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
以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
《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了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五行方位时序
五气生化脏腑窍体
志色味音声
以上依据宇宙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基本存在方式,检验了时间、空间、符号、运动的“河图、洛书”载体模式的五行系统揭示了系统结构中要素的时空序与序列位移的运动规律性。
并将系统论的一般观点,运用在五行系统的结构上,结合“河图洛书”纵横斜的规律性及“天地自然之理”来阐述其系统与系统论具有的相同规律性,并揭示了一些以前所没有发现的秩序和规律;
一、 阐明任何系统中一要素与多要素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
不同性质的方向性矛盾差异,是宇宙元素存在的最基本形式。
二、 阐明:宇宙系统的对称性均衡排列结构,是由两种不同的
性质的结构状态;一是相同性质的同一物质,于时间和空间相错的整体对称现象。二是不同性质的不同物质,于时间和空间相错的整体对称现象。最终揭示了宇宙系统,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要素依一定规律,而组合的有机整体系统。
五行系统,就是由不同诸要素相对应的均衡排列结构,构成纵横
斜皆相等和谐平衡有机体,并呈现出系统差异协同守恒及不可破除的结构定式的特征,但它只是“河图、洛书”体系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更是宇宙系统中一般结构形式。
三、 揭示了系统内外层之间,存在着“内生外、外生内、内克外、外克内”四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关系;随这只是五行系统层次之间的表现形式,而具体到其它不同形式,可能会相应的存在不同的矛盾结构形式。
如上所述,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其萌芽时期就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但基于迷信的原因,数千年来只有中医运用五行生克的理论而其各门各派都将五行学说拒之于千里之外。如今与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相结合,诠释了其内在的规律性,并在现代思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前进,而更增加显示其愈加灿烂夺目的异彩。
五行学说是系统论的最精炼表述
事物是复杂的,但也是可以探知的。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人或动物机体更是一个复杂系统。
系统论(systemtheory)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系统论认为,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用最优化的系统观点看问题.
在宇宙、自然、生物体这样一些复杂系统中,任何两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四种情形,那就是:促进,被促进,抑制被抑制。两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延伸和拓展,就会形成线状关系、环状关系和网络关系。
线状关系如:(1)A促进B,B促进C;(2)A抑制C,C抑制E;(3)A促进B,B抑制D;等等。
环状关系如:(1)A促进B,B促进C,C促进D,D促进E,E促进A;(2)A抑制C,C抑制E,E抑制B,B抑制D,D抑制A;(3)A促进B,B抑制D,D抑制A;(4)A促进B,B促进C,C促进D,D抑制A;等等。在这些环状关系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包含有反馈和负反馈原理。网络关系就是上述各种线状关系和环状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关系。2 复杂关系的精炼表述要想以最简单最精炼的“数”来表述这些复杂关系,那这个数就是“五”,少于五不行,多于五无需。如:某系统中的A要素,它促进B,被E促进抑制C,被D抑制;有A(本我)、B(被我促者)、C(被我抑者)、D(抑我者)、E(促我者)这五个要素代号,就可以概括地说明A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四种基本关系,不能少,也无需多;少了不能完全说明四种关系,再多一个要素代号也没有用。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学和中兽医学的哲学基础之一,是“五行”而不是“四行”、“六行”或其他“N行”的原因之所在。
如果把上述系统中A、B、C、D、E这五个要素代号,换成金、木水、火、土,那不就恰好是五行学说吗。系统中要素之间的促进被促进、抑制、被抑制四种关系,跟五行学说中的“我生”,“生我”、“我克”、“克我”何其相似!系统中的线状关系、环状关系和网络关系,与我们通常在教科书中所见到的各种五行生克图又有何两样!因此,笔者认为,五行学说是系统论最精炼的表述。3 “五”是变数,不是常数
当然,在具体事物的复杂系统中,如自然界、人体或动物体,往往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五”所能说明的,在这些系统中,往往存在着何止成千上万种错综的复杂关系。但无论这个体系多复杂,其中各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却不外乎上面所说的四种。这四种关系的最精炼表述只需要五个要素符号就够了。也就是说,不论事物多么复杂,它所构成的系统多么纷繁,其要素之间的关系都可概括在这五个符号所构成的四种关系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五行的“五”不是一个固定的数,而是“多”的代表。或者说,“五”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
