作悉昙(siddham),悉昙就是将梵文的元音一个个轮流与辅音相拼而制成的音节表。于是就有人对韵书加以分析后仿照悉昙的模式绘制成了汉语的音节表,这就是韵图。
韵图的形式
历来的韵图在结构上都与此图相仿。顶端横栏列声纽(声母),左侧纵栏列韵目,右侧标明目次(页码)、转和呼,中间圆圈与字杂错的部分就是正文。正文中的每一格都能根据它的纵横位置(类似数学里的坐标)得出相映的读音,有字的,就是该字的读音,也是对映韵书中那一个小韵的读音;画成圆圈的,就是有其音而无其字。
韵图的分析和概念
声母
韵图的声母通常有两种标注方式:如上图《韵镜》那样采用“牙音”、“清”、“浊”之类的可称作五音或七音类。另有就是直接用字母的,多用三十六字母。七音、五音、清浊之类的概念繁杂难懂,具体含义请参考下表“三十六字母”中的标目。必要的说明见表下附注。
全清 |
全浊 |
||||||
韵图中的清浊是就发音方法而论的。传统音韵学在这方面的术语有一些是含混不清的。
在《韵镜》中唇、舌、牙、齿音的右数第一列,上标“清”者为不送气塞音,即全清。右数第三列,上标“浊”者为浊塞音,即全浊。喉音栏右属首列是零声母——也可以理解成喉塞音[ʔ]。其他单标“清”或“浊”字的列都是所在栏相同部位的擦音。喉音的“清浊”对映的音位是中古声母的喻三和喻四,实际音值如何,有争议。“舌音齿”的右、左分别对映三十六字母中的“半舌”、“半齿”。
《韵镜》中的唇音无轻重的区别,这与《切韵》、《广韵》的音系一致;舌音亦不分舌头、舌上,但这两类音在等的安排上的泾渭分明,所以学界一分认为,舌头、舌上无论在《韵镜》还是《切韵》中都是截然不同的两套声母。齿音在《切韵》音系中虽然有三套(见文末“中古汉语声母表”),但在《韵镜》中却仅列一栏,人们同样能够通过观查它等的安排方式,分出这三套声母来。
声调
韵图一般是先分声调后别韵类的。如上《韵镜》图,正文的四个横栏由上至下即“平、上、去、入”四声。但是,这种格局又不是绝对的,翻看《韵镜》的时候,你会看到有的篇目注有“去声寄此”的字样——如“外转第十四合”:第四横栏左标韵目“夬”又注“去声寄此”。也就是说,有些入声栏被去声鸠占鹊巢了。其实在《韵镜》中只有“夬”“废”两韵出现的这样的情况。而“祭、泰、夬、废”这四个在《广韵》中只有去声而早期常和入声通押的韵我们可以看成的特例吧,因为对它们特殊性至今尚无定论,本条目亦无须探讨。
呼
呼就是合口、开口,大体上等同于介音[-u-]的有无,但是又不尽然如此。韵图中不合此例的“开、合”划分,有一些,学者认为是传抄刊印的错误。另一些则主要涉及到古人对唇音字,和合口韵尾等音的语感。古人有将唇音字和合口韵腹、韵尾看成是合口呼的倾向,而不管这些字是否带介音[-u-]——如《韵镜》“外转第二十六”所列的霄、小、笑韵就被界定为“合口呼”。开口、合口与介音[-u-]的有无也往往是学术上争论的焦点。
等
如《韵镜》的每一横栏的四行,由上而下就是一、二、三、四四等,从表面上看就是这样。等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等韵学的核心。“等”既是对韵母的分析又是对声母和介音的分析,非常复杂难于理解,所以下面分条叙述:
韵母分等
清代小学家江永云:“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现在普遍认为韵母的分等是对韵母中介音[-i-]的有无和韵腹(字的主要元音)开口度大小和发音部位前后的分析。王力学派认为:一、二等无介音[-i-],三、四等有介音[-i-];一等韵韵腹的发音部位偏后(如模韵、歌韵),二、四等多偏前(如麻韵、先韵)。三等韵中有的就是带介音的一等韵(如东韵的一、三等),有的是相对于四等韵而言韵腹为开口度较大的前元音(如王力认为三等的仙韵和四等的先韵都带[-i-]介音,然而仙的韵腹为[ɛ] ,先的韵腹为[e],前者的开口度大于后者)。
