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现场:“芽-叶-梗”独立开汤品鉴

在“空山流”的内部学习中,已经对茶体的浸出过程分析深入到了“芽-叶-梗”的层面。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找“空山流”的门生索取,—— 如果他们愿意分享的话 … …

其中谈到了要在课后进行“芽-叶-梗”的分离冲泡实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还是我先来吧。

实验时间:2017年7月13日,晴

温度:20℃

湿度:58%

气压:987 hPa

样本:2017邦东大树春茶散料;

样本量:芽、叶、梗,各3.5g,手工摘选,规整度90%~95%;

芽 3.5g

叶 3.5g

梗 3.5g

茶样统一对比

冲泡器皿选择标准140ml盖碗,半满冲泡,同样依照1:20投茶比例,标泡法。

综 合 评 述

细心的朋友会担心,鉴于“桑拿天”对冲泡品评的不利影响,此时冲泡是否能得到正常饱满的汤感表现?

针对这个问题,我荣幸的宣布,—— 通过不懈的思考与尝试,“空山流”已经基本解决“桑拿天”泡茶汤感饱满度欠佳的难题。

所以大家不必担心当下冲泡会出现汤感表现失常的可能,而且有幸还有两位朋友一同品鉴,可为鉴证。

先说“芽头”,温润泡“毫香”明显。之后正常冲泡,鲜爽度表现到位,中段略有苦底但仍很爽口。6水左右结束。

再说“成叶”,勐库特有的涩底表现清晰,且与其他汤感元素相平衡,汤厚,尾水甘甜无涩。每水出汤较芽头慢10%~15%。八水结束,耐泡。就这款茶而言,“成叶”是表现其产区特征的重要载体。

最后说“茶梗”,其表皮的木质纤维角质层所特有的那种涩底很清晰,前三水的汤感因此而显得稍粗,但后段的甜表现的极为纯净,—— 说是冰糖甜也不为过啦。坐杯时间则是“成叶”的两到三倍。

叶底对照 … …

这种方式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体会到茶体分项的析出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用了优化冲泡过程。

补 充 说 明

如果不是毛茶而是紧压茶,想要单独挑出“芽-叶-梗”,难度其实还是蛮大的,况且部分紧压茶的原料还进行过“碎切”工艺。所以不建议大家用紧压茶进行这个实验。同时,紧压茶的“芽-叶-梗”比例也很难直观的加以判断,但可以在冲泡结束后对叶底进行分析,—— 工作量可能会大些。但话说回来,有什么研究是容易的呢 … …

听来看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若不想被我们甩得太远,就别光在那儿耍嘴皮子了,抽空儿钻研点儿业务吧 … …

今天就到这儿。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