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丨中国运动员,是我见过最抗压的运动员

奥运会如火如荼地开展,有让人惊喜的成绩,也有让人遗憾的比赛。

“奥运会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那么竞技体育中,成绩就是唯一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多数的争议。

或许我们有时候需要跳出旁观者的角度,看看运动员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从刘翔开始

2004年,刘翔冲过终点线的一刻被永远的写在竞技体育的历史上。

“亚洲飞人”的称号让刘翔在那瞬间获得前所未有的荣誉,也被大众寄托了无数的希望。

然而2008年奥运会,刘翔遗憾地因为脚伤选择了退赛。

一时间,当年无数夸赞刘翔的人都露出了狰狞的面目,说他没胆量、丢人,各种辱骂。

而今年东京奥运会上,田径选手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了打破记录的好成绩。

但他在决赛中发挥稍有失误,最终获得了决赛组第六名。

时间过去了17年,单单论战绩,刘翔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第一次打破赛道上的亚洲无金牌魔咒;苏炳添则是决赛第六名。

大家都在祝贺苏炳添,恭喜他,当年那种谩骂的场面烟消云散。

我们无意去挑起对立,但是现实对刘翔来讲真的太过于残酷了。

曾有一次节目,刘翔问了边上人的年龄,他说21岁,刘翔回答道:我真想永远停在21岁。

2004年,站在雅典奥运会领奖台上带上金牌的亚洲飞人刘翔,正是21岁。

02

心理韧性:走得远,得看它

我们总说,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从这可以看出这个人能走多远。

心理学上认为,人有一种自我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可以称为“心理韧性”

在充满压力,甚至挫折的情境下,我们能够坚持下来,积极应对挫折和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往往就取决于我们的心理韧性有多强。

心理韧性会让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更好的剔除一些“杂念”。

或许会有人成为你的绊脚石,面对这些小挫折,心理韧性越强的人面对挫折可以更快地得到恢复。

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而运动员面临的压力和困阻更胜一筹。

我们对于运动员似乎总是脱离不开神化,认为他们站在这么高的赛场上,必须拿到第一。

对此有两点原因:

一是,在中国教育观念中,“第一名”才是胜利者:考试第一、竞赛第一、跑步第一……

“第一名”的需求深深刻在我们的教育基因里,这导致了第二、第三都不值得嘉奖的情况。

其实不只是运动员,在孩子的成长中,同样需要作为第二名的安慰和奖励。

奥运会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强调的是人类对于极限的不断突破,这不只是说的数据,还有运动员的内心。

只要我们拥有突破的信念,所有的困难都会被我们打败,这就需要强大的心理韧性。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韧性的“韧度”就是通过不断的克服自身来达到提升的。

理由之二,是我们民族曾经面对的羞辱。

但是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对于奖牌的执念,除了是运动员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华子女对国家荣耀的责任担当。

但是,或许有时候,我们需要放下一些伟大的抱负,好好想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

03

我们的对手,永远都是自己

心理韧性的训练有两个核心:恢复和保持。

第一个核心是恢复

指从压力性情境导致的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的能力,在应对紧急情境时非常重要。

当年国兵被日本选手水谷隼获得小优势,被对方狠狠挑衅之后,刘国梁对他们说了一句:就别让他们活。

最后水谷隼一分都没有拿到,我们的国兵队员在面对这个情况下,如果没有恢复冷静的话,怎能用理性回击对方。

比赛最怕的就是我方人员的心乱了。你节奏乱了,慌了,对方一看就会看出你的破绽。

第二个核心是保持

即在持续的压力中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的能力。保持能力在长期,慢性的压力性情境中非常关键。

在高强度,严酷的训练下,如果缺乏保持能力,就很容易陷入低落的情绪,难以发挥出应有水平。

所以赛场上不只是比的实力,更多的,也是在比心理素质。

而对于站在巅峰的选手来讲,他们要超越的是自己。

要提升心理韧性水平,我们可以尝试:

  • 将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步骤,不断实现,提升自我效能感

  • 增强与亲友的沟通,扩大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自己在逆境中的“续航能力”

  • 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进行冥想练习,保持生理、心理健康。

强大的心理韧性就像是一个保护罩,而加强保护罩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愈战愈勇!

我们虽然不用成为国家运动员。

但是在生活中、工作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强大的心理韧性可以让我们保持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困难和问题。

✨一次分享,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