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听懂一首歌意味着什么·港乐篇(七)
如果你是一个接触港乐时间不短的爱好者,一定对下面这两个人印象深刻:
陈辉阳,可能是整个香港乐坛最擅长使用钢琴人的作曲者;黄伟文,可能是整个香港乐坛最擅长刻画人物心境的作词人之一。
以往我们总是和歌迷朋友们这么讲:香港有所谓“夕阳组合”。
言下之意,似乎林夕才是陈辉阳最直入人心的搭档,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把黄伟文“他是词神可我是普通人”的世事理解,放到陈辉阳面前,会发生什么事呢?
答曰:大名鼎鼎,被许多前辈都认为无法超越的“垃圾四部曲”。
以上,恰好是今天要分享的某首歌曲的大背景。
01:《绝》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但凡敢于在歌曲命名上,只用一个字就表达全部的,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真正的大师。
由此,除了《绝》之外,杨千嬅的《勇》也是黄伟文的作品。
至于林夕,则有《怯》拿出来做代表。
好了,这三首“一字流曲目”有什么共同点?很明显,都是对主角心境的反映。
考虑到《勇》在情绪表达上最为坦然热烈,这里只以另外两首为例。
《怯》写了很多种心情,每一类都没有真正加上“怯”这个字;
《绝》用哭腔唱出了许多绝望,每一种都没有真正把“绝”挂在嘴边。
杀掉影子,没有支柱,殓葬愿望,不信未来,不看历史。这一切都是绝望。
看似通篇没写心境,却又处处都是这样的心境,《怯》是这样,《绝》也是这样。
我愿意相信,林夕和黄伟文,会在某个瞬间殊途同归。
写词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子曾经曰过:如果有一种乐评可以不用拿出歌词就能让每个人心有所向,一定是境界的某种表现。
虽然我确实不知道子究竟是否当过一个乐评人,可他的话几乎必然是有道理的。
至少《绝》一定是这么一首歌,这样低沉、压抑、静默,甚至足以让人扼住喉咙去感受的孤寂,其实只看一句话就够了:
能够这样,谢谢你帮忙,将仅有愿望都风光殓葬。
02:《知更》
《知更》这种命名方式,对熟悉港乐表现形式的朋友们来说,很容易得其精髓。
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鸟类。
2012年1月的杨千嬅,其实已经不是那个野孩子了,更早一些时候,她就拥有了另一个称呼:丁太。
通常认为,《火鸟》是杨千嬅在为怀孕做准备,走向人生一个全新的角色之前,推出的最后一张专辑。
等到某人写给她的《亲》问世时,她已经完成了从女人到母亲的蜕变。
以更严格的状态来看,这是一张典型的,以鸟类的区分为概念的专辑。
从第一主打《火鸟》到第二主打《知更》——
再到《袅袅》的收尾,可以说,每一首歌单独拿出来,都有十分清晰的“鸟类印记”。
知更、白天鹅、孔雀、金丝雀,加上代表凤凰的“火鸟”,每一种都极其明确。
更为奇妙的是,这些不同的鸟类,恰恰映射了每种完全不同的特质。
身为凤凰,《火鸟》从曲到词都有股坚韧决绝,浴火重生的味儿,所谓涅槃,不过如此。
加上是黄金组合夕阳联袂呈现,更让这个第一主打留下了豪迈大气的印记。
等到《知更》出现,传达的就是另一种意境了。
如果只是听一遍这首歌,或许不太能听出其中味道。
细细想来,相比第一主打《火鸟》,更能传达出内心声音的《知更》反而是流行性更强的一首歌。
知更知更,知晓进退,不愿意刻意劳心费神,不需要因为内心的情愫变化而有波澜。
过气的歌 留下什么意义
绝似诗 只等到 令旧情人识字
知更鸟 甜言埋梦中比你熟性
早知道世事如此
到这里,其实作者的意思已经传达的很明显:
无论早到还是迟到,到最后,总不能恰好就到。
那么问题来了,在人生中,在感情里,如果我们想体会什么是恰好就到的感觉,该怎么办呢?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若要快乐,须知难得糊涂。
感情里和人生也一样,很多时候,眼睛越被蒙着的人,越接近幸福。
整首歌听下来,仿佛林夕以密友姿态,在和丁太倾心对话一般,配合柔和舒缓的旋律,这种彼此交融的默契,可谓达到极致。
如果每个人在听歌时,都能把握到这份真实,创作者们便已得其所哉。
伟大的罗大佑老师曾经曰过:歌曲内核持续下降和寡淡的根源,在于它们诞生的都太快了。
的确如此。
幸而在情绪的土壤中,愿意慢下来的创作人为数不少。
所谓“港乐不死”的真正含义,很可能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