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衰疑无路 转换思维换康健

该患者是我硕士刚毕业第二年诊治的一位患者,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慢性肝功能衰竭,曾先后到我院消化科及我科住院多次疗效不佳,最后一次住院我为管床医生,当时患者病情极严重,精神疲软,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腹部隆起如鼓状,身黄如桔子色,面色晦暗,下肢肿至大腿,卧床,胃肠道反应明显,几乎不能进食,反复多次出现低血糖反应,科室医生一致认为该患者已进入终末期,回天无力。当我提出用中医药治疗为主时,患者爱人及患者欣然表示同意,并表示不管结果如何都已经做好最坏的准备。后来患者除予以能量支持治疗外,其他以中医药治疗为主,1周内患者胃肠道症状缓解,小便增加,下肢浮肿缓解,腹围减小,后经3月中医药为主治疗后患者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目前10年过去了,患者已经恢复正常日常农活。该患者的成功得力于及时转换诊疗思维模式,在现代医学认为很多是不可治的时候,往往中医不一定也是不可治,此正所谓多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即多一条路。一个真正的医生不仅仅是站在西医或中医的立场看问题,而是应该站在患者的利益方面看问题。


以下内容为当时患者具体病例资料,专业人士可以继续阅读。

患者王**,女性,,58岁。因反复腹胀、双下肢浮肿1 年, 尿黄三月于2005 年5 月5 日入院。患者2004 年初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伴双下肢浮肿在我院消化科住院, 以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脾功能亢进, 予以护肝、利尿、抗炎及补充白蛋白治疗后好转出院。之后, 分别于2004 年8 月、2004 年11 月及2005 年2 月再次因以上症状加重及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在我院消化科住院治疗。但患者腹水持续未消退, 而且近3 个月黄疸持续不退, 遂转入我科。查体: 神志清楚, 精神软弱, 慢性肝病面容, 面色黝黑, 可见肝掌、蜘蛛痣, 四肢及躯干部可见较多皮肤淤斑, 中下肺呼吸音减弱、叩诊呈浊音, 腹部高度隆起, 可见脐疝, 腹壁浅表静脉曲张, 肝脾未触及, 全腹无压痛反跳痛, 移动性浊音阳性, 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生化学检查提示: TBIL238. 0Lmlol/ L、DBIL 123.6Lmol/ L、ALT48u/ L、AST123u/ L、TBA180Lmol/ L、TP 80. 1g/ L、A 27. 2g/ L、G 52. 9g/ L、A/ G 0. 5、PA 61mg/ L、CHE 841u/ L, 凝血酶原时间:28. 7 秒、APT T 53. 4 秒, 血常规:WB C 3. 8×109 / L、RBC 2. 21× 1012 / L、PLT 70× 109/ L; H BsAg、H BeAg 和HBcAb 均阳性,抗H BcIgM 阳性; H BV DNA 5. 6 × 107 co pies/ L; B 超示肝硬化, 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胆泥淤积, 脾肿大, 大量腹水。胸片示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入院诊断: 乙型肝炎肝硬化( 失代偿期) , 脾功能亢进, 慢性肝功能衰竭,胆囊结石、胆囊炎。予以前列腺素E、思美泰、丹参、苦参碱、促肝细胞生长素等护肝及速尿、安体舒通利尿治疗, 并用血浆及白蛋白支持治疗后腹水及双下肢水肿有所减轻, 但先后三次复查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改善。患者出现明显恶心, 呕吐, 口干口苦,纳差,每天多次出现心悸、出汗等低血糖反应,胸闷、腹胀如鼓,下肢明显浮肿,舌苔黄腻脉弦细沉取无力。中医辨证为少阳厥阴太阴夹瘀夹饮。予以和解少阳、升清降浊、兼化瘀利湿。拟方如下: 黄芩10g、黄连6g、法夏9g、干姜5g、党参15g、瓜篓10g 、麦冬10g、厚朴10g、泽兰10g、白术40g 、黄芪45g、茵陈30g、丹参30g、赤芍30g、北沙参15g、桔梗6g 、葶苈子10g 、郁金10g、金钱草10g。同时停用以上护肝降酶退黄药物及蛋白血浆等支持治疗,继续应用速尿、安体舒通利尿。每日多次静脉输入10%葡萄糖注射液, 同时静脉补充维生素、氨基酸。口服拉米夫定, 100mg/ d。用药10 天后患者恶心、呕吐缓解, 食欲增加。尿量增多, 24 小时尿量达3000~ 3800ml, 精神明显好转, 未再出现低血糖反应。服药九剂后复查生化提示TBIL 98. 4Lmlol/ L、DBIL 41. 6Lmol/ L、ALT 43u/ L、AST 87u/ L、TBA 248. 9Lmol/ L、TP701 3g/ L、A 29.1g / L、G 411 2g/ L、A/ G 0. 7, 凝血酶原时间23. 6 秒、APTT 551 0 秒。患者要求出院继续门诊服药。一月后复查HBVDNA 11 2×105 copies/ L。此后, 以上方为基础共服药2 个半月。复查生化学TBIL 24. 6Lmol/ L、DBIL 10. 4Lmol/ L、ALT 43u/ L、AST76u/ L、T BA 24. 7Lmol/ L、TP 70. 4g/ L、A 35. 6g/ L、G 34. 8g/ L、A/ G1.02、PA 150mg/ L、CH E 3486u/ L, 凝血酶原时间15. 3 秒、APTT36.4 秒。复查B 超示未见胸腹水。三月后复查HBV DNA< 10×103 copies/ L。目前患者正常从事日常农活。

按:该患者按当时西医诊断为慢性肝功能衰竭晚期,众多西医医生认为必死无疑。但按照六经辨证为少阳厥阴太阴合并夹瘀夹饮,予以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及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起效迅速,最终让患者起死回生且恢复正常农活工作,如今回顾不得不深叹经方之神奇,也深刻体会内经之“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