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让爱更有温度
让爱更有温度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与灾难相伴以及与灾难抗争的历史,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灾难从未离开。唯有对灾难心怀敬畏、积极应对、坚强不屈,把灾难作为考验生命承受力的砝码,方能在灾难过后让人们更加珍爱生活,让生命拥有新的意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2019年6月17日晚,宜宾长宁遭遇了6.0级地震,给当地民众带来巨大伤害。面对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自然,到底应当如何认识?面对灾难,我们应当如何积极自处?灾难过后,又当如何面对生活?答案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积极应对灾难,扩大生命承受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应急响应积极应对,消防官兵、部队、民兵、志愿者等,举全国之力,慷慨解囊救助灾区。作为志愿亲历者,我们将如何做好救援,不再让次生灾害加重?只有积极防范,面对自然更要理性救助。
心怀敬畏之情,在自然面前摒弃盲目自大。人类无论如何强大,始终是自然中渺小的一部分,灾难从来不会因为人类的进步就挥手阔别。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留下了沉痛的记忆,刹那间的山河破损,生命消逝,让人无助于自然灾害的恐惧。千万个志愿者挺身而出,在废墟中寻找出生命的迹象,用爱去感动中国,感动世界。自然灾难已然不可逆转,人为灾难同样让人痛心……大自然总会用残酷的方式来回应人们的盲目自大。只有常怀敬畏之情,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渺小,才能在面对灾难时更加从容冷静。
增强应对之力,在灾难当中能够有效处置。“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灾难不可预测,但忧患意识不可少,要做到“居安思危”。对于社会管理者在提高社会安全系数、降低灾难机率,提高抗灾能力方面义不容辞。
应当看到,各类应急救援队伍都在为提高救援能力不断努力,在抗灾减灾时团结一心,为灾区提供的强力支援。对于公民个人,树立明确的自救意识,掌握基础逃生技能至关重要。虽然公共安全教育经常进行,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在这方面并没有引起重视。面对灾难必须要管理者和公民共同努力,从优化救援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重视安全教育、掌握逃生能力等多方面共同发力。
培养坚强之心,让伤痛过后仍然热爱生命,我们已经经历过了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很多人已经从阴影中走出,这是强大的心理疏导达到的效果,面对此次四川省宜宾市长宁6.0级地震,灾区更加注重心理疏导,培养公众坚强自心,是最不容忽视的“灾后建设”。
当抗震歌曲《坚韧似竹》唱响时,我们相信,生活经历了暗夜,终将迎来黎明。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陈天洪,海军军士长退役,四川宜宾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冬 歌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