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生的故事,让我想起孔乙己
《夏先生的故事》读书笔记。
关键词:报复,断章取义,书单,荐书,孔乙己。
脱离开特定情节和语境来看“报复”这个词,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那些疯狂报复社会的人,放火,爆炸,向无辜者向孩子老弱挥刀……
《夏先生的故事》,说的只是一个7、8岁孩子童年的心事,这里的“报复”只是这个孩子想以“自杀”来结束现实处境——没有人理解他,除了漠不关心、嘲讽讥笑、钢琴老师的变态、歇斯底里,没有谁关注他的心事。
好在这只是作者讲的一个故事,不论里面有多少作者自己的影子,在看到“我”终于打消“报复”自己的念头而从高高的树枝上回到地面,又继续讲述之后多年的时光,我心里悬着那块石头落了地。
就自然想到,那些“断章取义”的人,特别是新媒体混乱不堪的这个时代,很多可以用“杂碎”这个词来标签的个别新媒体人,“断章取义”是他们追捧热点、哗众取宠、无事生非、造谣生事、贩卖庸俗焦虑、博取眼球以达掘金目的……的常规手段之一。
这个没有细说的价值,去随便搜罗一下近些年被官方屏蔽、封杀的臭名昭著的自媒体账号就一目了然了。
我想说的是,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也切忌断章取义。
翻看QQ空间的那年今日,刚好看到3年前的今日特别感触了“推荐书单”这个话题,把当时的感触转述在这里,供喜欢阅读的朋友参考。
我们读书,并不是想专向现时所读这一本书里讨现钱现货的得多少报酬,最要紧的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和磨练出善读书的脑力……从苦阅历中磨练出智慧,得苦尽甘来得趣味,那智慧和趣味却最真切。这是好处。
所以我要重申一下:
我所说的“这本书可以看一看读一读”,只是一个基于自己阅读理解上的建议,不能等同于特别推荐。偶尔特别推荐的书,也同样未必适合每一个人的品位和口味,归根结底还是仅供参考的好。
如今借助互联网可以有很多途径来了解一本书,甚至还可以试读这本书,在了解和试读基础上决定购买与否,就更实际一点。
浪费有罪,买了书不读让书沉睡也有罪。
忘了注释——标题《夏先生的故事,让我想起孔乙己》——是因为故事中夏先生的一些特征,让我不自觉的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这只是我一个朦胧且挥之不去的第一印象,未必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