正因为如此,在中医学和中兽医学中,实际阐述机体这个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或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时,并不拘泥于“五”这个数。除了“五脏”,“五体”、“五官”这样一些属于“五”这个数的系统概念之外,还有“三焦”、“四气”、“六腑”、“七情”、“八证”、“九针”、“十二经脉”、“三十六起卧”,“七十二大症”等非“五”数的系统概念,以及“五运六气”,“五脏六腑”,“五劳七伤”、“三部九候”等这样一些二
维乃至三维数量关系互相交错的系统概念。4 生克模式不可拘泥
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顺序与单向循环模式(常见的环状和星状生克乘侮图),同样不可僵化地去理解。即使是最常用五行学说解释的五脏之间的关系,传统中医也不拘泥于五行生克模式。如:按五行生克框架,肝与脾的关系应是“肝(木)克脾(土)”;而实际上,除此之外还有肝还有“疏(生)脾”的一面。肾(水)与脾(土),最常见的关系也不是脾(土)克肾(水),而往往是脾肾互相滋生。换句话说,两脏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赵养葵在《医贯》中说:“世人皆曰水克火,而余独曰水养火;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余独曰水生金;世人皆曰土克水,而余独于水中补土;世人皆曰木克土,而余独升木以培土。”他所例举的这些五脏关系,有悖于传统的五行生克模式,却非常符合临床实际。现代中医学家秦伯未也说,脏腑相关治法不必拘泥于五行规律,而应服从于脏腑之间的实际关系,该补就补,该泻就泻(见《谦斋医学讲稿》)。
现代系统模型的原理之一是,系统内部的联系为相互作用,而不是单向作用;相互作用构建的系统行为,才会表现为有机性(复杂性、非加和性、能动性、非线性)。赵养葵和秦伯未对脏腑关系的发挥,已经将五行学说和现代系统模型联系到一起了。
如果认为,五行学说一定要将自然界、生物体这样一些极其复杂的事物分解归纳为木、火、土、金、水这五大类要素,而且一定要按固定的单向生克模式去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那就错了。因为这既不符合现代科学,也不符合五行学说的本意。
五行观念的渊源与流变
意识形态本身不代表必然的学术真理。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的阴阳五行成为官方哲学后,笼罩、统治了汉代数百年,弥漫在几乎全部意识形态领域。在这股意识形态崛起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时代的潮流。在基本同一时期的《淮南鸿烈》、较早一点的《经法》中都已经呈现出把天人联系起来的趋势,阴阳五行、天文历数与社会人事类比地联结起来远非董仲舒的个人发明。
“五行”的起源看来非常早,在卜辞里面就有五方(东南西北中)的观念和“五臣”字句;传说殷周之际的《洪范·九畴》中又“五材”(水火金木土)的规定。到了春秋时代,五味、五色、五声、以及五则(天地民时神)、五星、五神等等已经普遍流行人们开始以五为数,把各种天文、地理、历算、气候、形体、生死、等级、官制、服饰······,种种天上人间所能接触到的、观察到的、经验到的扩充至到不能接触、观察、经验到的对象、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个体生命的理想与现实,统统纳入一个齐整的图式。这里面神秘主义和经验主义混为一谈,人们很乐意把这套经验知识基础上的系统图示上升到一种理论上的把握
这里我要说的是这种经验基础上的拔高其思想深度并不精神,但是对中国人影响却很大。
当时可能不止一个“以数为五”的图式,似乎还曾有过“八”、“六”、“四”为数的结构图。(“以数为五”似乎来自殷民族从卜辞到《洪范》都有体现,“八”和“六”似乎来自西部周、秦民族的传说。秦以“六”为图式,《史记·始皇帝本纪》有“数以六为纪)。直到贾谊也还是“以六为法”、“六则备矣”。“六”与“五”的相持和胜负问题,可能是饶有兴味的秦汉思想史的重要章节)只是它们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就被“以数为五”的图式压垮了。而这,都说明当时无论意识形态还是经验知识方面都在建构某种系统的要求,前者服务于新的统一政权,后者似乎是思维、学术本身发展的需要:把零散的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以数字来组织整理从而解释宇宙,是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出现的现象(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显赫学派和理论),其中充满了神秘主义,同时也有足以珍视的科学思想。实际上这个五行宇宙图式本身就包含着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内容和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即强调系统的客观运行和强调神秘的天人感应。
五行生克的系统论
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形态的基本物质。五行学说就是用上述五种基本物质来解释世界构成的一种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因素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与阴阳学说一样,曾经对中国养生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堪称传统养生学的理论支柱之一。
