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糙”风箱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风箱构造原理及“糙”风箱

风箱,关中地区方言也有叫风先,在二三十年前,那可是农村人的宝贝,家家户户必备,有了它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

俗话说的“赶火候”就是需要大火的时候,烧火的人能够很快就能把火烧旺。那么“拿(掐)不住火候”就是需要大火的时候火却烧不旺,需要文火时,却忘记停下风箱,这样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多会受批评。

风箱的工作原理与打气筒(俗话叫气管子)有些相近,打气筒只是单方向有气(下压时气体输出),而风箱是正反(推拉)两个方向都产生风。

风箱的大箱体里面,中间有个活塞板(挡板),相当于打气筒压杆顶头上面的皮碗子,挡板周边有一圈镶嵌在槽子里露出来有两三毫米的打了矿腊的麻纸茬子(鸡毛),起到密封作用。挡板上面有一个或者两个拉杆通过孔洞通在箱体外面,拉杆头有手柄。工作时,前后拉动拉杆(向前推,向后拉),中间的挡板前后移动,推动风箱里的空气从导气槽经出风口排出。

一般家用风箱是单拉杆,人坐在炉灶前单手就可以拉动。油坊,染坊,酒坊大型蒸锅使用的是都是双拉杆的大风箱,单手拉起来很吃力,一般都是站立双手拉动。风箱很大,有接近两米长,拉动的幅度也大,所以必须站立操作。

风箱的前后盖板(挡板)上面各有一个进风口(进气窗),进风口里面有一个十分灵活的挡板,也是做风箱技术的关键,挡板不灵活,与风箱前后箱体密封不严实,就会漏风跑气。还有一个技术关键就是出风口连接箱内导气槽那个位置有个左右活动的隔板(俗话叫咽舌子),推动拉杆时,活塞板前面的空气压缩,自动关闭后面进风口挡板,空气进入导气槽,推动咽舌子关闭左面导气槽,气体从出风口排出,直接通向炉灶。

拉动拉杆时,活塞板挤压前面空气,前进气口关闭,后进气口自动打开(吸开),空气进入导气槽,咽舌子向右关闭右边导气槽,空气从排气口排出。依次反复,排气不断,炉火熊熊。只听见前后进气口上面的挡板,随着拉杆的节奏吧嗒、吧嗒、吧嗒……

礼泉县袁家村还有一个用风箱的吧嗒吧嗒声打出节奏的老头,这老头好像经营着一家茶馆,现在已经成为网红。

铁匠铺子,拉风箱的一般都是师傅。他掌握火候,马上就要锻打时,风箱就快拉、短拉,节奏就快,吧嗒吧嗒吧嗒声,急促!就是要告诉下手马上出炉锻打了,用这个方法告诉抡大锤的人做好准备,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特定的规矩。

时间久了,风箱里面的活塞板周边的蜡纸(相当于密封圈),经过长时间磨损,密封不严,出风口的风明显减少,就需要更换活塞板上的蜡纸,这个就叫做“糙风箱”。糙(Cao四声)风箱(Hang四声)的。其中的(Hang四声)是指“巷”,即巷道,言其内壁来去活动的送风板就像人在巷道来去活动一样。后来书面写作风箱了,乾州人仍念作“Cao Feng Hang”。那么,为何要说糙?是因为送风板磨损的光滑了就要跑气,直接影响送风质量。

“糙风箱”看起来很简单,一般人,不好掌握,不是蜡纸太厚或者太长,拉不动,就是蜡纸太薄太短,密封不严,效果不好,要不就是用不了几天蜡纸脱落。

风箱的前后盖板,是采用铆榫的方法盖上去的。糙风箱时,手艺人用锤子打开铆榫结构的前后盖板,清扫一下里面的异物,取出活塞板,去掉原来的残存蜡纸,把裁好的蜡纸条环绕活塞板一周,从蜡纸条的中间用专用工具按压进槽子里面,也有用细绳子在槽子里环绕紧固的。

做风箱的最好木材是楸木,楸木不变形,又轻巧,硬度适中,桐木的缺陷是比较软,有树心(指头粗的空洞),有空心就跑气(不收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90年代鼓风机逐渐取代了风箱,家用鼓风机轻巧、省地方、效果却很好。后来因为家庭人口减少,很多家庭更愿意使用电气化灶具,电磁炉、电饭锅、微波炉,毕竟这样的厨卫用具更加清洁,环保。烟熏火燎,炊烟袅袅,已经成了儿时的记。

(0)

相关推荐

  • 『我醉乡土』第101期:这师傅手艺真不赖,做好了拿根铁棍直接削上去

    前序: 大家好,我们是博野乡音团队老行当拍摄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行当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我们拍摄的目的,就是希望留下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今天有幸见到了一位来自山东的打铁师傅,请大家跟随我们的 ...

