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一瞬间,见你如初恋
34年一瞬间,见你如初恋
1983年10月,国庆过后,两辆大巴车从岳麓山下的湖南师院(今湖南师大)驶出,摇摇晃晃地沿319国道向西而行,车上坐着一群兴奋的年轻人,他们是中文系80级一二班的实习生。
这届4个班,在分配实习地时,大多数同学都向往常德,在中国历史上,这座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充满了传奇。当一二班同学获悉将去常德实习时,都欢呼雀跃。
上世纪80年代常德市城区人民路
去常德的路却显得极其漫长,公路坑坑洼洼,不到200公里,颠簸7个小时才到常德汽车南站,隔着一条沅江,没有大桥,要靠轮渡。
等到了城里,同学们才发现神往的常德并非如想像中的那般美好,只有两条东西向的街道,一为人民路,一为建设路。一条南北向的朗州路还只从人民路通到常德市一中大门前。秋风正起,满街灰尘。最高的建筑只有4层楼,多是黑瓦的两层木房。城里唯一的公园“滨湖公园”尚在维修中,竟没有一处可游玩的地方。
实习生带学生游滨湖公园,那招手者为田地同学,如今是知名音乐人,刚夺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于是,一个月实习,同学们基本上就呆在校园里。
二班实习学校为常德市第二中学和常德棉纺子校,我所在的一班实习学校为常德市第一中学和常德师范。我带第一实习小组在常德市第一中学高88班实习,该班班主任为语文老师龚老师,我们实习生住在一栋古色古香的木楼里(抗战时期的校长楼,可惜后来被拆掉了!)。
我至今感恩龚老师的是,他很开明地放手让我管理班级,让我俨然是一个小班主任,我才能带领本小组同学多与学生们接触。若遇到不开明的老师,实习生是沾不到边的。
在常德师范实习的三位同学特地跑到照相馆留影,算是很时尚的了
母校带队的张教授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像特务一样监视我们实习生,不准男生与高中女生亲密接触,更不得恋爱,一经发现,必须查处,不得毕业。唉,那个本不开放的年代,谁还有那份闲心?我们内心紧张得不得了,都为了过上公开课那一关!而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知识,根本就没有学到如何教学的方法,即使开设了《教学法》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远不如后来我们在中师对学生实施的“双基”教学那么扎实,那么受用。一个月下来,我瘦得只有90斤!
88班的许多男生长得比我还高大,漂亮女生也有很多,除了学习成绩好,文体尖子也多,是那个年级的优秀班级。记得一中校园西北角是片橘林,橘林边是运动场,学校秋季运动会,女生举行手球比赛,咱班还得了名次,我土得很,那是第一次见到手球。那时还兴家访,我记得我去高山街一个男生家家访时,一个10来岁的男孩对着里屋喊“哥哥哥哥,你同学来了!”
一个月实习眨眼就结束了,我永远也忘不了告别一中的那一幕。校方很有“经验”,与带队的张教授商量好,我们离开的日子就是该校期中考试的日子,这样就可隔开学生与实习老师,以防“万一”。
那个早晨,有点薄雾。等考试的铃声响了之后,校园一片宁静了,我们实习生才提着行李上车,谁知,司机发车时按了下喇叭,这喇叭声竟然像一声发令枪,凡有实习生的班级,学生们竟然“哗”地冲出了考场,将我们的大巴车团团围住,哭着、叫着实习老师的名字。我们把手伸向车窗外,手立即被紧紧拽住了,我的泪夺眶而出。在那个思想禁锢、纪律严明的时代,这些中学生得要多大的一股情感力量才能冲决那道禁锢的堤坝!校方组织许多老师驱赶学生,威胁再不回教室就取消考试资格,学生们才抹着泪一步三回首的返回,司机立即一踩油门,逃也似地离开了一中。车上,一片啜泣声,车过了河,我们才平静下来。遗憾的是,我与这个班已彻底失去联系,算来他们也该50岁了,只比我小几岁。
各自在天涯,你们还好吗?
