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十诫
光伏20年,风吹雨打,历经跌宕,我们经历过一些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也经历过多次晦暗血腥的洗牌。我们有好的经验,也有难忘的教训。如今,在零碳经济大趋势下,在“一片大好”的产业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回顾产业过往的一些“怪现象”,我们称之为“光伏十诫”。本文没有任何贬损之意,意在梳理产业过往的一些现象,引以为戒,更好前行。
光伏一诫:过度“自嗨”,自娱自乐,曾经“行里热闹行外冷”,“双碳”目标下,更要定位好自己,用行动搏取更好的未来!
过去5年中,光伏最为“自嗨”的年份,应该是2017年,黑鹰光伏曾经统计过,这一年,光伏产业的各种展会和论坛超过300场,几乎是天天有会,人山会海,终年不绝。
当时有不少光伏人“调侃”: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
也就在2017年,不但会议多,而且各种奖项多!从年初到年尾,从2017跨到2018,颁奖不断,热闹不断。无数的企业家,无数的企业为光伏行业呕心沥血,优秀者、有突出贡献者得到各种嘉奖,这确实是好事,但很多奖项纯粹自娱自乐,甚至是“自己给自己颁奖”。
黑鹰光伏曾统计发现,2017年,各种平台颁出的奖项,获奖企业|个人将近1000家(次)。有的企业一年得到的各种奖项甚至超过30个。这确实是个“庞大”的数据。
并无任何贬损之意,只是我们要反思的是:当我们呼喊着“厉害了,我的光伏!”,当我们自诩“世界上最清洁的能源”,当我们预判未来“年新增装机70GW以上”的时候,所有的事实真如我们所感触、所预料、所期许的一样吗?
记得2020年,曾有三位光伏龙头企业的董事长都和黑鹰光伏说了同样的话:我们行业的“宣传”、“发声”、我们的一些活动,虽然都必须去做,但其实还是有不小的“自嗨”成分,自娱自乐,甚至自我麻痹。
“光伏发展那么多年了,取得了那么大成绩,但你跨出这个行业听听,你到全国层面的平台去说说看,有多少人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听我们讲光伏?愿意听的少,听得懂的更少,听了后观念上有所改变那就是'阿弥陀佛’了。”
列个数据:黑鹰光伏曾统计发现,建国以来,中国共培养出超过210位煤炭、石油和矿业界的院士,其中中科院超过140位,工程院超过60位。但能和新能源“擦边”的院士,没有。
这并非妄自菲薄!诚然,中国光伏产业的成就比肩高铁,诸多第一浇铸无数奖杯,任何赞许与骄傲都情理之中。
只是,从更宽阔更长远的视野来看,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依然“道阻且长”。
那么,中国光伏产业是否已经足够强大?是,也不是!
“是”,源于中国光伏在全球的竞争力、地位和成就。“不是”,源于与传统能源、传统电力的比较,具体而言,就是光伏在全国整体发电量的占比中依然“弱势”。
在2019年的一场重要论坛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俊峰向在场的企业家抛出了一个问题。
“我前几天刚刚参加了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参会的有新能源行业的,也有传统能源行业的。当时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到2050年,光伏在全国发电总量中的占比能达到多少’。我给你们每个人三次机会,你们猜猜别人是怎么回答的,跳出光伏行业自身,其他行业是怎么看的。”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的答案是:“10%、20%、30%”。正泰新能源总裁陆川的答案是:“30%、35%和40%。”
而李俊峰公布的答案是:“低方案是1.5%,高方案是3%。这就是'对立’情绪,是很多传统能源的从业者对光伏的认知和定位。”
简言之,与传统能源、传统电力对比,光伏依然弱小,依然任重道远,依然需要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机构、成千上万的企业、媒体,乃至我们每个从业者一起努力,才能搏取更好的未来。
光伏二诫:行业舆论环境只有褒奖,只说好话,多元的、批评的产业舆论环境严重缺失!
回顾光伏行业20年,总是有那么几年,总有那么个阶段,整个行业的舆论环境你好我好大家好,有褒奖,只说好话,多元的、批评的产业舆论环境严重缺失!
