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说|丛威:聊聊大学生就业中的“不忘初心”

欢迎光临陌上花开

Welcome!

我们常说,走得远了,往往会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这也就解释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大难点:真正对同学们有价值的可能就是几句听得都磨耳朵的朴素之言。这些朴素之言,我们不妨归纳成一个词儿---“初心”。
“怎么知道我适合做什么工作?”“我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这可能是我跟大学生交流职业规划时遇到最多的“灵魂三问”,或者是围绕择业方向、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素质培养这三个话题而拓展延伸的问题,比如“我需要考什么证?”“我需要上学期间实习吗?”等等。
择业方向确实是个大问题,是一个人事业观的集中反映。我曾经把择业方向大致分成走几条不同颜色的道路:“黑道”(走学术研究之路,毕业服的主色调为黑色),“黄道”(做企业家,赚钞票、黄金),“红道”(做公务员、当兵或从事公共服务事业,一片赤诚之心报国为公),白道(从事需要特殊技能的职业,比如医生、演艺明星、运行员等)。
要选哪条道,无非从两个方面判断?一是我想成为什么?二是我适合成为什么?但问题来了,是想成为什么更重要,还是适合做什么更重要。换言之,我们是因为干一行而爱一行,还是因为爱一行而干一行。我认为两个方面都有。
举一个我身边的真实例子,我高中同班同学,少年时代即立志成为一名外交家,连他的网名都是“diplomat”,20多年未曾改过。但他自己也很坦诚地说过,“我性格有点内向,一当众讲话腿就哆嗦,而当众讲话不怯场恰恰是外交官必备的职业素质。”他为了改变自己也真的够拼,逼自己参加央视英语演讲比赛,大学时代参加模拟联合国比赛……现在他真的就是一名由中国外交部选派到联合国纽约总部工作的中层管理人员,标准的多边职业外交官。我从他身上学会了“执著”,感受到了因热爱而坚持改变自己的动力。所以,无论是因为喜欢而选择,还是因为适合而选择,首要一点就是坚持,切不可今日这样、明日那样,没个准谱。
假如你想用一套复杂而严谨的数学模型来模拟自己的职业方向,那我会告诉你:大道至简。越是复杂的问题,回答起来也许越简单,简单到只需要回顾一下自己的“初心”。就像我们的老师教我们的那样,做选择题拿不准时,“第一印象”那个选项往往是对的,改反而容易改错了。好好想想,当你有了独立思考之后,最初的想法是不是“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如果是,那就走“黑道”。如果曾经有人说过你“手指又细又长,真适合弹钢琴”,那咱就走“白道”,成为一名钢琴家。
当然,也许你的答案是,我既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也不知道适合干什么。那我的答案就是“试”,试着去喜欢,试着去适合,试着去擅长。“上帝造我万般短,必有一项长”。趁着年轻去大胆地“试错”,总会找到那“一项长”。
人的职业道路也不必一成不变,很多人也不可能一辈子只干一个行当。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换换职业方向都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某种程度上也是职业发展不断深化拓展的一种好现象。让自己的经历多元一些,总归不是坏事。有的人可能更适合钻在一个行当成为专家,而有的人可能就更适合成为一个多面的杂家。无论怎么换,切记一点,不适应是必然的,不能一有困难就退缩,这不是职业道路切换的正确心态。
职业道路选择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根本性问题解决了,后面两个问题也自然有了答案。
“我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答案无非两种方式,一是听“过来人”讲,二是亲身去体验。这也就回应了要不要实习这个问题。要我说,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多去实习实习、长长见识当然是好事,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有了亲身体验自然什么都明白了,职业能力提升的目标也就有了。我曾经听同学说过,暑假时出去送了两个月外卖,开学回来后就更加热爱读书了。但实习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明确目标,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能盲目。比如,自己明明想成为一名教师,偏偏要去超市“练摊儿”,那我觉得这个实习就意义不大。二是要养成定期总结和“复盘”的习惯。同样是实习,有的同学就是全过程在用心记、用心学。有的就是为了实习而实习,走过场,这样的实习无论干多久也是空空而归。干好哪一行都不容易,须知“各行有各行的道”,自己不用心学,“扫地僧”们是不会求着教给你那些外行看不透的诀窍和技巧的。
“我要考什么证?”这问题的答案也无非有两个:第一,不要问我,自己去看招聘启事,你应聘的岗位需要什么证上面会写的很清楚。第二个答案可能更重要,相当一些职位是不会明确要求需要什么证作为门槛的,考什么、不考什么,还是要问问自己的“初心”。比如,我当时为什么要选择考雅思、为什么要考托福,我想你的“初心”应该不是因为雅思、托福的证书长得好看,要挂在家里当装饰品吧。有的可能很明确,就是因为想出国而考,当然也有的单纯是希望借考证来提高英语水平。考证不要偏离“初心”,验证自己某方面的职业能力可以用“证”,也可以不用。切记,真有本事,其实啥都不需要。但前提是:真有本事!

本文作者(左三)与哥伦比亚外交部等部门的政府官员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讨后合影

作者简介

丛威,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山东大学(威海)就业创业导师,商学院200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友,现任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注:英文简称GEIDCO,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的全球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能源行业性国际组织)中南美办公室执行主任。主要社会兼职:国际清洁能源论坛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战略学组副秘书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MBA导师,泰国格乐大学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北京校友会副秘书长,山东大学(威海)北京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山东大学泰国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