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糙”风箱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四)风箱构造原理及“糙”风箱
风箱,关中地区方言也有叫风先,在二三十年前,那可是农村人的宝贝,家家户户必备,有了它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
俗话说的“赶火候”就是需要大火的时候,烧火的人能够很快就能把火烧旺。那么“拿(掐)不住火候”就是需要大火的时候火却烧不旺,需要文火时,却忘记停下风箱,这样的人是不受人欢迎的,多会受批评。
风箱的工作原理与打气筒(俗话叫气管子)有些相近,打气筒只是单方向有气(下压时气体输出),而风箱是正反(推拉)两个方向都产生风。
风箱的大箱体里面,中间有个活塞板(挡板),相当于打气筒压杆顶头上面的皮碗子,挡板周边有一圈镶嵌在槽子里露出来有两三毫米的打了矿腊的麻纸茬子(鸡毛),起到密封作用。挡板上面有一个或者两个拉杆通过孔洞通在箱体外面,拉杆头有手柄。工作时,前后拉动拉杆(向前推,向后拉),中间的挡板前后移动,推动风箱里的空气从导气槽经出风口排出。
一般家用风箱是单拉杆,人坐在炉灶前单手就可以拉动。油坊,染坊,酒坊大型蒸锅使用的是都是双拉杆的大风箱,单手拉起来很吃力,一般都是站立双手拉动。风箱很大,有接近两米长,拉动的幅度也大,所以必须站立操作。
风箱的前后盖板(挡板)上面各有一个进风口(进气窗),进风口里面有一个十分灵活的挡板,也是做风箱技术的关键,挡板不灵活,与风箱前后箱体密封不严实,就会漏风跑气。还有一个技术关键就是出风口连接箱内导气槽那个位置有个左右活动的隔板(俗话叫咽舌子),推动拉杆时,活塞板前面的空气压缩,自动关闭后面进风口挡板,空气进入导气槽,推动咽舌子关闭左面导气槽,气体从出风口排出,直接通向炉灶。
拉动拉杆时,活塞板挤压前面空气,前进气口关闭,后进气口自动打开(吸开),空气进入导气槽,咽舌子向右关闭右边导气槽,空气从排气口排出。依次反复,排气不断,炉火熊熊。只听见前后进气口上面的挡板,随着拉杆的节奏吧嗒、吧嗒、吧嗒……
礼泉县袁家村还有一个用风箱的吧嗒吧嗒声打出节奏的老头,这老头好像经营着一家茶馆,现在已经成为网红。
铁匠铺子,拉风箱的一般都是师傅。他掌握火候,马上就要锻打时,风箱就快拉、短拉,节奏就快,吧嗒吧嗒吧嗒声,急促!就是要告诉下手马上出炉锻打了,用这个方法告诉抡大锤的人做好准备,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特定的规矩。
时间久了,风箱里面的活塞板周边的蜡纸(相当于密封圈),经过长时间磨损,密封不严,出风口的风明显减少,就需要更换活塞板上的蜡纸,这个就叫做“糙风箱”。糙(Cao四声)风箱(Hang四声)的。其中的(Hang四声)是指“巷”,即巷道,言其内壁来去活动的送风板就像人在巷道来去活动一样。后来书面写作风箱了,乾州人仍念作“Cao Feng Hang”。那么,为何要说糙?是因为送风板磨损的光滑了就要跑气,直接影响送风质量。
“糙风箱”看起来很简单,一般人,不好掌握,不是蜡纸太厚或者太长,拉不动,就是蜡纸太薄太短,密封不严,效果不好,要不就是用不了几天蜡纸脱落。
风箱的前后盖板,是采用铆榫的方法盖上去的。糙风箱时,手艺人用锤子打开铆榫结构的前后盖板,清扫一下里面的异物,取出活塞板,去掉原来的残存蜡纸,把裁好的蜡纸条环绕活塞板一周,从蜡纸条的中间用专用工具按压进槽子里面,也有用细绳子在槽子里环绕紧固的。
做风箱的最好木材是楸木,楸木不变形,又轻巧,硬度适中,桐木的缺陷是比较软,有树心(指头粗的空洞),有空心就跑气(不收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90年代鼓风机逐渐取代了风箱,家用鼓风机轻巧、省地方、效果却很好。后来因为家庭人口减少,很多家庭更愿意使用电气化灶具,电磁炉、电饭锅、微波炉,毕竟这样的厨卫用具更加清洁,环保。烟熏火燎,炊烟袅袅,已经成了儿时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