战国末年出现的《吕氏春秋》肯定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具有五行属性,并对它们作了相应的“五行”分析,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均可归之于“水”;凡具有温热、升腾、昌茂繁盛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均可归之于“火”;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均可归之于“木”;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等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均可归之于“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之于“土”。顺着这条思路《黄帝内经》则把五行当作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提了出来。《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本始。”这里的“五运”与“五行”是同一概念。可见《黄帝内经》作者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五行法则运动变化的。正是在这种哲学观念指导下,于是产生了事物的五行归类推衍理论,并相应推导出了一种极具华夏民族特色的世界五行图式。
五行学说的核心还不只限于简单地将事物属于五类,而在于它能以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观点来探索、阐释复杂系统内部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来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调控机制。所谓“五行相生”,指的是一事物对它事物的促进助长和资生等积极作用,作用的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则是指一事物对它事物的抑制约束等消极作用,作用的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所以对于其中的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以“金”为例,它与“土”之间为“生我”关系,与“水”为“我生”关系,与“火”为“克我”关系,与“木”为“我克”关系。在古代哲学家看来,正是事物内部结构的这种相生相克关系造成了该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性运动,而正常的循环性运动则是事物生化作用的重要前提。
五行结构作为一个事体,它对于作为自身组成部分之一的某行所出现的太过或不及现象,就会产生一种自行调节机制,以“金”为例,“金”行过强,则对“木”克制过盛而导致“木”行偏衰“木”行的偏衰就会减轻对“土”行的约束,“土”行因此偏盛而加强对“水”行的克制,“水”行被克制过强而偏衰,又会引发对“火”行约束减轻,从而导致“火”行偏盛,“火”行偏盛就会把过强的“金”行压制下去,使它趋向正常。若“金”行不足,则会招致“火”行的过度克制,同时引发“木”行的偏盛,“木”行的偏盛则使“土”行受克过度而偏衰,“土”行偏衰则会引起“水”行偏盛,“水”行偏盛则克“火”过度而使其偏衰,“火”行偏衰则减轻对“金”行的克制,从而使“金”行由不足复归正常。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结构实际上包含了两套自我调节机制,其一是正常状态下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运动机制,其二是非正常状态下的修复机制。正是这两套机制的特殊功效保证了五行系统处在整体动态平衡的循环运动状态之中。
五行学说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使它极易被引入传统医学和养生学领域。事实上,中国养生理论也正是运用五行学说的上述基本观点来揭示人体各部分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复杂联系并从整体上来把握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的。
首先,中国养生理论将人体各种组织器官按五行特性予以归类,用以说明各自的生理功能。以五脏为例。其中肝属木,木性曲直喜条达,善向外、向上舒展;肝与之相对应,于是也就具备了喜条达舒畅,恶抑郁遏制,善疏通开泄的功能特性。这样,就把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结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从而为人们的养生实践提供了两条重要思路:其一,养生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特性,以便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其二,养生应该从整体观念出发,充分考虑到具有同类特性的外界事物对人体组织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影响,如“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至真要》)
其次,五行结构中的生克学说是我国养生学关于人体机能整体调控机制的理论核心。五行学说在养生领域的具体应用,正是根据事物间的生克关系,通过五行调控来强化人体自我调节功能,使身体各种机能维持或恢复正常有序状态,最终实现却病延年的养生目的的。五脏如此,“五志”的调摄也是这样。