李荣则提出四等韵无[-i-]介音,[-i-]介音是三等韵的专属特征。后来的学者多从李说。
声母分等
如前文在声母分析中提到的,舌音的舌头、舌上两类,齿音的精组、庄组、章组三类在《韵镜》里都是合在一纵栏中表示的,为了区分这些不同类型的声母,韵图的作者采用了给声母分等的办法。具体说来:舌上音实际撘配的韵母大多是二、三等,舌头音则大多是一、四等,两者基本上互补,所以不必作特殊的安排,凭韵母的等即可判别两类声母。而齿音中,精组可配一、三、四等韵、庄组可配二、三等韵,章组仅配三等韵。在三种声母并见的情况下,精组的三等改列入四等,庄组的三等改列入二等。如《韵镜》“内转十二,模韵,齿音,第一列”:一、四等“租、诹”实为精纽声母的一、三等;二等“㑇”,实为庄纽声母的三等;三等的“朱”则仍为章纽声母的的三等,未作变动。还有,喉音的“清浊音”(对映三十六字母的喻母),实际上在切韵音里是两个音位——为母和喻母,而且都只配三等韵,韵图中处理方法就是将为母列入三等将喻母列入四等,音韵学者因之将为母称作为三,喻母称作喻四。为、喻的名目是后来才有的。
转
转也是借用悉昙的概念,取悉昙中梵文元音与辅音辗转相拼之义。简单地说,一转就是一页——即韵图中的一图。一转中可以只包含韵书中的一韵(不分声调),也可以包含多达四个韵,分列四等,甚至五个韵——如“《韵镜》外转十三开的去声栏”列有代、怪、祭、霁四韵,而入声栏里还有一个“去声寄此”的夬。
刨除开合两呼的因素不计,同转的四等“韵母”必然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同声调的各等字,韵尾一定相同;各等韵母的韵腹一定是相同或是接近的。概括说就是同转各等韵母都是发音接近的韵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谐声通押。
“转”还分为内外两种类型。外转就是包括纯二等韵的转,无纯二等韵的则是内转。纯二等韵就是依韵母分等的二等。相对的,依声母分等的二等被称作假二等。为什么单凭有否纯二等就能分出内外转来呢。现在学界倾向于认为:纯二等字有一个特殊的介音——在音位上可以写成/r/。这个介音由上古音的声母后加成分垫介音/r/转化而来。它在中古音中的真实音直尚无定论,但它作为一个音位是显然存在的,且性质不同于以往分析出来的介音 -i-和-u-。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凭其有无即可使韵图分出内外两转以及造成韵书中重纽的现象,但是又不能通过声韵相拼的反切将其音位特征严密地表述出来。
摄
本文介绍的是韵图中的一种韵母。关于摄的其他释义,详见摄 (消歧义)。
摄是比转更宽泛一级的韵母分类。分类原则与“转”相似,要求韵尾相同(或发音部位一致——指同摄入声),韵腹发音相近,而对四声、开合口、介音则不作区别。“摄”有统摄的意思,即将相近的韵归纳在一起。宋、元之间等韵学家,对《广韵》韵目按以上原则归纳为十六类,即十六摄。摄即是从十六摄中抽象出来的概念,一般,音韵学中提到某一摄,指的就是十六摄中的某一类。
十六摄的目次和所辖《广韵》韵目[1]如下表:
通:东、冬、钟
江:江
止:支、脂、之、微
遇:鱼、虞、模
蟹:齐、佳、皆、灰、咍
臻:眞、谆、臻、文、欣、元、魂、痕
山:寒、桓、删、山、先、仙
效:萧、宵、肴、豪
果:歌、戈
假:麻
宕:阳、唐
梗:庚、耕、清、青
曾:蒸、登
流:尤、侯、幽
深:侵
咸:覃、谈、盐、㮇、咸、衔、严、凡
韵图的功用
