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让这些缅北孩子无家可归
“我想回家,我不喜欢打战,我害怕!”在中缅边境的居民家临时避难所里,面对摄影师,7岁的罗金蓉充满童真的话语,让人心酸。如果不是战争,她和弟弟妹妹应该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抱,在充满温馨的家里玩耍。图为营盘村临时避难所里,缅北孩子露天早餐。
在125难民安置点, 10岁卢晓早,光着脚丫带着妹妹和几个小伙伴玩泥巴,清澈的目光充满着天真。图为难民营里,几个孩子用一根管子做跷跷板玩耍。
卢晓早家在缅北的金象城,在她的记忆中,打仗只是在电视上,直到那天在家门口听到枪声后,看到路边的很多尸体,就特别恐惧。她和父母逃出来已经很多天了,每次父亲想回家她就很担心,害怕父亲出事。“很想回家,但是我很害怕。”图为难民营里,晨光下一个孩子望向家的方向。
9岁的何美裙,在打仗的那天,因为听到了枪炮声,吓得哭了。是爸爸将她紧紧搂在怀里,她才止住了哭泣,但满脸充满着恐惧。第二天爸爸妈妈带着她姊妹四个向外逃难。从家到中国边境有七八公里,她们是一路走出来的,路很远,很累,也很害怕,但何美裙却没有哭。图为难民营里,两个孩子蹲在地上用餐。
将他们安置好后,爸爸又回去了,说是看家,她非常替爸爸担心,但她一点办法也没有。在难民营何美裙每天要照顾弟弟妹妹,晚上她和弟弟妹妹都是挤在妈妈的怀里睡觉,特别是听到远处的枪炮声时。图为难民营里,一个孩子夹在大人中间排队,虽然孩子可以优先,但她还是选择跟父亲在一起。
难民安置点外的空地上,13岁的胡文琴独自一人蹲着添火烧水。妈妈在忙着收拾被子。此时的胡文琴俨然已经是一个大人。胡文琴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战争,上一次她只有7岁,她只记得跟着爸爸妈妈和两个姐姐逃到中国,也和这次这样睡在简易的帐篷里,那时她并不懂事,甚至不知道害怕。然而这次内战她感受到更多的也是恐惧。图为难民营,几个孩子排在队伍最前面。
在中缅边境的难民安置点,像罗金蓉、路晓早、何美裙、胡文琴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125难民营志愿者之一果敢福音戒毒中心负责人刘正华告诉记者,仅仅在125难民营3000名难民中,孩子就超过1000人。而这次果敢内战逃难的难民中,儿童就有近万人。图为临时居所里,一群孩子躺在地上。
营盘村难民点,一个孩子光着脚站在地上哭泣。
难民营,一个孩子在哭泣。
难民营,一个孩子背着妹妹。难民点的生活极其简陋。
战争让这些孩子四处逃难,居无定所。战争爆发以来,他们已经在外避难半个月时间,未来还有多久,他们并不知道,或许十几天,一两个月。“害怕,想要回家。”几乎是这难民营里所有孩子的心声。图为难民营,一个孩子在吃饭。
中缅边境的难民点,一个孩子用手抓饭吃,他们甚至连筷子都没有。
两个孩子穿着拖鞋,脚粘满泥土。
面对陌生人,面对大人们议论的战争,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恐惧。夜晚的枪炮声,让孩子紧紧地钻进大人的怀里。图为难民营附近,一个孩子蹲在土坡上。
拍摄时,罗金蓉一边哄哭泣的妹妹,一边翻着地上的书。她说快要开学了,她不知道这次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教室。图为一群孩子随大人刚刚逃到中国境内。
缅方福利基金会的志愿者王耀说,这场战争让这些逃难的儿童饱受身心创伤折磨。有心理学家担心,闻听枪炮声,目睹着尸体,以及毁坏的家园,都会给这些儿童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令冤冤相报更无尽头。图为难民营,一个小女孩脸上擦着粉,眼神中充满着期待。
连续的内战,更多的男人甚至妇女被拉去前线,他们的孩子可能因此成为孤儿,一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也可能被拉去战争一线,这对他们的摧残可能比炮火更加严重。同时,对那些逃难的儿童来说,长时间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缺乏衣物和食物、营养品,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图为一个只有16天大小的婴儿,他的父亲十几天前在缅甸街头被人砍杀身亡。
图为难民营临时治疗点,一个生病的孩子躺在父亲的怀里。
时隔一年,战火又起。大量的缅北难民又开始逃难,其中不少都是孩子。早点结束战争,还孩子以温暖,让他们早点回家,让他们重返学堂,应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