  • 枣庄正在消失的10个老行当,看到这些,不禁掉下眼泪...

    枣庄有一些老行当, 记录着枣庄的过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老行当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 磨剪子&戗菜刀 许多年前"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经常都是走街串巷的,托着长 ...

  • 《行摄生活》-136【做风箱】

    - - -指尖上的山西 047 做风箱 对于风箱的记忆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冬,黄河对岸的清涧县要举办一年一度的清醮大会.驱车过河时已有雪花飘扬,谨慎驾驶4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拍摄期间大雪 ...

  • 坡刘村史 民俗 灶台与风箱

                  灶台与风箱 现在的厨房里,人们使用的多是煤气灶和燃气灶,最不行的,也都使用煤炉子,昔时家家户户都有的大锅灶台--坡刘村人称其为锅头--已几近消失. 过去,坡刘村人是烧柴火做 ...

  • 【郁氏文化】话说风箱(文/范俊来)

    郁氏文化 话说风箱 作者:范俊来 说起风箱,估计八零后没见过的人居多,七零后的人可能见过,但没有使用过,只有六零后的人比较熟悉,而五零后的人不但熟悉,而且有切身的使用体验,我就是后者. 俗话说,人以食 ...

  • 你拉过风箱吗?

                                  乡村老物件之九   风箱 "你你你,我我我,木头人,烧大火!",这是早年间,娘经常给我们炮的一个谜.      功夫长了 ...

  • 冶廷林|河湟风匣成往事

    河湟风匣成往事 Table qing in Xining 文|冶廷林(青海) 当前,五.六十岁的人一说起风匣就不由地想起靠风匣生火做饭的艰苦岁月,而大多年轻人对祖辈们常用的这种物件陌生起来,它长什么样 ...

  • 沂蒙老手艺:打铁

    [写在前面的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要实现文化的复兴 而文化就存在于衣食住行之中 风土人情.山川器物 皆蕴含着民族的哲学.审美和价值观 发掘民间艺术 彰显地方特色 就是复归传统文化一条幽径 同 ...

  • 《行摄生活》-105【修风箱】

    - - -指尖上的山西 019 修风箱 "修风盒嘞......"这是一种飘荡在上世纪乃至更久远的声音,这种声音曾是那个时空最常听到的很多吆喝声中的一种,在老槐树的枝丫间回荡. 声音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六)窑匠 窑匠,年轻人不知道是干啥的,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很早以前,人类都是穴居在山洞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遗址),后来演变成半地穴式(陕西半坡古人类遗址),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很早以前,人们生产生活中用到很多石器.农业生产上用到石器的,如用来碾地的石碾子(碾地.打磨地用的工具,也有叫地滚子的)直径大约20厘米,长约一米五六,两头有脐窝,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三)编席.补席 文/祝忠建    乾州蕞娃 芦苇席子,农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知道,城市的年轻人就不一定知道它是何物了. 北方气候干旱,冬季漫长寒冷,过去在农村几乎都睡"土 ...

  •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祝忠建 盆缸瓮长相相似,用途相近.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农村人还可能见过,有些记忆.城市的年轻人,许多人不知道其为何物了. 盆缸瓮都是陶土制作 ...

  • 【行走在乾县】消失的老行当——(一)修理钢笔

    (一)修理钢笔 祝忠建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真可谓"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许多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手艺失传了,有些行业消失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手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修自行车的

    (十一)修自行车的 自行车作为汉语词语出现是在1866年,这一年清朝派出了第一个出洋考察团,其中19岁少年张德彝在游记里使用到"自行车"一词,这是该事物在汉语中首次出现,并被一直沿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

    (十)麦客 乾县人没有外出割麦子的传统习俗.但是,因为土地充裕,所以每到麦收季节,总有大批的麦客从外地蜂拥而来赶场子.一顶草帽(斗笠),一把镰刀,镰刀把上挑着一个蛇皮袋子(塑料编织袋或者就直接是化肥袋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乞丐

    (九)乞丐 首先,要声明的一点,乾县人没有外出做乞丐的传统习俗,但是在乾县曾经有过乞丐这样的群体.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我想写乞丐这一职业的念头萌发的时间有点早,但是一直以来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写,以 ...

  • 【行走在乾县】即将和正在消失的职业——打胡基

    (八)打胡基 胡基是方言,换作书面语就是"土坯",是平原地区人们盖房砌墙必备的建筑材料,是广大贫苦人民立足实际.就地取材无奈之举,也算是聪明才智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过去,砖是手工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