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唐诗解读——杜甫之《留花门》
北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
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
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
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
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
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
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
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
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索。
注:
花门:本足地名,即花门山堡,故址在居延海北三百里。唐朝政府曾在这里设堡屯兵。天宝年间,花门为回纥所占,“花门”遂成为回纥族的俗称。
天骄子:《汉书·匈奴传》说胡人是天之骄子。
饱肉:回纥等少数民族以肉食为主,所以说“饱肉”。挟:用胳膊夹住,这里等于说拿、握。
射汉月:汉朝时北方胡人常在夜间南侵。
薄伐:征伐。《诗经·六月》写玁狁侵扰,周王遣师讨伐,其中有“薄伐玁狁”的句子。此句流露了杜甫厌恶战乱的心情。
“修德”句:指中原统治者用德政治国睦邻,使各少数民族归顺。
羁縻:羁,本是马络头;縻,本是牛缰绳。羁縻,指笼络住使其不生异心。
倾国至。冯至先生认为是“言回纥兵来者之多”,似较合理。史书记载,唐用回纥收复洛阳后,回纥兵入城大掠三日。
金阙:指京都长安。
驱除:指驱除安史叛军。
此物:指回纥兵。
公主歌《黄鹄》:汉武帝时曾以公主嫁乌孙王,公主在乌孙思念汉室亲人,曾作歌日: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里借指唐肃宗以宁国公主嫁回纥事。
指白日:起誓。这里捐宁国公主嫁回纥时,唐肃宗与回纥起誓结盟。
左辅。郡城的左旁。帮助唐朝收复了洛阳的回纥军没有回去,屯留在沙苑(今陕西大荔县南)。沙苑在长安东,故日“左辅”。
百里见积雪:回纥兵衣帽、旗帜全用自色。这句写回纥兵之多。
撤烈:指骑马过河时撇摆跃进的样子。
杂种:史思明是突厥后裔,所以杜甫这样称呼他。公元7 5 9年正月,史思明杀掉安庆绪。秋天引兵南下,攻破汴州(今开封)。所以上伺说“逾太行”。九月,史军进至洛阳,而洛阳为唐东京,因此下旬说“抵京室"。
解读:
回纥族世居北方,唐时力量已很强大,常有觊觎南方的野心。肃宗即位后,急于平定安史之乱,竟无视回纥的野心,约请派兵协助唐军平定叛乱。当时双方商定,如能帮助唐朝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城中财物妇女任回纥人抢掠。
因此,洛阳克复后,回纥兵大肆搜掠三日,直到城内再拿出缯锦万匹作为“犒赏”方止。唐肃宗不顾人民被蹂躏和留住回纥军的严重后果,竟然于乾元元年七月将幼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同时答应每年输绢二万匹。这种丧权辱国的愚蠢行为,只能助长回纥统治者的扩张野心,隐伏着极大的危险。果然,乾元二年九月,当史思明的军队攻陷洛阳时,回纥兵不但不前往抗击,反而留住沙苑,要挟唐室,骚抗人民。杜甫以其敏锐的眼光,看清了回纥事件的实质,在秦州期间先后写成《留花门》、 《即事》两诗,表达了自己卓越的政治见解。
这首诗先从历史教训写起,以历史的回纥透视现实的回纥,提醒统治者警惕回纥的狼子野心。诗中不称回纥,而称“花门”,以及开头四句对回纥慓悍好战形象的描绘,就是对其侵略本质的深刻揭露。
“修德使其来”二句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旨之一,但容易被人忽略。历史上凡能与周围少数民族政权修好的时期,大都是内政修明,又能对各国采取“怀柔”政策的时候。因此汉、胡政权的和好应该建筑在双方的睦邻政篡上。可是李唐统治者,这一次并不是这样做的。一方面唐王朝并不注意“修德”,一方面回纥统治者却在时刻妄图蚕食唐朝边土。双方都没有诚意,是这次结盟必然失败的根源。因此紧接着诗人用“胡为”二字发出疑问,并用一个“暗”字,预示了莫测的危机和隐患。
“中原”四句略述这次结盟。对于祸国殃民的安史之乱,杜甫在其他诗作中多加指斥,但这里却只说“有驱除”,这是杜甫对朝廷与安史、中原与回纥这两对不同矛盾的不同态度。“隐忍用此物”句,实际上也是带回护的,诗人在批判肃宗利用回纥的政策的同时,又承认唐王室当时出于不得已这一事实。
“连屯”以下十句写回纥兵的骄淫掠抢,是不该利用回纥的最有力的证据。“胡尘”四句总结全诗,指出史思明叛军不仅没有翦除,回纥兵却又在威胁京畿。利用异族的结果,反而酿成了双重危害。因而作者指出,花门不能留住沙苑,否则中原将横遭其害。这里既点出题目,又回应首句,全诗结构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