“五脏”和“五志”分别作为人体众多五行小系统之一,它们除了各自内部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生克关系之外,彼此之间也同样会发生五行相克关系。根据“世界五行图式表”可以得知,五脏的肝心脾肾与五态的怒喜思(忧)悲恐有着相同的五行属性。这就提醒人们在进行情志调摄或五脏养护时,可以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总之,在五行生克学说的指导下,我国养生学逐渐形成了一种通过多路调节手段来保持或促进机体健康状态的行之有效的独特养生理论。
不难看出,五行学说在探讨人体组织及其各自的功能状态时,实际上是把生命机体当作一个整体结构来加以考虑的。它所注重的是各种组织器官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把保持机体动态平衡视为人体健康的必要前提,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的调节机制,这些都显然与现代系统论的基本原则趋于一致。
“五行”中的系统论和整体观
如果说阴阳学说主要用来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那么,五行学说则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哲学的术语来说,前者是“辩证法”,用来说明世间万物运动的动力和源泉;后者是“本体论”,用于说明运动变化的载体。“五行”学说虽然是用来说明、描述运动载体的,但其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循环论也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是系统观。把世间万物都看成一个彼此依赖循环往复的封闭系统。二是整体观。总是倾向于在事物之间的彼此联系中去看待问题,而不是生吞活剥,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
整体观使得我们中国人总是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事物,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对事物的分析和研究都是“定性”和“定量”的,显得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按照“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彼此联系,相生相克,彼此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五行”中的每一“行”都不过是这一系统中的一个“单元”。我们根本就无法脱离开其它四个“元素”而单独考量其中一个“元素”。就拿“金”来说吧!离开了木、水、火、土四个元素,也就无所谓“金”。
这种整体观在西方被称之为“结构主义”。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结构整体中的每个“单元”都好比棋盘上的一个“棋子”它的存在仅仅在于它与其他“单元”之间的差别,而没有依赖于自身的对立性。正如莱布尼茨说得那句名言:“肯定即否定,一个东西之所以是它自身,正因为它不是其他东西。”比如在象棋中,是先有了象棋的游戏规则,才有了车、马、炮、卒,离开了这一规则系统也就无所谓车、马、炮、卒了。再者,在象棋内部车之所以为车,是因为车的功能不同于马、炮、卒。这些结构的“单元”没有哪一个更重要,只有与其他“单元”结合起来,才能在系统中发挥积极功能。于是,远古的中国思想家就以五行为中心,按照它的各个特性,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世间万象按其属性,形态现象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为五大类,其主要目的是便利于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观察事物变化的推演法则。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世界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方位 东 南 中 西 北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寅卯巳午辰戌丑未 申酉 子亥
四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形 矩形 尖形 方形 圆形 波形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志 怒 喜 思 忧 恐
五智 仁 礼 信 义 智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 目 舌 唇 鼻 耳
五体 筋 脉 肉 皮毛 骨
五魄 魂 神 意 魄 精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温 温 热 自然 凉 寒
六神 青龙 朱雀 勾陈腾蛇 白虎 玄武
从纵向上看,每一列所属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是自然事物之间变化发展、互相推移的综合关系。中国人运用想象和类别的思维将这些现象和事物联系在一起。例如,以“木”来说,春季草木开始萌芽生长,呈现了蓬勃的生气,并出现青的颜色,故用“木”来象征春。在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中,属于“生”的一环。春季多风,结合人体肝脏性喜条达舒畅,象征着“木”和“春”的情况。而五脏中的肝和六腑中的胆是表里关系,肝又开窍于目在五体中主筋,故肝病每多出现目病或抽筋(痉挛)的症状。肝木旺者多喜怒,而大怒又易伤肝,所以在五志中主怒。某些肝病往往会出现青的颜色。于是,木、春、肝、胆、目、筋、怒、青等一系列的事物和现象,便归属于了“木”这一类,形成了一个系统。
