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进去“忠言”才是上人
力 匕
听得进去“忠言”才是上人
一勺风 | 文
阝 勹
廴 匚
厶
大概人们都不喜欢听难听的话,即便说话的人士出于好意。耳朵有时候会很挑剔,声音的响度超出了一定范围,就成了噪声,而说话的刺度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就会让听者心中产生厌恶和排斥。
古人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很多时候,我们接受忍受着苦味服下药物,忍受着刺耳听进去忠言,是因为看到了它们的功效,预判到了不这样做的下场。可是,总会有些人后知后觉,非得等到病发了,到了“司命之所属”的骨髓里时,才想起吃药,非得等到看到恶果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取忠告。
这也难怪,从每种意义上而言,人都是短视的,所看到的、所感知的都是极其有限的时空。就如同某些炒股的人,在牛市时只是期盼着股价能够继续上涨,却没有提前预见到股价暴跌的风险。一个人也许看得不远,甚至有时候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之中,这时候多么需要有个清醒的旁观者,能够在耳边提醒几句,告诉你前方可能存在的风险,拉一把或许有些迷失的自己。但旁观者所能扮演的角色、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大多时候都非常有限,发生改变的前提是你听了他的那些话,并听进了心里。
有个朋友的每一封邮件最后都有一句“闻过则喜!”的签名,能够真正做到闻过则喜的人,都不是一般人。因为,别人把自己的缺点甚至过错,毫无保留地当面摆在自己面前,能够面不改色地坦然接受,就已经非常难得,毕竟大部分人都把面子看得很重。而能在听别人“数落”自己的时候,内心和脸上都是愉悦的,或者,从内心深处期待着别人能够来“罗列”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心里一定有比“面子”看得还要重的东西。那就是自我的完善——通过别人的“忠言”来反思自己,找到自身存在的缺点,也就找到了让自己变得更美好的方向。只有在镜子面前,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发型有多乱,黑眼圈有多大,脸上有哪些地方没洗干净。
而有些时候,我们听不进去“忠言”,是由于我们对自己过分自信,以为对自己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当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眼中和别人眼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形态时,我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追随自己的内心”。也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对方说得在理,就是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承认,总是试图为自己辩护。这时候,我们不愿接受的也许并不是对方的评价,而是那个并不那么美好的自己。
最近在微信群里和高中同学争论家乡所存在的一些不那么美好的东西,比如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陋习,比如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其实,不论怎么争论,我们的初衷都是希望家乡能够变得更好一些,家乡人民的生活能够变得更好一些。有朋友就看不惯,觉得家乡培养了我们,反过来我们却“看不起”自己的家乡。事实当然不是他想的那样。颂扬也罢,批评也罢,都是出于对家乡的爱,因为对家乡有着更高的期待。而真正的爱,并不是一味的纵容,刻意地去无视它的不完美,而是在看到它的不完美之后,依然深深地爱着它,并愿意和它一起努力变得更好。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太爱了,才会在意每一个哪怕一丁点影响它在自己内心深处完美形象的地方都不能容忍,但如果这种缺点出现了,除了去改变,想不出别的路。
一个人就是一座城,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的忠告,无法看清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就对这个社会的不完美视而不见,无法忍着苦味吞下治病的良药,就改变不了自己,改变不了一座城,更改变不了我们这个国家。我们所讨厌的人,所厌恶的社会现象,就会继续存在着,我们所期待和向往的美好就永远不会到来。
当然,“忠言”不一定都是逆耳的,但它一定要是良言,一定要有切中要害的准确,一定要有带来改变的力量。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完美,正视自己便是最难得的“远见”,即便不能做到“闻过则喜”,也要努力去做到虚心聆听,认真反思,尊重别人对自己的用心,更重要的是不要错过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铺开生活的纸
作者:mufeng981162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