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有九个风险因素 五个时刻喝水防血栓
编者按: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种情况,好好的一个人早晨一觉醒来,半身麻木,说话言语不清,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梗”;一天某人做完了手术康复得很好,准备出院前的那天午饭后去趟厕所,突然胸痛气短,摔倒在卫生间,接着就不省人事,专家会诊考虑是术后“肺栓塞”。这些场景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今天人民健康网跟大家说说血栓哪些事。
血栓是怎么形成的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里会有血栓?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不会形成血栓。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
大多数血栓形成后、发病前,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甚至到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做常规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CT等一切都显示指标正常。
由于血栓在发病前极为隐蔽,发病后症状剧烈,且大多是在安静的情况下发病,因此,积极防范血栓发病非常重要。【详细】
血栓有九个风险因素
1.吸烟。吸烟会导致动脉硬化,虽然肉眼看不到,但研究表明,吸烟者的血管壁会发炎、受损。吸烟者体内某些蛋白质(特别是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还会增加,使血液变得更为黏稠。
2.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中含有的雌激素会改变血液成分,使其更易凝结,导致服药者患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加大。如果口服避孕药使用者同时还吸烟,血栓风险将进一步上升。
3.静脉曲张。静脉曲张的形成与血液反流有关,这可能会造成脚踝周围的炎症,损伤静脉血管壁,并引起包括血栓、出血和皮肤损伤等在内的多种问题。
4.手术。做手术是导致深静脉血栓的一个公认原因,在腹部手术或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尤为常见。原因有很多,如病人在手术前至少要饿6个小时,身体处于脱水状态;全麻后需要平卧很长一段时间等。
5.长途飞行。长途飞行所造成的静脉血栓又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这是由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缺乏运动所造成的血流改变引起的。此外,机舱被加压和缺氧也会促进血栓的形成。
6.活动过少。当人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时,会保持久坐不动的状态,使血液聚集而形成血栓。
7.脱水。出汗过多和生病(包括发烧、流感、呕吐和腹泻等)都会造成脱水,脱水会明显改变血液成分。
8.肿瘤。近些年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议不明原因的深静脉血栓病人筛查可能隐藏着的肿瘤。据统计,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如果有不明原因的深静脉血栓,他们患上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为10%。
9.家族病史。血液中有很多蛋白质参与了正常的凝血过程,但有些家族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家庭成员更有可能患上血栓。【详细】
远离血栓“动起来”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吴巍巍教授强调,要远离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每静坐一个小时,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会增加10%,坐90多分钟使你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但这并不意味着静脉血栓不可预防。吴巍巍建议:“想远离静脉血栓栓塞症,关键在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多增加运动,可以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吴巍巍同时提醒说,不少重病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家人最好每隔三四小时帮病人按摩双腿,每次30分钟;或每隔两小时一次,每次按摩15分钟。还可以用专门的充气式按摩椅替代人工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发生的几率。
久坐、开车或坐飞机都要弯着膝关节,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要花一点时间站起来走动,伸展腿部。如果工作时不方便站起来活动,还有一个隐蔽的方法,那就是“勾脚”。对于办公一族,每坐90分钟,就应提醒自己“勾脚”。方法是将脚伸直,整个脚往上勾10下,速度和节奏都没有严格要求,这样能促进腿部血液流动。
如何判断是否自己有风险?
腿部和肺部的血栓会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身上。有些人的身上不会出现一些预警体征或者症状。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了解哪些风险因素、体征、特定事件或者状况能够引起或者引发血栓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长时间住院会导致2/3以上的患者出现腿部血栓。这是可预防的医院死亡的首要原因。
手术尤其是髋关节或者膝关节手术,还有癌症手术,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
长时间不运动:例如,需要卧床休息或者长途旅行时没有站起来或者来回走动也会增加你的风险。
其他不能控制的风险因素包括:
孕妇:如果孕妇本身肥胖或高血脂,会使血液黏稠;若还有静脉曲张,加上妊娠,那么静脉血栓的风险会更高。怀孕期间不能随便用药,这时穿弹力袜(静脉曲张袜),是预防下肢水肿非常好的方法。
高龄:80岁的人所承受的风险是40岁人的5至6倍。
家族史:家人曾经出现血栓,会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
肥胖:肥胖人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是非肥胖者的2至3倍。【详细】
五个时刻喝水防血栓
起床后。早晨是人体生理性血压升高的时刻,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之睡了一夜的觉,排尿、皮肤蒸发及口鼻呼吸等均使不少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夏朋滨表示,起床后饮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从而降低血栓风险。一般来说,牛奶、果汁、冰水以及盐水,都不适合作为早上第一杯水饮用,温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选择。
晨练前后。不少人都习惯晨练后喝水,夏朋滨提醒,晨练前就应少量饮水,这能降低运动引起的脱水、血液黏稠的风险,从而有助预防血栓。
饭后半小时。饭后不要立刻喝水,否则会冲淡、稀释唾液和胃液,使蛋白酶的活性减弱,影响消化吸收。建议饭后半小时再饮水,200毫升左右,有助于缓解餐后的血黏度升高。但要小口小口地喝,否则频繁、大量饮水容易烧心。容易烧心的人宜在饭后2~3小时,每间隔20~30分钟喝3~4小口。
下班前。上班族常常会因忙碌的八小时工作而忽略了饮水,从而给血栓的侵袭提供了可乘之机。建议这些人养成下班前喝几口水的习惯,一纸杯的量就足够了,别喝太多,否则容易在下班路上“尿急”。
睡觉前。睡前应抿两口水再睡觉。因为当人熟睡时,体内水分会丢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变高。临睡前适当喝点水,可以缓解该现象,从而降低发生脑血栓的风险。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边常备一杯水,感觉口渴时马上喝几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