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冬不死,至春又生”的野草,是这个春天最好的“升清降浊”药。
小五 五方九如呦呦有客 今天
天成象,地成形,两仪出阴阳,中医把宇宙、生命、运动的运行规律和万事万物内在的联系在一起,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大宇宙观。自然界中“经冬不死,至春又生”之物,就是我们符合我们节律的,让身体升清降浊的好物。南朝有名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曾这样描述茵陈蒿:“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气微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本草崇原》:春三月,此为发陈,茵陈因旧苗而春生,盖因冬令水寒之气,而具阳春生发之机。主治风湿寒热邪气,得生阳之气,则外邪自散也。热结黄疸,得水寒之气,则内热自除也。
带着积攒一冬的精气,在春天勃发而出。是发陈出新的最好诠释。其实不仅仅是古代中医对之推崇有加,现代医学也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茵陈煎剂对人型及牛型多种杆菌、球菌、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多种钩端螺旋体、猪蛔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茵陈中的挥发油类物质有显著的解热作用。所以,从今年五运六气来看,去肝胆湿热是远离一切疾病的主要战场。茵陈无疑是一味很良药。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就有茵陈酒出场。书中的钱先生:“每天的工作便是浇花,看书,画画,和吟诗。到特别高兴的时候,他才喝两盅自己泡的茵陈酒。”这位风雅的书生,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却毅然截然的走出书斋,不惧牺牲。酒,温中,升阳,经常作为药引。但是酒也会给身体带来湿热。所以茵陈泡酒可以保留酒的温中散寒作用,又可以排除给肝胆带来的湿热。事实上,茵陈不但可以泡酒,还被南方人所推崇。尤其是对于中华料理的精髓保存很好的广东人,以精致的煲汤调理为文化符号之一,就特别喜欢用茵陈。首先将茵陈洗净,切断,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先像煎药一样先煎茵陈。将之放入锅内,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煎20分钟后,将装有茵陈蒿的纱布袋拿掉。只留汤汁。鲫鱼要先去鳞、鳃、内脏。然后在鱼身抹上料酒、盐先腌制二十分钟。然后将腌制好的鲫鱼直接放到装有药汁的锅里面,加姜片、糖少许,用中火熬煮30分钟,放入味精、葱花,香菜等,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好口味,就可以上桌了。茵陈虽然味苦,但这种苦并不是苦瓜那种让人很难以下咽的苦,其实茵陈的口感更像是绿茶,口感清香,回甘清甜。所以,用来炖鱼汤,还可以中和鱼的腥味,让鱼汤呈现出鲜甜的口感。小编前几天专门去郊区采了一些。郊野空地上,随处可见。可见茵陈的生命力之旺盛!茵陈也很好辨认,因为刚长出来的茵陈外面毛绒绒的,像是顶级的白毫银针那种。而且一朵一朵的,很好看。采回来的茵陈,收拾干净,去除比较硬的根,洗干净稍微控一下水,然后用适量玉米面翻拌一下,让菜叶表面都粘上玉米面。水开后上锅蒸,大概10分钟就好了。吃的时候,可以加自己喜欢的蒜泥调料汁,或者辣酱。味道真好很好。除了以上做法以外,根据中国人饺子里面包一切的规律,茵陈也可以用来包饺子,包子,菜团子这种。而且,将茵陈像炒茶一样炒干,当成茶饮,口感也很像碧螺春,适合酒后,或者感觉嗓子疼,眼睛发黄,上火的时候喝。这个节气也最适合服用酸梅汤了。主料陈皮,味辛,但力道不会像其它辛散之物那样强;乌梅和山楂味酸,乌梅敛热,山楂除积;而甘草味甘,补中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