还记得光伏“531新政”后几天的舆论事件吗?“531”新政出台后,不少媒体做了反思、组织讨论,甚至直接指出政策“一刀切”可能带来的产业灾难。
但很快,很多内容就“被删除”,不少媒体被相关机构或相关领导“打招呼”。一句话,批评的话是不能说的。
非常赞同行业自身观察者红炜在“531”后一篇文章中的观点:当一个产业的其他制约机制严重弱化到没有的时候,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这一作用,只能发挥于多元、具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的产业舆论环境中。遗憾的是,中国光伏仍不具有这样的产业舆论环境。
第一,中国光伏还没强大到可以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期,光伏企业家还没有强大到可以鼓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岁数。一个人的成长,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表现之一,是具有主动的欢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承受力......如果这个产业发展的不那么快,也许它还没那么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中国光伏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实在是太快了,就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结果就是身体的成长与意识的成熟并不相匹配,产业处于只能说好不能说不好、我不说你不好你也不能说我不好的青春期,总之这还是一个不够自信的产业。
第二,成长中的光伏产业舆论机构目前还是典型的寄生生态。一个强大的产业,应当拥有敢于批评的独立媒体。遗憾的是,光伏产业还在成长中,媒体还在很大程度的寄生中。它的结果也只能是:产业的舆论环境,只有企业家喜欢听的那一种声音。不像在互联网产业,批评腾讯、阿里、小米的文章俯拾皆是。潘乱的一篇《腾讯没有梦想》,让马化腾亲自冷静作答。
第三,大部分光伏分布式市场中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分布式光伏市场......对于市场中的舆论、观点,在市场好的时候,他们愿意相信好的消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他们更愿意相信不好的消息。信息的影响力总是被放大了的。
光伏三诫:恶意的低价竞争,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
很长时间,很多阶段,光伏产业都曾出现“恶意”的低价中标现象。
低价中标,未必是坏事;但“恶意”的低价中标必然伤害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进入“平价时代”后,光伏产业是否还会出现恶意的低价中标、恶意的低价竞争?不好说!
在光伏人的记忆中,特别是在产业景气度低迷的时候,往往会发生大量低价低质中标事件,给产业长远发展留下了很大的隐患。最低价中标,带来的一种不良后果是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甚至酿成安全事故。畸形的价格折射出畸形的供求关系、产业环境和信用缺失。恶意的低价中标,结果往往是“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抢别人的单,断自己的路”。
以低价接单的企业只看重眼前利益,看似迫不得已的个体选择却在危害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这样的经营模式持续不了多久,而且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企业也丧失了从产品开发、工艺创新等方面提升的能力,其发展道路只能越走越窄。
不过,与“低价竞争”带来的“劣币驱逐良币”向对应的是,从2020年至今,行业因供应链战争导致的“涨价竞争”,带来的到底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是“良币驱逐劣币”?
在往后,光伏平价后,迅猛发展的产业里,是否还会出现恶意的低价竞争?完全有可能。
光伏四诫:产业火热时一涌而上,遇到“寒冬”一哄而散,最终留下一地鸡毛!
