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也可以做到

在所有伤感的语言或文字中,最伤感的是:原本可能做到。----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尔。

每个人都认为了解自己,实际并不是。像困扰哲学家的“我是谁”,我的性格怎么形成,为什么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观点,根源在哪里?你表现出的喜怒哀乐,可能他人是乐哀怒喜。你也会发现,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人生观。

其实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有三种模式:一、还没做就放弃;二、做过一段成功了,停了下来;三、不断的挑战自己。保罗.史托兹把这三种人称为:放弃者、扎营者、攀登者。

命运也在这三种选择中变得不同。实际并不是做不到,只是思维限制了想象。盛水的杯子可以看成半空,也可以看成半满,取决于如何看待。

每个人都在自己选择的信念中生活。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能与不能不是看到的,而是相信能做到的结果。

经常抱怨的人会说:人们总是伤害我,我不够好,我做不到,最后都会变成真的。有的人还没做,就反对;有的人,选好方向,直接开干。

人生不虚度就要不断攀登。从迈出第一步开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坚持就会走完千里之途。

所有的不可能都是给自己设定了界限,或者目标定得太高。其实也不需要目标,需要的是志向。沿着这个方向,从此时此刻开始,持续去做,也不要总盯着目标。如果你总在仰望山顶,无形中增加了太多的压力。

比如想要写作,那就不要把连续写出365篇文章当成目标。对于一个很久不拿笔的人这很困难。

只需要定出一个写作的志向,把今天的完成即可。明天写什么,不是现在该考虑的。要相信明天会有明天的主题。到了明天的此刻依然能够写出。

这种持续把未知的事情完成,会带来令人难忘的成就感。会给你自信,也会增加生活的好奇心。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空虚,主要原因都在过着今天看到明天的日子,明天看到后天的日子。没有了激情,也就没有了动力。

但实际上今天、明天、后天已经不同,今天的多云,明天的晴空,后天的秋风渐起。不变的只是自己的想法。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和情感,尊重需要,自我实现来看。放弃者只是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这一层,扎营者在归属感和情感,尊重的需要这一层,而攀登者最终会完成自我实现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