我和我的所有同学一样,一门心思扑在实习上,常德城就如一个蒙着面纱的女孩,只留下模模糊糊的印象。但这是我们“走入社会”的第一站,常德城就如我们的“初恋”,永远藏在心的一角。我后来调入这座城市工作,还差点到常德市一中任教,购买的房子也只与一中隔一条街道,是否那段实习生活就注定了我与这座城市的缘份?而对于那些外地同学来说,常德一直是一个美丽的念想。
这个黄金周,当年来常德实习的部分同学相约重访旧地,如今的常德城像换了人间,她已是国内都排得上号的魅力城市,当年只有两条街道的城区,目前已能容纳百万市民,那条只通到市一中门前的朗州路,如今直抵太阳山脚下,长达10公里。
词作家李雁新同学即兴演唱他今年获得中国电影百花奖金鸡奖晚会征歌一等奖的歌曲《为谁辛苦为谁甜》
李晓峰同学唱起了当年风靡全国的常德丝弦
10月1日晚餐后,我们在某茶楼露天平台上品茗,夜空的月亮在云层中时隐时现,四围都是闪着霓虹灯的高楼,金风送爽,好不惬意。至22时,我们一行沿穿紫河岸边散步,只见夜幕下芦草轻拂,时有小船驶过,让人疑心置身梦里水乡,不远处却分明是华丽的高楼将光影投在河面上形成彩色的绸缎。那步行道是一尘不染的红砖,同学们说常德人民好奢侈,那造型各异的座椅,让人很想回到十七八岁时,牵了谁的手,坐在朦朦胧胧的灯光与月光下,与河水一道絮语。
10月2日上午,我们去了德国风情小镇,感受常德的国际范。然后去了柳叶湖边,同学们见碧波万顷的柳叶湖,就像来到了大海边。中国唯一的唐诗三百首诗墙,以及司马楼,对于学中文的同学来说,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大家与一首首诗合影,缅怀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离开唐诗墙,我们驱车沿着柳叶湖景观大道,抵达沙滩公园。女同学们就像回到了少女时代,脱了鞋,在沙子里玩耍。太阳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放眼望去,城里的高楼与野草一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上海工作的梁惠同学说,常德确实有梦里水乡的意境,可以让疲惫的心灵得到放松。
中文系的才女背倚诗墙站成了一首诗
下午,我们先是去了城市规划馆,该馆选派最优秀的讲解员为我们解说常德城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同学们啧啧称赞,恨不得马上来常德买一套房子。然后去了丁玲纪念馆,在大学上现代文学史时,叶雪芬教授为我们讲授丁玲,那时,丁玲平反不久,叶教授讲解她时还很谨慎,今天,同学们终于见到了大量的史料,直夸常德市政府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让一代文豪魂归故里。
夜晚,我们从白马湖乘船,沿穿紫河观赏大型水上实景剧《梦回穿紫河》,水草就在船舷边摇曳,市民在亲水游道上悠闲地散步。穿越九道造型各一的桥,随着两岸剧情的铺展,我们就像上溯在一条常德的文化河流里,这远比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高雅。剧的尾声部分,其实也是高潮部分,沅水风情尽在常德河街上演,一个多小时的文化之旅,我们嫌时间流逝得太快。等上了岸,背景犹似在民国,眼前摩肩接踵的分明是当下的游客。
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好似走马观花,在岳阳工作的张英说,三年前曾来常德,哪有这么多景观哟!在广东工作的周秋菊说,虽是临澧人,但回到常德都找不到方向了。
昨日上午,同学们终于回到了曾经实习的常德市一中和原常德师范学校,走在校园里,大家能清晰地记得当年何处是一栋什么建筑,遗憾的是,这几十年旧有的建筑物几乎无一留存。我们只能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努力地捕捉一些当年的细节。
当年在常德市一中实习的同学
在原常德师范实习的同学
在常德诗墙我的诗歌前合影
当年乘车抵达沅水南岸后,再乘船过河的地方,堤坡上全是些杂乱的棚屋,如今是一道世界独一无二的防洪墙——常德诗墙,同学们来到诗墙,脚步就移不开了,这是半部中国文学史,大家直叹太珍贵了,是常德人民永久的财富。
两天相聚的时间太短暂,在同学们的眼里,34年前的常德城还很青涩,如今已具成熟的魅力,但是如此的亲切!班长段炼和团支书刘静,他们的父辈曾在常德工作,因此他俩具有“常德血统”,他们说,常德要再来,这座城市需要慢慢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