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岚追踪】产权的起源和演进:一个美国农场的实例

【经岚追踪】151002

产权的起源和演进:一个美国农场的实例

“The evolution of property rights——a study on American west”是来自Wheaton College的Peter Hill教授和来自Athabasca University的Terry Anderson教授共同发表在Chicago Journal上的一篇论文(两位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都是环境经济学和产权问题)。这篇论文讨论了产权是如何产生的,并且有哪些因素影响产权的产生。本文的核心在于提出了“definition and enforcement activity(产权的界定与行使行为)”这一概念,用这一概念来代替难以量化的产权,指出了影响产权的因素实际上就是影响“definition and enforcement activity”的因素,并将产权问题放入新古典主义经济的成本收益模型中分析。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则运用模型来解释美国中部平原的产权发展历史,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在作者的模型中,“definition and enforcement activity”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决定了其本身的数量,而这些数量又是影响产权发展的重要因素。当“definition and enforcement activity”的数量变多时,产权的数量就有很大可能也变多。与此同时,作者还指出了以下变量是影响收益和成本的重要变量。首先是资产价值,当“definition and enforcement activity”的目标资产价值越高,activity的边际收益越高;当activity所运用的资源价值越高,activity的面积成本越高;当activity的目标资产越易遭受损失,activity的边际收益越高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曲线的位置,二者的交点则决定了activities的多寡,进而影响产权的进程。

为了使得模型更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作者用美国中部平原的产权发展历史来验证此模型。而之所以用美国中部平原的例子,则是因为这片区域是美国最晚被开发的区域,对于这片区域,人们有比较详细的关于产权的记载,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到这片区域的产权从无到有,从寡到多的整个过程。在选择好例子后,作者从土地、牲畜和水资源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是土地方面。美国中部平原的土地降水稀少,植被以低矮的草甸为主,只适合牧业发展而不适合种植经济作物。此外,这一地区缺少树木,使得木材短缺,难以制作放牧所必需的木质围栏。在美国西进运动初期,来这一地区落脚的居民还十分稀少,这就使得这一虽然略显荒芜的土地仍能给这里的居民提供充分的资源,也使得产权问题没有那么重要。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增加,土地价格提升,按照作者的模型,边际收益上升,根据预测,activities的数量也会上升。事实也确实如此,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许多人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公告说明那些土地已被占有。而农场主之间也形成了许多组织以向政府施压,使其加快建立有关产权的法律。然而中部平原 在1886年经历了一次严冬,并且一场风暴紧随其后,使得土地价值下降,activities的边际收益下降。在这场严冬后,当地的农场主联合会数量变少,会员数也急剧下降这一事实再次印证了模型的预测。

在牲畜方面,中部平原的牧业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农场规模远大于东部,牲畜数量更多,这就使得中部平原的农场主不再能够像东部农产主一样,仅仅通过牲畜的自然特征就辨认出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而是中部平原由于开发得较晚,私有产权处于空白,建立产权相关法律法规成本较高。然而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产权纠纷越来越多,界定明晰的产权越来越成为一个必要。这一过程相当于财产损失的可能性提高,activities的收益增加。于是,当地政府制定了一套详尽的“brand system”以牲畜归属问题。在1870年代,一种金属制的防护网被发明出来,其成本远远低于木质围栏,这使得原本选择不设立围栏的农场主开始设立这种金属网。另外一个事件就是由于美国军方不再从民间购买马匹,使得马匹价格大幅下降,activities的收益下降,马主人不再悉心照料马匹,不再设立围栏而任其游荡。这些行为都符合模型的预测

最后一方面是水资源。由于水资源起初并不稀缺,先到这里的拓荒者往往会占据河岸的一片地方并免费地使用水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尤其是矿产业的进入,水资源的价格提升,水的使用问题被提上议程,当地的矿场主形成了联合会以规范矿产业的水资源使用。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给出的美国中部平原的例子很好地验证了他们先前提出的模型。但是,这篇文章仍有些瑕疵,如文章中多次将价值与价格混同。另外,这篇文章是根据历史资料来验证模型的解释力,很多例子都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并且存在很多的个例,切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普遍的现象,这种例子的选取就降低了文章说服力。我认为作者应当跟多地运用数据而非案例,如果数据缺少则可将文章侧重于现代的发展。

本期整理:经岚坊

备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们将继续定期追踪、介绍和传递国际学术界最新而有趣的环境经济学论文文献,希望推动中国环境经济学的学习和创新,如有兴趣加入到“经岚追踪"的行列,请给本微信号留言,或者致信fdlizhiqing@163.com,我们将尽快给予回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