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进举 | 酷暑六月话“送羊”
总第1433期
文 | 樊进举
图|樊进举
版权©️归原作者
有关送羊的传说由来已久,羔羊跪乳的情景难以忘怀,小时候肩头“背羊”的童谣耳熟能详。送羊,也包含着中国人对羊的喜爱。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羊与“阳”“祥”谐音,送羊有送阳寿、送吉祥之意。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传说中的由送真羊演变成了送“面羊”“面包羊”“蛋糕羊”等等,寓意让外甥时刻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
“背背羊,寿作长,荣华富贵任你享。”这是小时候铭记于心,烂熟于嘴最浪漫、最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的一句童谣。也正是这句童谣,伴随着从童年到如今的花甲之年。一生中,生活的坎坎坷坷,工作的酸甜苦辣,掀起历史长河中记忆的浪花,写尽悠悠岁月艰辛的磨难。
每年初夏麦收刚过,出嫁的姑娘便会带着新麦面蒸的馒头回娘家瞧娘,当地有句俗语,叫“割罢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瞧娘。瞧娘不全为瞧娘,为着跟娘去要羊”。所谓“跟娘去要羊”,就是带着孩子回娘家,让娘家人送“羊”给孩子。六月便是送羊的季节。小时候,总是渴望着这个荷花绽放,充满希望温馨的六月,因为这个季节是少不了饱餐“面羊”的。
曾记得那时候姥姥送来的羊,有大羊、二羊、三羊(名曰三具羊)和馒头。这些馒头象征着“羊蛋”,大羊、二羊留下吃,三羊与馒头是回头。除了面羊,还有一些用面蒸的小“耍物”,小耍物的造型很多,有动物,有蔬菜。如茄子、香蕉、青蛙、刺猬、兔子、蝴蝶、燕子、蛇等。有的憨态十足,有的精巧伶俐,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令人忍俊不禁。老人们蒸羊送羊都有自己一套说法,那就是所蒸得的耍物必须是一对一对的,每样一定要是双数,不能只蒸一只。意思就是图个吉利。
羊的吃法也很讲究,刚送来的羊母亲先不让吃,说羊一路辛苦跑累了,待休息后才能吃,这叫做“歇晌”。羊送来了,中午最好的招待就是烙油饼炒鸡蛋。
下午等姥姥送羊走后,母亲便把送来的大羊二羊放在我的肩头上,嘴里反复默念着那句:“背背羊,寿作长,荣华富贵任你享。”我看着那些“小耍物”非常眼馋,背过羊后就抓起几个,飞也似的跑到大街上去找小伙伴们玩,同时将自家的羊拿出来炫耀一番。送羊后的第二天即可“杀羊”(即吃羊),母亲把面羊拿出来放到面板上切成一块一块的,让一家人按着民间的吃法来分享。关于吃羊的民间俗语有:爹吃头,娘吃脚,奶奶吃个羊尾巴。小羊、小动物,用红头绳栓成串,长年吊挂在窗棂上,寓意年年有余。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再加上大热的天挤在屋子里蒸羊,还不如花十几块钱买一件羊,既省工省事,样子又非常好看。于是,集市上的面包羊、蛋糕羊便有了生存的土壤和很大的销售市场。
“送羊”成为一种民间风俗,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样式的表达,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种亲情,更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孝”道的美德。这种美德传承了上千年,并被广泛认可,对我们社会的和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深邃的意义。
樊进举 微信号:高举。男,专科学历,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职高、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多年,做过专职报道员。其随笔、杂谈、诗歌、散文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乡镇论坛》《中国诗歌网》《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安阳日报》《安阳晚报》等多家报刊和多家微信平台,约60多万字。并有多篇作品获得国家级、省、市、县征文大赛奖,其中《悼一代伟人邓小平》获全国诗文大赛金奖、《公交司机的情怀》获河南省最佳微故事奖。著有《飘逸的花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