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的创新问题

谈到山水画的“创新”,我们很容易将它与个性表现等同起来。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强调个性表现仅是山水画创新的一个环节,个性表现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依托,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画家特别强调修心养性,因为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高低之分,也强调学习传统技法,因为高深认识的表达需要高精的技法来保证。

钱松岩 《潇湘馆图》 立轴 纸本 1980年作

“识”高法“精”,画品格高意远,人们观而有所感,其个性表现也寓于其中了。

前人对山水画之妙处的评论曾提出过:一幅画作的场面应该具有“高远、深远、平远”等视觉感受和意境,并且在绘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画家也为此表现付出了不断的艰辛尝试和探索。由现代绘画的理性分析,要想画出场景的深远视觉感受,就必须画出图式的“透视”因素。

亚明 《江岸清晨图》镜片 水墨纸本 1973年作

画幅中失去对透视造型元素的表现,就不可能给人对视觉空间的联想。在绘画中怎样巧妙正确地应用透视造型元素便成为了水墨山水画的难点和技法。

在客观上来讲,每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个体的画家,在应用透视造型元素之法中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在客观和主观上要受到时代环境和认知深度的制约,具有着历史的局限性。

陶冷月 《松间飞瀑》 镜心 纸本 1975年作

场景画面在应用透视造型元素的技法中,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一幅画作的场面要想具有“高远、深远、平远”等的视觉感受和意境技法,绝对不是从凭空臆造中来获取,而是要从科学规律的理念分析来获得。

聂彦锋《访贤问道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