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九首(其九)》,这首诗是组诗《竹枝词九首》中的最后一首。这组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时。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诗人被贬四川后,非常喜欢当地的风俗民歌,也创作了许多类似诗歌,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民歌气息浓厚。“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山上开放的桃花、梨花层层叠叠、布满山野,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重峦叠嶂,桃花盛开,云雾缭绕,间有烟火。好一派颇有诗意的山里人家图画。“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下山担水准备做饭,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银钏金钗:妇女佩戴的手镯和首饰,这里借指盛装妇女。长刀短笠:男子的劳动工具,这里借指男子。烧畲(shē):指的是烧荒种田。采取了借代的写作手法。虽然还是停留在刀耕火种的落后农业时代,但很显然,诗人的着落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对山里人家夫妇们,齐心合力,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的点赞。
《竹枝词九首(其九)》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巴东山区人们春耕劳动的风俗画。表达了诗人对于山里人家生活的欢欣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美。
《竹枝词九首(其九)》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乐府诗。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