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团VS三苗集团,尧舜禹三代帝王合力,才奠定了华夏统治之基

汉族古称华夏族,然而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没有搞明白,“华”和“夏”分别代表了什么!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一般情况下,中国人会把夏朝当成华夏第一个有史可载的王朝,然而在夏朝之前,还存在过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它的名字叫“虞朝”。

根据民间收藏的古蜀玉石碑记载,虞朝人自称为华朝人!他们的开国君主正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而虞朝(华朝)最后一个帝王是舜帝姚重华,史称虞舜。

舜帝继承了尧帝的遗产,大禹又继承了舜帝的衣钵,新建了夏朝。这样一来,虞朝和夏朝就是一个继承关系!

虞朝在前,夏朝在后,故而形成了“虞夏”一词,又因为虞朝人自称为“华”,故而“华夏”之名就此确定!

当时华夏族的统治中心大概位于如今的山西、陕西以及河南的中游地区。

通过地图我们会发现,这都是经过黄河水滋养过的肥沃土壤,是种族繁衍生息的绝佳场地,故而占据了这块地盘的华夏族当然会遭到周边部落的觊觎。

如果是一般的小部落也就罢了,他们根本奈何不了励精图治的华夏族,反而会被华夏族吸引并同化。但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中华大地上分别孕育了三个极其灿烂的早期民族集团,他们分别是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中心的华夏集团,以山东为中心的“东夷集团”,以“河南边缘、湖北、湖南”为中心的三苗集团。

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华夏集团和三苗集团分别在两个不同的中心点向外扩张领土,最终在河南和湖北的边界不期而遇,双方土地矛盾日益严重,资源争夺日趋严峻,或早或晚,注定会有一场大决战,来重新划定这片土地的主人!

我们先来看看双方的兵力对比:华夏集团这边的士兵,大多是久经战阵的炎黄族陶寺人,陶寺位于我们山西临汾,严格意义上来说我(通晓君)就是陶寺人的后代,我的祖先在晋南盆地(临汾)与舜的族人组成联军(唐虞联军),然后由山西南下,在河南与华夏的另一支主力军王湾三期人成功会师,数万大军饮马黄河,朝着三苗集团的地盘疯狂扩张。

当时的华夏士兵,一手持着捆绑在木把上的石斧或玉斧,一手持着木头、皮革支撑的盾牌,腰佩尖锐的石箭镞和羽杆组成的箭,攻防兼备,队伍整齐,人人训练有素。更要命的是,他们纪律严明,目的明确,并且无条件服从上级的指示,其集中力量于一点而爆发的军事执行能力令敌军无比胆寒!

我们再看三苗集团,这个集团部落众多,支系庞杂,各种小部落文化众多,语言不通,习俗诡异,又没有一个人口占据大多数的主体民族。

简而言之,谁也治不了谁,部分小部落甚至就是某个地区的一些散户,根本难以形成凝聚力。要不是因为来自北方华夏集团的强大压力,这些小部落恐怕很难聚集到一起。

为了对抗华夏集团,三苗集团的部落联盟首领和军事领袖们,在江汉地区建立了石家河古城,他们在这里集结部队,招揽人才,准备和位于尧都临汾的尧帝一决雌雄。

虽然和华夏集团硬碰硬,有点“以卵击石”的味道,但三苗集团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的士兵身披兽皮,手持石斧或者木棒,从湖南、湖北集中到了石家河的中心聚落或者卫星聚落里面,发誓要抵抗华夏军队,保卫自己的家园!

请注意,三苗集团之所以反应这么大,是因为大战一旦失败,他们不但要失去家园,还有亡族灭种的危险。在原始社会体系中,一个部落为了自身生存空间而全歼另一个部落的事情司空见惯,失败者没有投降的权力,只能任由胜利者摆布!

故而生死存亡,在此一役,中原大地此后的历史走向,也因此战而改变!

公元前2300年左右,尧帝向华夏各部落以及盟友部落发出了《讨苗檄文》,并且亲自选定了豫西和鄂西北一带作为主战场。

纪律严明的华夏军队通过大小数十仗,彻底击溃了石家河大本营制定的三道防线,当地苗族纷纷落入华夏的势力范围。《吕氏春秋》有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占领了三苗的地盘之后,尧帝并没有对苗族大开杀戒,而是采取了怀柔政策,让苗蛮更易其俗(《吕氏春秋》:舜却其民,更易其俗),并且把这些理念传给了舜帝。

但是舜帝在实施“更易其俗”的过程中,多次遭遇苗蛮反叛,故而他始终觉得把苗蛮留在中原腹地,对于华夏族来说始终是个威胁。

所以舜帝在“更易其俗”的基础上,提出了迁移苗蛮的政策,他首先把鄂西未能完全同化的苗蛮迁移到了西北的三危山(青海湖附近)。

但不管是同化一个民族,还是迁徙一个集团,这都是极其浩大的工程,舜帝终其一生也没能完成对三苗集团的改造,反而是哪些躲在深山里面的三苗遗部,在听说了舜帝去世的消息之后,想趁着大禹帝位不稳再次扰乱华夏。

但大禹何许人也,滔天洪水都奈何不了他,何况三苗遗族?得知三苗反叛的消息,他迅速召集了华夏各族,顺便对旁边的东夷集团许以厚利,最终说动了东夷集团的有仍氏、有缗氏一起出征。

在公元前2070年,大禹亲率三军,和三苗集团决战于江汉腹地,双方打得昏天暗地,尸横遍野,最终三苗不敌华夏铁军,四散而逃,当年蚩尤九黎部落之遗民,从此彻底失去了和华夏族逐鹿中原的底蕴!

战败后的三苗集团,在华夏族的武力压迫之下开始了再度迁徙。此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再不情愿也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为了能完成这次迁徙壮举,夏朝派出了尧舜时期被同化的苗民(旁支夏人)作为第一护送队。

旁支夏人和三苗人同宗同源,双方在西迁三危山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形成了新的混合族群。这群世世代代在江汉地区生活的人压根适应不了甘肃青海的环境,他们商议之后决定改变迁徙方向,一小批一小批地偷偷向东南方向迁徙!

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就发生了,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三苗的先头部队发现了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一个湖湘堆积的冲积平原,河网密布,气候宜人,与江汉水泽十分相像,这可把三苗人乐坏了。他们当即决定,要把家安在成都平原之上!

但此时的成都平原之上已经生活着一定数量的原住民了,一旦三苗人想要入驻成都平原,必然会因为土地、生存资源和原住民发生冲突,甚至爆发战争,那么他们该怎么克服这个困难呢?

这群迁徙而来的三苗人是怎么在成都平原上开疆拓土,他们又和神秘的古蜀文明有什么联系呢?

留点期待,下一篇文章为大家揭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