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十九)——汴 渠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十九)
(2011-09-27 20:31:31)
汴 渠
中国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也称汴河又名通济渠。古汴河是自战国以来鸿沟运河系统的一支,从今郑州西北黄河水,经今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水,在汉代和南北朝时都是重要运道。王景曾大修过。隋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又自黄河板渚(今荥阳县汜水镇东)引水与古汴河合,至开封以东改道 向东南,经今杞县、商丘、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泗洪,至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城淮河对岸)入淮河,唐宋时改称汴渠或汴河,但与古汴河线 路不同。唐建都长安、洛阳,北宋建都东京(今开封)都依靠这条运河运输江 南的粮食和各种贡品。《宋史.河渠志》载:“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吴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唐每年漕运粮食400万石至长安、洛阳,宋代每年运粮600万石至东京,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南宋与金对峙时,南北交通断绝,汴渠堙废。汴渠取水于黄河,由于黄河流势经常发生变化,只能采用随势开挖引河以 满足取水要求;在汛期要堵塞汴口,以免泛滥成灾。由于随水引入泥沙,汴渠内不能建闸堰工程,每年要组织大量劳动力疏浚。为减少疏浚工程量,曾以锯牙、木岸等建筑物束窄河床,加大流速,冲刷泥沙。由于不能解决泥沙问题,北宋时汴渠已成为地相河,防洪问题突出。为此,经常加固堤防,还要建造泄 洪斗门和设置滞洪区,组织维修专业队伍,完善防洪抢险的组织和物资准备,健全管理制度。元丰二年(1079)开清汴工程,堵塞了黄河汴口,在洛河入黄处建拦洛坝,引水沿新开引水渠入汴渠,以含沙量较小的洛河作为汴渠水源,并对补充水源、防洪、与黄河的通航和河道整治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措施,使汴渠的航运条件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可惜只用了较短的时间就废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