从横向上看,每一行则是由“五行”形成的一个相生相克的系统,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循环往复的系统。以五行本身来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就是明显的循环系统。以人体的内脏器官为例,则是肝、心、脾、肺、肾。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的是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的功能和关系。也就是说,这里的五脏就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仅仅是个功能概念(中医称之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就像金、木、水、火、土之间相生相克一样,五脏之间也是相生相克。比如,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都是五脏之间的相生。五脏间的相克,则是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无论在纵向关系上,还是在横向关系上,都体现出中国人思维的不同特点。从横向上来看,体现的则是中国人的系统论和整体观。这是这种思维特点,使得中国文化很难衍生出以“定性”分析和“定性”研究为特征的现代技术。另一方面,这种封闭、循环的思维也让中国人丧失了向外突破的精神和冲动,而只是在一个圈子里做游戏。尽管中国很早就有了“大小九州说”,但却没有通过航海远洋证明自己的猜想。从纵向上来看,体现的则是中国人的一种发散思维,即“取类比象”,而不是概念思维。这种思维追求的是模模糊糊的“相似”和“类比”,而不是用概念对万物进行归类。正因为此,中国自古就没有理论科学的传统。但一种文化的劣势正是它的优势,正是这种思维,使得中国产生了真正的艺术。无论是文学、诗歌、史书还是杂技、武术,都带有强烈的痕迹。而这些,正是我们文化的长处,也是任何其他民族的文化无法比拟的。
从系统论的观点理解阴阳五行
系统是互相联系的具有目的性的众多事物构成的整体。(定义)
根据这个定义,系统之间的互相联系的不同就导致了系统的性质的不同,换句话说根据系统内事物的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系统进行分类:
金木水土或其实就是根据系统内的连接方式的不同而对系统作出的 分类的不同的类别。
金的内部组织是严密的,也就是说金的系统的内部联系是紧密的。
一个系统的内部联系是紧密的,那么这个系统属金。
同样木的组织是有条理的相对疏松的,类似与木的这样的系统,其内部的联系是顺畅的,但是相对疏松的系统就属木。
土的内部组织是疏松的包容的,一个系统的内部的联系如果象土一样疏松包容,那他就属土。
一个系统内部之间的事物如果都具有向上的趋势,那么这个系统属火。
反之如果一个系统内部的事物都具有向下的趋势,那么这个系统属火。
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和排斥的效应,按照中国的相应的语言来说就是具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根据一个系统为了实现系统目标而导致系统内部实行的分工---分为两类---可以把系统区分为阴的系统和阳的系统。
五 行系统论
摘要:依据宇宙基本存在方式的时间、空间、符号、运动的“河图、洛书”载体模式,纳入五行而综合性创造的立体五行网络系统,揭示了系统、要素、层次、结构纵横斜各方面相互作用的有关规则与规律。将对一般系统论“世界假说”,增加了平面、立体可视的结构范式,并给系统论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突破。
关键词:五行、系统、要素、结构、时空序
系统论,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1925年提出的,到1948年于美国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重视,而将1968年发表的《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为这门科学的代表作。
系统论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定义为:由若干要素构成一定的结构形式,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并包含着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及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又以其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等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阐明其系统论核心思想的整体观点。
于当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及其后发展和建立起来的耗散结构、协同论、突变论的新三论,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了系统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宇宙系统框架的模型。
但欧文.拉兹洛进一步指出“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它是怎样工作的?’,其各部分是如何相互协调,以使支配它们行为的规律产生出实际观察到的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模型的。……几乎没有人清楚地了解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里的层次结构的纵向组合法则……'构成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约束是怎样出现的?’企图从支配各部分运动的规律中寻出支配一个即使中等复杂系统的法则,其中的困难也是巨大的……。”
一、 系统内各要素是如何约束的?又是怎样的有机排列结构?
二、 系统差异协同,是否有结构定式吗?
三、 要素方向性矛盾差异,是宇宙元素最基本存在形式吗?
四、 系统内外层之间是控制-被控制或“支配”关系吗?