光伏,曾经是一个看起来“门槛很低”的产业。
最典型的案例是,2009年到2011年光伏行业火爆发展,企业、资本、地方政府,一涌而上。甚至,一些做服装、搞水泥等等和光伏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也想到光伏行业分一杯羹。就在那两三年,中国光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到了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大力扶持光伏产业,各地产业园达到300多家。“举国建光伏”的形势将光伏产能推向高位,而国内市场迟迟未能开启。
后来的故事众所周知,伴随欧美双反,光伏遇寒,很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迅速被产业“扫地出门”,可谓一哄而散,一地鸡毛。
再往前,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由于产能需求大、投资门槛低,光伏组件的扩张一度十分疯狂。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2007年国内从事光伏组件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到2008年猛增至近400家。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有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
时至今日,“一涌而上”的现象依然火爆。虽然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和空间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各路资本的涌入,必然也会带来新的风险。我们看到,从2019年至今,各种各样的资本“跨界”光伏,国有资本加速跑马圈地,强烈冲击光伏固有利益分配与竞争格局。从过去两年进击光伏的资本来看,黑鹰光伏认为有三大类:
其一,众所周知,以“五大四小”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强势进击光伏电站投资环节,极大改变了下游的竞争格局,进入十四五,国有资本将是新能源电站投资的绝对主力。
其二,以中煤集团、神华集团、中国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十多家传统煤炭、油气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传统能源企业,强势进击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迅速增加了光伏产业竞争格局的变量。
其三,过去的2020年,一些与光伏“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开始跨界光伏。甚至,这些“跨界”者中,刚刚出现了吉利集团的身影——这是继比亚迪后,有一家整车制造企业进入光伏领域。
以上这些“新势力”的进入,将强烈冲击光伏产业固有的竞争格局,产业蛋糕有可能将重新划分:
其一,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市场对高效组件追求不断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产品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后进的跨界巨头确实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其二,中国光伏产业已走向成熟,市场格局脉络相对清晰,大的蛋糕已经瓜分完毕,这对于后进者来说,有机遇,但更是个挑战。
其三,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他们最大的短板就是资金链紧张,以及缺乏专业的光伏人才,很可能会在跨界征途中翻船。而对于国企和央企巨头来说,钱对他们不是问题,问题是并购的项目是否是优质项目,能否带动集团实现绿色转型是个挑战。
《光伏投资框架2021》一文提醒:从成长股的估值来看,光伏龙头,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巨头,还是一些组件和逆变器龙头,我觉得都是合理的。然而,我仍然要提醒一点是,对于新进入者大家还是谨慎一些。光伏行业不是有钱就能搞的产业,他现在的门槛远超你的想象,所以不要线性思维而低估了光伏龙头的护城河而去投资一些阿猫阿狗,有可能在红火的产业链背景下你并不赚钱。
光伏五诫:过往营销困局:费力未必有用,除了卖力叫卖的疲惫和觥筹交错的醉意,真的有多大收获呢?更有效和更专业的差异化营销在哪里?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2018年“531”之前,中国光伏产业大大小小展会不断。展会多,代表行业热闹有希望,但展会多,不代表很多企业的营销水平就高。这里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只是陈述我们这个产业过往存在的一种现象,以及大家的一些思考。
在我们的印象中,曾经很多光伏展会,人流攒动,震耳欲聋,声嘶力竭,论坛赶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就是中国各行业展会的一个缩影。当人群散去,每个厂商参展人员除了卖力叫卖的疲惫和觥筹交错的醉意,真的有多大收获呢?
以下内容我们引用了“光伏荟”《从济南光伏展看中国光伏营销困局》的部分内容:对于大品牌来说,这只是全国各地巡展计划表中的普通一站而已;对于小品牌或者说没有品牌的厂商来说:虽然人家唱主角,咱弄个标摊也来凑凑热闹,蹭蹭人气,祈求能通过现场叫卖把几千元的摊位费给收回来;而对于不大不小的品牌来说是最痛苦的:品牌力不大,展位不敢小,产品没特色,销量上不去,人前陪笑脸,人后愁莫展。
翻开一个某中产品牌厂商的宣传折页,恨不得自己所有的优点都写在脸上,密密麻麻、花里胡哨,看半天都没看出他有什么突出的优点。再看看其他中产的特装展位,也无非把产品挂出来、技术讲出来,香肩露出来,大长腿露出来,然后突然把音量放大,通过劲歌热舞来把人群吸过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人喜欢凑热闹,而中国男人喜欢看大长腿,所以我索性就投其所好吧。
然而,你随便抓一个男性观众来问:你是来济南光伏展看大长腿的吗?他肯定非常坚定的告诉你,俺是来寻找商机、寻找商业价值的!没错,他并没有违心地骗你,所有的光伏人都是来寻找价值的!而你给他低价、给他小诱饵、给他大长腿、给他纸醉金迷,这绝对不是一个有追求的光伏人来济南想要看的!
