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唐诗解读——杜甫之《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
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
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
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
白首中原上,清秋大海隅。
夜台当北斗,泉路著东吴。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流恸嗟何及,衔冤有是夫。
道消诗发兴,心息酒为徒。
许与才虽薄,追随迹未拘。
班扬名甚盛,嵇阮逸相须。
会取君臣合,宁诠品命殊。
贤良不必展,廊庙偶然趋。
胜决风尘际,功安造化炉。
从容询旧学,惨澹閟阴符。
摆落嫌疑久,哀伤志力输。
俗依绵谷异,客对雪山孤。
童稚思诸子,交朋列友于。
情乖清酒送,望绝抚坟呼。
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
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
解读:
杜甫是一个非常重友情的人,有人把他誉为古来第一“情种”,他怀念李白的诗,送别严武、贾至的诗,哭悼房琯的诗,记述在战乱中与旧友卫八处士相逢的诗,都写得让人泪滚肠热。
这首诗是诗人得知两位好友苏源明、郑虔去世的凶讯,悲痛地写了两首悼亡诗。悼念苏源明的这首说:“那因丧乱后,更作死生分!”(《怀旧》)把国家丧乱与友人死别放到一处来哭,更觉悲情深重。《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把二位亡友同声悼念:“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也是写乱世失友的悲哀与寂寞,这是老杜哭友的独特之处。
郑虔,时号郑广文,也是盛唐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明星,诗、书、画俱佳,还精通天文地理,明于阴阳,邃于算术,百家诸子均了如指掌。郑虔与杜甫是河南同乡,更是忘年交。唐天宝年问,二人在京都长安邂逅交契时,杜甫三十九岁,而郑虔已近花甲。他是杜甫的前辈,杜甫非常敬重赏识郑虔,与他过从甚密。这不仅是因为两人都有才,惺惺惜惺惺,更是因为当时二人都抑塞沉沦,命运相似,彼此同声相应,心意相投,有知己之感。
郑虔被贬时已是冥暮之年,霜华满头,此去几乎无生还可能。杜甫对他时时悬心遥念,他在诗中仍旧不断地表达自己的同情,不断地为他鸣冤叫屈。有一次,杜甫路过老朋友故居,只见穷巷悄然,车马绝踪,悲情难遏,提笔写了一首《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
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
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
贾生对鹏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
可念此翁怀直道,也沾新国用轻刑。
祢衡实恐遭江夏,方朔虚传是岁星。
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这首诗诉说了杜甫与郑虔别后的凄凉之况和精神上的痛苦。乱后故人,聚而倏散,逐客浮萍,杳不可知,已是悲楚欲绝。每当酒酣诗罢,常怀同饮之兴,更忆同游之地,懒舞谁拽,恨水愁亭,更是一腔索寞,满腹离苦。接下来用贾谊怀才负屈、苏武陷贼不屈之典,喻说郑虔才高如贾生,持节若苏武,为郑虔苦心蒙谴雄词辩白,大声叫屈。最后又以祢衡江夏遭害之事,暗喻郑虞必死于台州,痛惜哀悲之情注满笔锋,跃然纸上。几年后,郑虔果然在台归西,一代大儒在屈辱中结束了人生苦旅。
就在不久之前,与杜甫结交三四十年之久的高适和房宿相继去世。这些能够帮助杜甫,给予他经济支持的朋友纷纷离去,不仅让杜甫感伤,还使他不得不直面生活的残酷。安史之乱平息了,但是它给诗人带来的灾难还远远没有结束,民众的生活依然那样艰难,严武、王维、高适、房宿这些曾经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一个个离开人世,杜甫的悲痛难以言表,只得记录在自己的诗里。如今他的好友郑虔、苏源明也去世了,这首诗便是杜甫写给郑虔、苏源明的悼亡诗。与自己共患难的朋友如今一个个去世了,目睹他们一个个先走,杜甫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感伤他们的离去,又哀叹自己的处境:“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不久又作《存殁口号》二首,追念挚友亡灵。其友情之挚,之美,确实感天泣地。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