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专著《诗意鲁王府》序言欣赏(3)
关注 鲁王文化
一起走近真实的历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
——兼谈诗词格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
诗从诞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相伴相生,具有鲜明的节奏美感。中国早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多采用叠句和联章复沓的形式,循环往复,用韵绵密,让我们领略到古老民间歌谣的情态。后来的楚辞,双音词增多,音韵婉约缠绵而富于变化。二者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风格类型。汉代以后发展出五言诗,形式朴素而整齐,表达不加修饰的、集体性、时代性的情感。后人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七言。我们把隋唐近体诗产生以前、没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诗称之为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本书第二编所点注的两部诗集《鲁藩二宗室集》作者之一中立公朱观熰和《市隐堂诗草》作者朱颐媉都擅长创作古风,这种诗的形式体现了诗人率性而为和不拘一格的人生态度。
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句数上,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句式不整饬的不属于格律诗。唐人在前人基础上,穷尽变化,形成多种谱式,规则趋于谨严,达到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后来,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中原,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燕乐,配合燕乐演唱的词则称为曲子词,或者直接叫曲子。曲子词是配乐演唱的,一开始并不太讲每一个字的平仄调配,但后来随着文人的介入,他们把写惯了的近体诗的格律引入到词中去,于是就有了小令词的格律。后来,又有懂得音乐的文人,按照曲子的旋律,选择与之相配合的字,后代文人不懂音乐,或者乐谱失传,只能根据古代这些懂音乐的词人所写的词的平仄,按照平仄来写词,这就是长调词格律的来源。后人为了便于填词,依照古代名作排比归纳,编辑成工具书,叫作词谱。比较实用的是现代词学家龙榆生所编的《唐宋词格律》和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编撰的《诗词格律》。本文重点介绍近体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从汉语四声(平上去入)出发的声律组合的法则。格是指格式,律是指韵律。格式包括字数、句数这些明显可见的规则,也包括句式、文法这些内在的内容。韵律则包括押韵的规律以及每个字的平仄音调。
在用韵上,格律诗的押韵都押平声韵(也有部分仄韵诗,但不是主流),不能转韵,篇幅再长的排律也必须一韵到底。古代人写诗用古声,一般用平水韵,当代人将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后有中华通韵)并行。古音分“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声(其中上去入为仄声),今音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也就是一二三四声(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随着时代变化,古代的入声字已经被合并到其他几个声部中,读音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入声字“出”“竹”“雪”“各”等字在古代都是仄声。
在平仄上,格律诗有四种基本格式。这四种基本格式都是以格律诗的首句来判定的。最主要看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和首句句尾是否押韵。比如《登鹳雀楼》这首诗,首句“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我们主要看偶数位的平仄即可,首句第二字日字为仄,则称为仄起,句尾尽字为仄,则称为不押韵。那么这首五绝的平仄格式就定义为“仄起不押韵”式。同理,还有其他三种形式:“仄起押韵”“平起不押韵”“平起押韵”,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一旦有了第一句,一首绝句或律诗的总体平仄格式就定下了,只需要按照“对”、“粘”两种固定推导方式推出即可:出句和对句平仄要求相对,而下一联出句要与上一联对句相粘。“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按照“对”的规则,推出对句为“平平仄仄平”(黄河入海流)。第三句平仄要与这句相“粘”也就是相似,但注意绝句第三句句末要为仄,所以“粘”完之后的句式是“□平□仄仄”(欲穷千里目)。然后,最后一句平仄要和第三句“□平□仄仄”相对,应为“□仄□平平”(更上一层楼)。即: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完美五绝的分析,其他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的平仄关系都是一样的。近体诗中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础上扩充来的,明白了五言的格律,也就懂得了七言的格律。现把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16种格式列举如下,并以诗例为对照。请注意把握“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奇数位上用字的灵活变通。关于诗律的拗救、变格等以及仄韵诗格律,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里不详细展开。以下举例大部分来自鲁藩诗人作品。