如此,依据恩格斯所述:宇宙上“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
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⑴”阐明人类的一切有效思维与有效活动,都依据宇宙存在的最基本形式——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规律进行推衍和验证的,而系统论正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
这样,依据宇宙基本存在方式的时间、空间、符号、运动的“河图、洛书”载体模式,而综合性创造了立体五行网络系统,将系统、要素、层次、结构等中间环节清楚明白地呈现在世人目前。
1、五行系统
五行系统,是依据“河图、洛书”纵横斜皆相等和谐对称“天地自然之理”的时空结构模式,纳入五行,构成五行系统,而阐明其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秩序性等的规律。
1、1五行系统时间秩序
五行系统的时间秩序性,是依“河图”单级型载体模式五五方阵级数原则的基础上,纳入同等级 “水金土木火”五种不同要素,构成(图一)时间等差五行序列阵。
1、2五行系统空间秩序
五行系统的空间秩序性,是依“洛书”单级型载体模式五五方阵级数原则的基础上将图一时间等差序列值,直接转换为空间具体方位,构成了图二空间等和五行网络系统,而形成了时间等差序列阵与空间等和系统转换的规律性。
1、3 系统的差异协同
《系统辨证学》指出“系统物质世界是一个差异协同体,差异是指系统内部诸要素、诸层次、诸功能,在结构核和时空中的差别。
五行系统的差异协同,是依据“河图、洛书”时空样态的载体模式,构成中心要素与中心以外要素,在结构核和纵横斜时空序与序列位移的差异协同的结构定式。
1、3、1 四周诸要素的差异协同定式
《系统辨证学》指出“任何系统存在都离不开空间和时间,每个系统都有自己一定规模,一定位置关系,排列方式和空间样态。
过去讲的对称性,都是同一事物或相同性质或对立性质,于时间及空间相错的对称现象,构成整体的差异协同。
而五行系统,以各不相同的要素,分四个方位相互交叉均衡的对称性,见图三,兰色与黑色五行相对称,天蓝与深红五行相对称阐明:由不同诸要素相对应的均衡排列结构,所构成纵横斜皆相等和谐平衡有机体,并呈现出系统差异协同守恒规律及不可破除的结构定式,称为五行系统特殊差异协同守恒结构的第一特征。
1、3、2 中心要素的差异协同定式
系统中心要素与其四周均衡的对称性,又形成五行系统特殊差异协同守恒结构的第二特征。(红色五行“土”)
图 三 五行方阵中心要素的结构定式
水 土 火 金 木
火 金 木 水 土
木 水 土 火 金
土 火 金 木 水
金 木 水 土 火
1、4 五行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辨证学》认为:“任何一系统状态中,都包含着不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和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
而五行系统,不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是该系统内所呈现出矛盾状态为饱和体的要素。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是系统最外层矛盾状态不饱和体的要素。
1、4、1 矛盾饱和体
矛盾饱和体,是指系统内一要素与其全方位要素相互联系的总称.如图四五行系统所示内部九个要素(五行),是“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种不同矛盾性质各为两个单位矛盾值的饱和体。即立体五行系统,是四种不同矛盾性质,各为十二个单位矛盾值的饱和体,体现了纵横斜线性全方位相互联系的矛盾饱和状态。外界力量在临界点以下还不能破坏这一系统的情况下,这一饱和部分,起到稳定这一系统的作用。
1、4、2 非矛盾饱和体
非矛盾饱和体,是指系统最外层的要素。如图四最外层要素(五行)的矛盾数值显示,是属于系统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也是这一系统对外开放的部分。与外界相互关联,因其是不饱和状态,而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来添充那不饱和的结构。从而体现了该系统与外界的不同联系方式。
2、五行系统要素方向性矛盾差异
“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它是怎样工作的?’那就是说,其各部分是如何相互协调以使支配它们行为的规律产生出实际观察到的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模型的。这是一种分析方法,即把整体分成部分去发现'使其活动’的复杂而精细的机制。”⑷
五行系统要素的方向性矛盾差异,阐明任何系统中一要素与多要素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同性质联系的方式,包含着有序结构、无序结构两种状态。有序结构要素矛盾,呈现出平衡的稳定结构状态,而无序结构要素矛盾,呈现出非平衡的不稳定结构状态。
2、1 系统矛盾单位