“所有的光伏产品都要尊重其本身的价值。回归价值,价值营销,才是光伏营销的根本出路。”
“请每一位光伏厂商扪心自问,你的品牌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话说回来:光伏人作营销,真不容易啊。
光伏六诫:部分企业家热衷玩弄资本,对技术创新,先进产能的布局、员工发展与福利等方面却不上心!
不少光伏企业家非常热衷玩资本,也非常喜欢包装炒作各种先进概念。而在干实事上,事情进展刚刚到第一步,企业家便对外宣称已经做到了第二步甚至第三部。等行业与媒体等着某企业吹的牛落地时,却发现不了了之,云里雾里。
与此同时,一些热衷玩弄资本的企业家,在企业稍有规模后,对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先进产能的布局、员工发展与福利等等方面却不上心。
资本往往是一把双刃剑,资本与实业结合得好,往往能助力企业快速发展。但对于以扎实的制造和技术创新驱动的光伏产业而言,如果一家企业小有成就就开始放松实体,企业家或高层把大量精力放在玩资本,老想着靠资本“一夜冲天”,那这家企业可能就危险了。
讲个“极端例子”:2015年,李河君凭借引以为傲的汉能在股市的优异表现,以个人身价1655亿成为中国富豪之首。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河君的首富位置还没坐稳,就因为集团的经营模式不合规被调查,引得股市动荡,他20分钟亏了千亿,很快,首富风光不再。
再讲个例子:某光伏上市企业认购私募基金委托理财炒股,结果在不到一个月内连踩三只闪崩股,基金净值出现负值。这次事件不仅导致这家企业2020年出现近1.7亿元非经常性损失,同时,也让其股价在2020年1月11日以跌停板收盘,下跌20.03%,报9.50元/股,总市值73.94亿元,蒸发约18.5亿元。
从光伏产业发展历史回顾,类似企业的最终结局,往往并不乐观。黑鹰光伏曾大量询问过从某某某光伏企业离职的中高管,为什么离开那家企业?我们常常得到这样类似的回答:老板爱玩资本,不实在,对员工利益的关注度低。
光伏七诫:很多光伏企业没有应对周期变化和“寒冬”的经验和准备,潮水突然退去,立马成为“裸泳者”!
市场竞争太残酷了,经营企业太辛苦了。如何应对周期性,如何应对产业寒冬,是所有企业的必选题。
我们回顾光伏产业的20年,它的成长性、变化性,往往与周期性紧密相随:光伏产业除了要跟随行经济大环境有经济周期以外,还会有补贴退坡、技术更新迭代带来的行业内独有的周期。具体体现为库存变化带来的库存周期,由产能变化带来的产能周期,由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周期。加之经济危机、国际贸易摩擦、政策剧变等叠加,行业周期往往又伴随产业洗牌。
一旦激烈洗牌,一些在“温水”中生活的舒舒服服的企业立马倒闭,产业一片惨状。在此过程中,有的企业加速崛起,也有企业陨落或式微。
不少光伏企业大佬都说过,不会刻意去成为“第一”。为什么?因为过往不少明星企业,崛起到陨落,常常就是几年的时间。现在再看再思考,如今大大小小的数万家光伏企业,是否都具备了抗周期、抗波动、抗击风吹雨打的成熟经验和能力?答案显然是否定。过去两三年里,行业稍有波动,便有企业、甚至是知名企业倒闭、跑路、退市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
我们看看华为的老大是怎么思考企业经营风险的。记得任正非说过:“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
光伏这么多年的成败历史证明,企业为了消除危机感所做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被证明是必要的。
黑鹰光伏判断,自去年至今,光伏产业整体“一片大好”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风险和变数再叠加,危机何时“爆发”,是否会“爆发”,无人能知。在瞬息万变的未来市场,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光伏八诫:部分企业家好大喜功,过分浮夸,企业容易“迷失”自我!
在过往这20年,有多少光伏企业“迷失自我”,最终消失在历史的烟淼中?