韵图是韵书的审音参考书。因为古代中国没有音标和拼音文字[2],而通过反切给汉字注音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字音的结构特点来。反切的拼字法是上字取声母与阴阳,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但相同的声母可以用不同的反切上字,相同的韵母和声调也可以用不同的反切下字,所以反切对声、韵、调的描述缺乏科学抽象性,不容易透过它体现出字音的结构及整个语音系统的音节特点来。另外,反切的两个组成部分仅对字音分析到了声母和韵母加声调。而比韵母加声调更细微的语音成分呢?显然反切对此是无能为力的。那么,等韵图就是为了弥补反切的这些缺欠而产生的。通过韵图,我们可以将汉语的音节分析到音位的程度;通过韵图,我们也可以了解整个语音系统的面貌。
过去常有人说,韵图是用来解释反切的,似乎通过观摩韵图就能够参透反切的真谛似的,其实这种解释是很成问题的。韵图中每一种字音只列一个代表字,而代表字又通常是韵书中相映小韵的首字,韵图并不专文收录反切上下字,因此你在韵图中不见得就能查到想查的反切上下字,找不到反切字也就无从得知其所属的声、韵、调等,又怎么能够知道拼出来的是什么音呢!韵图的实际功用就是相当于现代的声韵调配合表,即如上文所提到的悉昙一样的练音表。
韵图的缺点
早期韵图为了结构整齐匀称,或者是为了节省空间,或是拘泥于传统的等韵学概念(如“五音”、“三十六字母”),经常将特殊的字音安排到特殊的位置,在整体布局之外造成了非常多的特例,如:“声母分等”破坏了“一个声母一列”的原则;“去声寄此”破坏了“四横栏对四声”的原则,等等。其结果就是,读图者很难掌握与所有特例相关的细则,因而往往无法通过某字所属的行列得出其正确的读音来。
此外,韵图虽然可以将字音的结构分析到“音位”的程度,但它对音位的描述是笼统模糊的,缺乏科学抽象性。比如,不计特例,一转之内韵尾相同或发音部位一致(入声),但具体哪一转是什么韵尾韵图本身并没有表示出来,还得靠读图者自己来归纳。又如,不计特例,同转同等有相同的韵腹(韵母中的主要元音),但这个元音具体如何,韵图同样无法表示出来,切韵音的韵腹,依王力拟音有12个音位,依李荣拟音有11个音位,而《韵镜》《七音略》等韵图却只有四个等,韵图对韵腹音位分析的模糊程度可以想见。
韵图也常常迁就古代的反切与古代的分类——即韵图多是用来分析经典韵书的,而不是当时语音的分析,后代读书人的发音要是和韵图作者不同,便很难了解韵图代表的发音。最后导致韵图的作者与其他学者必须再编写韵图的“门法”,来对韵图做解释。随着时间推移,语音的演变,门法就越写越多,最后到了明清时代,韵图附的门法可以多到十几条,不仅没有使韵图变简单,反而让韵图成为“天书”。
总之,韵图的功能虽然与今日的声韵调配合表相似但科学性和清晰度却远远不及,所以其实用价值是大打折扣的。
全清 |
全浊 |
|||||
帮 p |
滂 pʰ |
並 b |
明 m |
|||
端 t |
透 tʰ |
定 d |
泥 n |
|||
知 ʈ |
彻 ʈʰ |
澄 ɖ |
娘 ɳ |
|||
来 l |
||||||
精 ts |
清 tsʰ |
从 dz |
心 s |
邪 z |
||
庄 tʂ |
初 tʂʰ |
崇 dʐ |
生 ʂ |
俟 ʐ |
||
章 tɕ |
昌 tɕʰ |
常(禅) dʑ |
日 ȵ |
书 ɕ |
船 ʑ |
|
见 k |
谿 kʰ |
群 g |
疑 ŋ |
|||
影 ʔ |
晓 h |
匣 ɦ |
1. 举平声以赅上、去、入
2. 确切地说是汉族没有自己的拼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