五行系统矛盾单位,是依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辩证理论,来阐述要素之间定性、定量的关系。如甲事物作用于乙事物,起到积极作用,推动事物正常发展,既是相生,也就是甲生乙。乙事物作用于丁事物,起到消极作用,阻碍事物的正常发展,既是相克,也就是乙克丁。它具体阐明了方阵内各要素之间 “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种基本性质的矛盾。这四种基本矛盾中,每一形式的一个数量,称为一个单位的量。以五行“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顺序,构成五行方阵“相生相克”数值图谱,如;图一中左上角的“水”是生我= 1、我生 = 0、克我 = 1、我克 = 1,而形成图二左上角的相对应的1011。(其余类推)
2、2 有序结构状态要素的矛盾特性
有序结构状态要素的矛盾特性,如图四,中心五行“土”,由南到西北方向,是两木克土、一土克水、一火生土的矛盾结构,由北到东南方向,是一土生两金、一火生土、一土克水的矛盾结构表明了:由南到西北方向,是相克为主的矛盾结构。由北到东南方向,是相生为主的矛盾结构。而整体呈现出二生二克二它生二它克的矛盾稳定结构状态。(其余类推)
2、3 无序结构状态要素的矛盾特性
无序结构状态要素的矛盾特性,如图五中心五行木,是二金克
木、二水生木、一木克土、一木生火的矛盾结构。阐明其内部各要素为六个矛盾单位的量。
纵向交织体外层四角各要素——为某对应角为三个矛盾,另一对
应角为二个矛盾的状态。(图五)
其余外层——各要素为四个矛盾单位,以生我、我生、克我、我
克少某一矛盾性质,另某一矛盾性质为两个单位的矛盾状态。(图五)(其余如此类推)
阐明了无序结构状态要素的矛盾结构,是属于不稳定的结构状态。从而解读了宇宙系统中,要素方向性矛盾差异的所谓能量转换,就是其物质自身与其它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扩张与反抗的本性特征。
3系统内外的层次结构
《系统辨证学》指出“层次,是指系统内在组织结构有序的间断和连续,或是系统要素有机结合的等级次序。”⑸
五行系统的层次性,表现在立体方面,为上下、前后、左右的层次之分(详见有序与无序规律性一篇)。表现在太极五行公式内外层次之分,部分和局部之分等;
3、1 太极五行公式层次结构
太极五行公式内外层次性,是将五行方阵系统纳入五行公式进行分解和简化,而构成内外两层不同时空序的表现形式(如下图所示) 阳——子(顺时针)巳(逆时针)
图十四 太极五行公式 火
阴——午(逆时针)亥(顺时针) 木 土 金 水
3、2 五行公式内外层次的特殊规律
五行系统纳入五行公式进行分解和简化过程中,呈现出其内部,
存在着相生相克所形成的内外两层矛盾结构。其两层矛盾结构之间又产生了“内生外、外生内、内克外、外克内”的特殊矛盾规律。如:
子图'顺时针’,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内生外。
巳图'逆时针’,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外生内。
丑图'逆时针’,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外克内。
卯图'顺时针’,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内克外。
从而揭示了立体五行网络系统层次之间关联的“内生外、外生内内克外、外克内”的特殊规律性。及内外层之间存在着从属的矛盾关联的规律性。
以上依据宇宙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基本存在方式,检验了时间、空间、符号、运动的“河图、洛书”载体模式的五行系统揭示了系统结构中要素的时空序与序列位移的运动规律性。
并将系统论的一般观点,运用在五行系统的结构上,结合“河图、洛书”纵横斜的规律性及“天地自然之理”来阐述其系统与系统论具有的相同规律性,并揭示了一些以前所没有发现的秩序和规律;
一、阐明任何系统中一要素与多要素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同性质的方向性矛盾差异,是宇宙元素存在的最基本形式。
二、阐明:宇宙系统的对称性均衡排列结构,是由两种不同的性质的结构状态;一是相同性质的同一物质,于时间和空间相错的整体对称现象。二是不同性质的不同物质,于时间和空间相错的整体对称现象。最终揭示了宇宙系统,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要素依一定规律,而组合的有机整体系统。
五行系统,就是由不同诸要素相对应的均衡排列结构,构成纵横
斜皆相等和谐平衡有机体,并呈现出系统差异协同守恒及不可破除的结构定式的特征,但它只是“河图、洛书”体系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更是宇宙系统中一般结构形式。
三、揭示了系统内外层之间,存在着“内生外、外生内、内克外,外克内”四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关系;随这只是五行系统层次之间的表现形式,而具体到其它不同形式可能会相应的存在不同的矛盾结构形式。
如上所述,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其萌芽时期就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但基于迷信的原因,数千年来只有中医运用五行生克的理论,而其各门各派都将五行学说拒之于千里之外。如今与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相结合,诠释了其内在的规律性,并在现代思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前进,而更增加显示其愈加灿烂夺目的异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