其实很大的原因与企业创始人(往往也是掌舵人)的个人秉性有关系。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光伏企业家往往好大喜功,对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也喜欢浮夸一些。企业发展初期,很多企业家兢兢业业,保持实干和低调,但一旦企业企业发展顺利,迅速壮大后,一些企业家的表现往往“天下我有”,“唯我独尊”。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光伏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营收规模小几十亿,十几二十亿,甚至低于十亿,企业的管理层或是老大已经在夸夸其谈“基业长青”,“全球著名”,“全球顶尖品牌”。有的企业营收刚过百亿,企业的创始人已在标榜自己掌舵下的企业是“伟大的企业”。
其实,企业老大自我标榜,纯属个人自由,但从过往历史经验看,企业要长远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一定要“定位”好自己。不然,我们常常会在一些已经历经数十上百年,综合实力超群,已经真正“伟大”的企业面前,迷失自己。
光伏九诫:光伏供应链矛盾早已有之,何时能构建一种内生的、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协调机制、竞争机制?
光伏供应链的矛盾已经愈发突出。
最新的消息是,据光伏們了解,硅料价格仍然维持上涨态势:150元/kg已经买不到硅料了。有知情人士透露,硅料长协价格已经超过160元/kg,现货散单更是来到170-180元/kg的水平。按照硅耗量,硅料每涨10元/kg,对应组件上涨3-5分/瓦,从当前价格水平来看,组件价格超过1.8元/瓦已成定局,如果硅料价格持续当前走势,2021年组件要重回2元/瓦时代。
此外,根据光伏盒子调研,目前分布式光伏项目中,组件采购现货价格已经稳定在1.75元/瓦以上(166及以上尺寸)。由于分布式项目体量较小,同时大部分为现货报价,其价格较大型集采会略高一些。在最近的中核与中广核组件集采中,500瓦双面与530双面均价都达到了1.8元/瓦左右,445-450瓦单面则维持在1.7-1.75元/瓦左右,其中双面450瓦最高报价至1.898元/瓦。
可以预见,2021年,供应链的“战争”可能贯穿全年,“定价权”的矛盾和争夺也贯穿全年,“扛不住”的企业将被无情清洗。
事实上,纵观中国光伏发展的20年,供应链的不同环节的不平衡、矛盾甚至“战争”,其实早已存在,只是去年今年表现得极为突出。
比如说,当年的“两头在外”之下,双反一来,全行业价格暴跌,这也是供应链不平衡的突出体现。可以说,即使即将进入平价时代的今天,光伏产业也始终还未形成优质的、高效协同的全供应链体系。
观察2020年至今的涨价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固有的、依靠发现产业链供需变化,从而按图索骥的投资策略依然奏效;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如今肩负着重大使命,又备受瞩目的光伏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产业链协同。
问题是,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中国光伏何时才能构建良好的全供应链发展生态?何时能构建一种内生的、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协调机制、竞争机制?
十诫:产品质量问题依然存在,千万不能“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汤”!
过去这么多年,中国光伏产业获得巨大发展,光伏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由部分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隐患和安全问题,以及社会口碑问题,都始终存在。
比如,以户用为代表的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前景始终被各界看好,但近年行业依然乱象丛生,户用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事故;一些不良厂家趁机将降解、拆卸、低质组件以次充好,更有一些电站投资商为了降低成本,也给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留下“缺口”!
相光伏调查报告显示出以下问题:第一,家用光伏行业基础标准匮乏。第二,家用光伏质量参差不齐。第三,建站选址过错、设计缺陷。第四,运输粗暴、违规施工。第五,运维体系不健全。
各种质量问题不容忽视:电器短路、停机、燃烧、热斑、隐裂、功率衰减组件负偏差、电站实地功率预测不准确、逆变器高故障率偏高等等,在一些地方是层出不穷。
具体到出现火灾这样的严重事故,影响的不仅是电站的安全,也会对电站下方的厂房设施以及人员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从更长远的视野,影响的是光伏在社会上的“口碑”和形象。
伴随“3060”目标的提出,光伏必将加速进入寻常百姓家,走入千家万户。在新的发展时期,整个行业更要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