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野圭吾《放学后》——学生杀老师的故事

读东野圭吾《放学后》——学生杀老师的故事

读东野圭吾《放学后》——学生杀老师的故事

我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读完了东野圭吾的《放学后》,然后,傍晚下班后随意与刘猛交流了一路,我觉得这本不如他的《解忧杂货店》,那一本更有智商、更烧脑。——因为我刚刚写的《读冯至先生《杜甫传》》发出去得到一位热心的读者的反馈,说我有“读后”而无“感”,我想这一回我一定要多写一些感想,所以很愿意与刘老师广泛交流一下感受。

《放学后》写了一个学生谋杀老师的连环案,附带还有一个女人出轨伙同姘头谋害亲夫的故事。

刘老师说:“日本的东西就是惊悚,中国达不到。”

想不到这一句话激起了我的民族自豪感,我立即想法反驳他:“你说的不对,中国文学有更厉害的,简直不是一个量级的。比如《一双绣花鞋》是写'山城雾都’重庆。那个故事包含地下党、地上党,每党又有左中右,市民群体、黑白社会,通讯控制、严查敌台、严刑拷打、判变投降或英勇就义,还有渣滓洞、伯公馆,高层的三角恋爱,中美合作等等,也有黑打和红歌……”

刘猛忽然拦住我:“这个不好说的。还是说说《放学后》一类的学生杀老师吧。”

这个,正好眼下就有一例,“鮑老师被杀事件”网上开始发酵,估计很快就会形成一波很燃的爆点,各种各样的微言大义、新颖视角、化悲痛为力量、“坏事变好事”等等很快就会充斥流量、血染网红了。——这个没有底裤的时代就是这样的。

我不由地回忆起我亲身经历过的两起“校园血案”,略微一想心里就打起了寒战。

第一起是我的一个表哥拿刀捅了他们班长两下,幸亏只是腹部出血,没有性命之危。

表哥的名字我不说了,他还很好地生活在农村。那时候,二中在我们村后面,他来上学就借住在我们胡同最后的大爷家,他是我大爷的外甥,他母亲是我的一个大姑。那时候他上初三,我上初一。他长得不高,比我高不了一点儿,在他班里几乎是最矮的。他在班里的情景我不太了解,但是我们天天一起上学、放学,那一路的点点滴滴我都还记得很清楚——也许是因为他身高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他“外户子”的原因,也许与他学习不好有点关系,反正他是大家开玩笑的对象,我看到大家都戏谑他,有时候也跟着掺和几句,但是他对谁都没有脾气,很温和的神态。好像他在班里也是比较随和。

就是那么一个很随和的人,那天下午放学后因为班长留他替别人值日,他忽然搬着书桌说“不念了”!然后班长拉扯他,他突然拿书桌上的刀子捅了班长两刀。

第二起还是在那个学校,是我的一个表弟被他同村一个孩子捅了一下,胸口大出血,当场死亡。

那时候我已经升学“考出来了”,听到之后对事发的第几排教室、第几课梨树还都记得清清楚楚,就仿佛亲眼看到一样。(我跪求老天,这篇文章不要被我失独的表舅、妗子看到)——表弟是第一代独生子女,至今春节的时候表舅、妗子都不在家里过年,那种伤心是要陪伴终生了。

表舅那一辈兄弟多,大表舅是村支书,他们在村里比较要强。表弟这一代更有心理优势,与同村孩子相处自然是不吃亏的,听亲戚们说起来,那个表弟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而且善于察言观色……而那个同村孩子据说是个学习好一点的老实孩子,一贯对他比较随和,两人相处得很亲近的。那天下午是他追逐着同村的那个孩子,打打闹闹就跑到那棵梨树下,那孩子慌不择路了,忽然回手就是一刀。

仔细回忆这两次血案,行凶者都是某种“温顺、听话、软弱、认真”等等的孩子。现在,我“心情其实过中年”了,因为谈东野圭吾这个《放学后》而又回想起来那些。

《放学后》给出的学生杀老师的原因是“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被夺走的时候。”——那是一家私立高中发生的故事,从小说的背景来看,日本的私立高中条件是比较好的,学生的自由度相对我们这边是很大的,学生的人格发展好像更充分。当然,也免不了有“问题学生”,但是他们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毕竟他们体会着“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

我们呢?我们的孩子呢?“鮑老师被杀案”初步揭露是孩子家境贫寒,老师刚刚为他申请助学金;然后他烦老师天天逼他“考名牌”改变命运。

命运?命运!——为什么要改变?刻骨铭心地渴望改变。因为中国人在命运面前是深深地不平、恐怖、无奈,而又不敢不梦想着的。

有一种歧视,如影随形、附骨之疽,伴随着我们,如果我至今还在农村,还在乡镇,我依然是看不出它来的。——你说我那个表哥,大家对他不好吗?他是村里的外甥身份,是亲戚,大家对他还是很亲切的,至多就是开个玩笑,也没有什么恶意。班长给他多安排一点活儿,也只是考虑他比较好说话,不是刻意压榨他什么。问题是他能拒绝吗?为什么不是别人?——我那个表弟,他欺负别人了吗?他和那个同村的孩子还是比较要好的朋友,可能他喜欢操纵,但是科学家不是做过实验吗,两只羊在一起还会自然产生一只领头的呢,他的强势(在村里)几乎是与生俱来的。问题是他觉得不对吗?他想到要做什么改变吗?

有那么一种不平等,我们的民族意识里竟然习以为常了。但是,我拉开距离回头看,那毕竟是真实地存在着。刚刚看到一个资料:“世界排名第三大桥被微风吹垮”——是被微微轻风产生的卡门涡街的共振摧毁的。这时候,建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刘猛又举了一个例子:某个潜艇,外表好好的,里面的人都死了,死人也坐得好好的,但是内脏粉碎了,那是因为遇到某种轻微的洋流产生了共振。是的,很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力量,因为某种共振,会忽然爆发产生彻底的破坏。我们在网上看到那么多“愤青”,好好的谁愿意去撒泼、骂人呢?只不过总有那么一种不能说清的不平之气吧。

这样想,忽然发现“放学后”我们谁都不是绝对安全的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