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思考,遇到难题就放弃?这两个方法让人眼前一亮

——凌想

1

在和孩子相处时,父母们经常有这样的困惑:

困惑一

很多父母和孩子聊天,都苦于不知道该怎么展开话题。想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只会问:

今天都学什么了?

举手回答问题了吗?

作业写完了吗?

考了多少分?排第几?

收到孩子言简意赅的回复后,父母们就不知道该怎么把话题继续下去了。

尬聊结束。

困惑二

父母们对孩子学习的关心程度就不用说了——陪读、讲题、报各种辅导班,围着孩子团团转,真的是呕心沥血,用心良苦。

可是,面对不够理想的学习成绩,看到孩子一遇到稍微难点的题就退缩,就一筹莫展——怎样才能让孩子勤于思考、愿意琢磨呢?

想和孩子的聊天内容更丰富,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工作坊上,赵周老师介绍了两个非常棒的提问技巧。

掌握了这两个提问技巧,会立刻让平淡乏味的聊天变得有趣起来,还在游戏中培养了孩子的探究能力和思考力,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2

方法一:相异问同。

这个提问方法可以当成小游戏来玩。

随便找两样东西,越风马牛不相及越好,然后,大家轮流说出这两样东西的相似之处。

就像头脑风暴一样,只管脑洞大开,不做评判。

你会发现,一开始大家还是常规思路,说着说着,就放飞自我了,各种奇思异想呼呼地冒出来。

知道了这个小方法后,我也用在了生活中。

有时吃完晚饭,一家三口坐在饭桌前消食闲聊。

我就随便找两个餐桌上的物件,开始玩“异中求同“的游戏。

比如,筷子和萝卜——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

每个人轮流说,一人说一个。

它们都和吃相关。(这是我想出来的)

它们都是无机物。(这是初中生橙子想出来的)

它们都是原子构成的。

它们的汉语发音都是两个音节。(橙子瞪大了眼睛,这也算?我一副骄傲脸:当然!)

它们都受重力影响。

它们都在饭桌上。(这个思路给了其他人灵感,大家纷纷说:它们都在家里、都在亚洲、都在地球上、都在银河系,都在宇宙中……)

……

三个人绞尽脑汁,不时哈哈大笑。

实在想不出来了,就再换两样东西。

简简单单的一个小游戏,能玩上半天。

你会发现,日常中早已熟悉得视而不见的事物,原来可以从无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固守成规的思维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而每找到一个新鲜的视角都会让人感到小小的兴奋。

这就是创意的萌芽吧。

3

方法二:相似问差。

这个方法和相异问同正相反,就是从看起来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不同。

自从学了这个方法,我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用起来。

效果很明显,橙子听到我的提问后会微微一愣,会用心思考几秒钟。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知道,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几秒钟——说明我的提问打破了他的习以为常、理所当然,促使他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

有一次,我和橙子吃饭时聊起他的作文。

他的作文有几分老舍的文风。最近,他又对张爱玲感兴趣,让我买了她的小说读。(橙子的作文《12岁男生的小作文,窥见了人性的幽微》)

所以那天聊起作文来,他说:我觉得我的文章有老舍和张爱玲的味道。

按照常规,我很可能说:嗯,我也觉得。老舍和张爱玲的风格确实有些相似之处。

但是——

因为学习了这个小妙招,我有了新的回应思路:

你觉得老舍和张爱玲的文风有什么不同?

橙子没想到我会这么问,他愣了一下,一边想一边说:

张爱玲的描写更细腻,词句比较华丽,她擅长描写大家族的那种细节,有古典文学的感觉。

老舍的语言比较朴实,没有很多华丽的辞藻,有那种京味儿。

……

显然,我的问题让橙子有所思考,进而有了自己的发现。

我在心里给赵周老师点了个赞:这个提问方法真不错。

赵周老师在课上

只要稍稍用心,我们随时都能在生活中发现相似问差的好素材,随时都能和孩子玩起来。比如:

两个人都学习好,那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有什么不同?

孩子喜欢玩游戏,可以和他聊聊,这些游戏各有什么不同?

青桔和哈啰单车都是共享单车,那么,它们的造型设计和使用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

这个提问技巧的妙处就在于,它可以启发孩子,透过事物表面的相似或相异,看到更本质的东西,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

而思考力,是多么宝贵的一种能力啊。

4

相似问差,相异问同,这两个小方法看起来简单,但真正能用得好,离不开父母们平时的铺垫,以及对探讨氛围的营造。

如果平时没有营造出探讨的氛围,上来就突兀地问这两个问题,很容易就变成了父母提问考孩子,孩子玩了一两次就不爱玩的结果。

如此,又一个好方法被玩坏了。

最好的氛围营造,其实很简单,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一次次提问中。

我们当父母的,都应对过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每一次,你怎样应对孩子的提问,就是在营造亲子交流的氛围,就是在培养或者破坏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

那么,到底该怎样回答孩子的提问呢?

赵周老师把父母们的应对方式分为几个层次。

来,看看你在哪个层次吧——

孩子问:妈妈,为什么会有海浪啊?

Level 1   敷衍

比如:

别问这么多为什么。

可能因为大鲸鱼吧。

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Level 2 直接回答

比如:

是因为月球引力啊。

我不知道呢。

Level 3 鼓励和陪伴孩子延伸好奇心,设法寻找答案

比如:

使用维基百科。

头脑风暴。

做一个模拟实验。

咨询相关的专家。

Level 4  初步得到解答后,多追问一两层原因,或追问类似情况、相反情况,进行分析。

比如:

你还能想到其他原因吗?

那为什么沙漠不会被吸引呢?

月球绕地球一圈是一年,但一天有几次涨潮?

Level 5 初步得到解答后,要孩子继续独立探索,跟进行动。

比如:

能不能找到海浪成因的解释,尤其是为啥一天会有两次涨潮,然后设计一门课,讲给我们听?

能不能查找资料,梳理出人们对海浪成因理解的变化,写一篇小文章?

对照这个“层次表”,我发现,我处在 Level 2 —Level 3 之间。

有时橙子问的问题很简单,我顺口就告诉了他答案。

有时问题有些难度,我会先问他:你觉得呢?

然后我们一起讨论,或者查找资料来验证各自的想法。

我自我感觉也算是有耐心了,看了赵周老师的“层次表”,我发现,原来这里面大有学问,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大多数人都满足于获得确定的正确答案,这个“层次表”告诉我们——

获得答案仅仅是开始,可以由此拓展思维,引发思考;

还可以让思考落地,变成行动,由输入变输出,由获得变分享。

这可太牛了!

对照这个层次表,我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下一次,当孩子再问我问题时,我会更有觉知、有方法地应对了。

5

总结一下:

当我们不知道该和孩子聊什么,当我们发愁孩子学习浮皮潦草、不爱思考,我们可以用这两个小方法:

相似问差

相异问同

想要让这两个小方法有效果,就要在平时培养探讨、交流的氛围——最好的氛围养成就是在孩子向你提问的时候。

面对孩子的无数“为什么”,可以参看“回答孩子提问水平层次表”,看看你的回答在哪个层次上,以及,怎样做会更好。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

这是在工作坊中,赵周老师给我们留的小作业:

如果孩子问:“为什么要学英语啊?”

你会怎样回答?

再用这个问题测一测你的育儿合伙人,看看他的回答属于哪个Level ?

我试了,emmm,很有意思。

你也试试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