一、五言绝句四式:
1、仄起不押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云河草间》(作者:朱观熰)【押韵韵部:十四寒】
五岳云生户,九霄月挂阑。劃然时一啸,银汉落飞湍。
2、仄起押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采莲曲之一》(作者:朱颐媉)【押韵韵部:七阳】
桂酒荐瑶觞,阑桡泊小塘。冲开红菡蓞,飞出紫鸳鸯。
3、平起不押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浇花》(作者:朱颐媉)【押韵韵部:六麻】
山翁非避世,老去爱烟霞。自汲泉中水,闲浇栏内花。
4、平起押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对花》(作者:唐代于濆)【押韵韵部:五微】
花开蝶满枝,花落蜂还稀。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二、五言律诗四式:
1、仄起不押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鲁城杂咏》之八 兴隆塔影(作者:朱当㴐)【押韵韵部:一先】
屼峍高临斗,峥嵘直倚天。铃声闻十里,鹤迹阅千年。舍利前朝化,心灯午夜燃。我来登绝顶,举手挹云烟。
2、仄起押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时事一首》(作者:朱观熰)【押韵韵部:一东】
天意厄漕輓,明良急禹功。经营驱水伯,䟽凿撼龙宫。征役风云动,捐金瓦砾空。平成应有日,重译万方通。
3、平起不押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赋得为我弹鸣琴赠王生》(作者:朱颐㙇)【押韵韵部:十二侵】
怜君多雅调,为我弹鸣琴。旷矣丘中赏,兼之物外心。夜深山鬼泣,江净水龙吟。曲罢无人解,松风披素襟。
4、平起押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例:《新雁》(作者:朱肇煇)【押韵韵部:七阳】
新秋草木黄,又见雁南翔。出塞迷寒雨,横空带夕阳。洲边才几点,云外未成行。薄晚登楼望,衔芦度楚湘。
三、七言绝句四式(在五言绝句基础上句首加二字而来):
1、仄起不押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海棠轩其二》(作者:朱颐媉)【押韵韵部:一先】
色染丹砂颗颗艳,暖风娇困正堪怜。樽中安得如渑酒,醉倒何妨花下眠。
2、仄起押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赠云台一心上人其二》(作者:朱寿镛)【押韵韵部:一东】
萧寺深藏大海东,山暝晚磬度寒风。逢僧为问禅机事,只说三生是梦中。
3、平起不押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挽歌六章为贞白社兄赋其二》(作者:朱颐媉)【押韵韵部:一先】
旬周花甲免称寿,六九时光少两年。天地忌才物忌盛,文章富贵几人全。
4、平起押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江楼秋望》(作者:朱阳铸)【押韵韵部:五微】
江城秋暮叶初飞,独上高楼望夕晖。忽见一行沙雁起,西风遥送片帆归。
四、七言律诗四式(在五言律诗每句首加二字而来)
1、仄起不押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题季复真玄露斋卷》(作者:朱颐媉)【押韵韵部:十四寒】
海上仙翁人不识,斋居鄽市济贫寒。方搜三岛神仙秘,药菜十州品味宽。抟就玄霜香作饼,炼成绛雪粉为丹。银瓶玉瓘封收固,莫遣嫦娥窃一丸。
2、仄起押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春晴》(作者:朱泰堪)【押韵韵部:七阳】
膏雨初收日载阳,眼前景物富韶光。碧池一夜水平岸,红杏数枝花出墙。芳草不随蓂荚换,游丝欲共柳条长。海棠庭院偏明媚,莫遣东风又作狂。
3、平起不押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书扇赠高谷南侍御》(作者:朱观熰)【押韵韵部:五歌】
青骢绣斧行春日,六郡山河挽辔过。气节久传周柱史,民风犹见鲁弦歌。行台月满尘氛静,候馆春残花气和。多少豺狼惊辟易,威光应已袭人多。
4、平起押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赠诸葛山人》(作者:朱健根)【押韵韵部:十一真】
南华逸客好风神,鹤发萧萧欲满巾。五岳梦回云乍起,三山花老兴方新。携囊宇内寻诗侣,得句眼中无古人。我欲与君携手去,满腔同纳海东春。
在对仗方面,四句的绝句是不要求对仗的,不过,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必须要对仗的,否则就是出律。而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其中不论多少联都要求对仗,难度相当高。
对于格律诗,只要掌握了平仄规律,懂得了韵脚用字(押韵),就已攻克写诗的最大障碍。至于句式用法、起承转合、对仗、拗救等都是锦上添花的技巧,要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本书的第二编,以下两部鲁藩诗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相对完整的两部个人专辑,为我们了解明代鲁藩当时所处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如何认识和运用诗词格律出发,简略叙述了诗律的有关知识,借此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欣赏诗词作品,并以此作为分编的序言,请读者多加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