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历史41–鏖战西欧

接上篇《走向一战》,咱们继续从欧洲的战事说起。

维米岭(Vimy Ridge)是法国北部战线上的一处高地,虽然只有145米高,但是从这个高地上,天气好的时候看出去几十公里没有问题,德国人从这里可以监视整个地区。为保卫这个高地,德国人修了三道战壕、两条地下隧道、无数个明碉暗堡,并以炮火掩护,还架设了电话线电线,铺设了铁轨用来运送弹药。此地被德军视为战略要点,不容有失。法军和英军曾多次发动进攻企图拿下维米岭,但都以惨痛的失败而告终,单法军方面就有15万士兵阵亡,现在轮到加拿大军队上阵了。

经过了这么多番的尝试,发动突然袭击打德国人一个冷不防已经没有可能,加拿大军队只能强攻。以往战斗的惨重伤亡,让负责指挥这场战斗的加拿大军官亚瑟·库里(Arthur Currie)深切感到,必须采取新的打法,进行精心充分的准备,才能取得成功。为此加拿大军队做了一个巨大的沙盘模型,让进攻部队对将要面对的地形,以及德军阵地的情况了然于胸。还印制了40,000多张地图,确保每支突击部队的排长甚至班长都人手一份。

然后部队利用阵地后方一个地形类似的小山丘,进行模拟攻击训练。小山上用绳索标识出德军阵地的位置,军官骑着马扛着旗子向上攀登,演示支援炮火的运动,攻击部队紧紧跟着旗子代表的“弹幕”前进。加拿大军队在自己的阵地上也挖了战壕和隧道,铺设用来运送弹药的铁轨,还把地道挖到德军阵地之下埋设了地雷,准备在进攻发起的时候引爆。

德军那边对即将到来的进攻并非一无所知,德军居高临下,加拿大军队的动作看得清清楚楚。再者一个德国出生的加拿大士兵叛逃,把很多有用的情报告诉了德军,德军也做好了准备。

英军的炮火准备从3月20日展开,打击德军的战壕、支撑点和炮兵阵地,特别要摧毁德军的铁丝网为进攻扫除障碍。开始的炮火毫无规律,让德军有些摸不着头脑。炮击从4月2日起开始加强,所有的重炮和野战炮都投入到炮火准备中,让德国守军苦不堪言。

进攻定于1917年4月9日5:30发起,进攻开始前几分钟,所有的大炮暂停射击进行校准,以便接下来实施弹幕射击。5:30大炮吼了起来,早上的天气很冷,冷风夹着雨雪,但这对加拿大人来说是小意思,家里就经常是冷风夹着雨雪。工程师引爆了事先埋在无人区和德军阵地下的地雷,炮火开始延伸射击,加拿大军人冲出战壕跟在炮火后面前进,四个加拿大师齐头并进,向山上冲去。第一、第二、第三师迅速达成预定目标,只是第四师遇到些麻烦,炮火并未能完全摧毁当前的德军阵地,德军在残存的工事里拼死抵抗,但在加拿大军的反复冲击下,渐渐支撑不住败了下去。

到4月12日的夜幕降临时,加拿大军队已经完全控制了山脊阵地。此战加拿大军队阵亡3,598人,负伤7,004人。除了占领德军阵地,还抓获了4,000名德军战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战果超过以往任何一支英军部队。这一场“组织得最完美最成功的战斗”,是加拿大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辉煌的胜利,加拿大也由此闻名天下,有人说加拿大就是在那一刻赢得了独立。

指挥这场战斗的库里,因为维米岭的战功被封为爵士。

而法国为了感谢加拿大,把那里的一块土地送给加拿大,作为战地公园以纪念加拿大军人取得的成就。维米岭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印在了20加元钞票的背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厮杀中,帕斯尚尔(Passchendaele)战役或许是最典型的一场战役。1917年7月31日为了夺取比利时的帕斯尚尔,攻击佛兰德沿海的德军潜艇基地加速德国的崩溃,在经过16天炮火准备后,英军展开了进攻。3,000门火炮发射的450万发炮弹把当地的排水系统统统炸烂,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说就是整个战场成了一个“完美的大泥塘”。受伤的士兵淹没在泥塘里,武器和装备也陷了进去,英军损失68,000人,大都牺牲在齐腰深的泥水中。

战役开始一个月后,英军最高统帅部派上了库里和他的加拿大部队。库里看了战场的情况也有些为难,依照他的估计,即便经过精心准备,拿下帕斯尚尔仍会损失16,000人。英国最高统帅部要求帕斯尚尔必须拿下,10月26日加拿大军队投入进攻。库里进行了精心部署,建造了木制的火炮平台铺设了铁轨,预先准备了大量弹药。经过一番苦战,11月6日拿下高地占领了5平方公里的泥潭。此役加拿大军队伤亡15,654人,跟库里战前预计的数字惊人一致。

战役后库里提交了一份报告给总理博登,严厉抨击了英军的作战方式。加拿大总理见报大怒,他直接找到英国首相,激动得声音颤抖:“首相先生,我希望您知道,如果再像帕斯尚尔这样打的话,加拿大再也不会派一兵一卒来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差不多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场立体战争,在双方战壕交错的战场上空,双方的空中骑士往来厮杀,飞行员生命十分短暂,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一,那些能够活得足够长击落五架敌机的人被称为“王牌”飞行员。

加拿大产生了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优秀飞行员,四成以上的“英国”飞行员来自加拿大,27位顶尖王牌中10个是加拿大人,其中三位佼佼者是比利·毕晓普(Bill Bishop)、雷蒙德·科利肖(Raymond Collishaw)和威尔·巴克(Will Barker)。

毕晓普来自安大略省的欧文湾(Owen Sound),绰号“独鹰”,是大英帝国的头号王牌,击落敌机72架,在一战所有参战国中名列第三。

他曾经跟一战第一号大王牌德国的“红男爵”(Red Baron)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Manfred von Richthofen)迎头相遇,双方的缠斗被称为“航空史上最伟大的格斗”,当然最终结果是谁也没能击落谁。

科利肖来自英属哥伦比亚的纳奈莫(Nanaimo),击落敌机60架,是英国第五号王牌。

巴克来自曼尼托巴的多芬(Dauphin),是加拿大获得勋章最多的战争英雄,他曾经单机对战一个大编队的德机,毫无惧色。

加拿大的另一名王牌飞行员罗伊·布朗(Roy Brown),据信是击落红男爵里奇特霍芬的人。里奇特霍芬的战绩是80架,当时他正在追逐另一位加拿大飞行员威尔弗雷德·梅(Wilfred Wop May),布朗俯冲下来对着里奇特霍芬的三翼机射出大量子弹,红男爵的战斗机失去控制,坠毁在泥泞的法国大地上。当然,澳大利亚人说是他们的地面炮火击落了里奇特霍芬,官方认可的还是布朗击落了红男爵。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哈利法克斯是一个重要的港口,满载人员和物资的运输船从这里出发前往欧洲战场,从战场上返回的伤员,也送到这里进行救治。

1917年12月6日,一艘满载炸药、苦味酸、高度易燃的苯和棉花的法国货船勃朗峰号(Mont-Blanc) ,同为比利时运送救援物资的挪威商船伊莫号(Imo),在进入哈利法克斯港口的水道上相撞。撞击引燃了勃朗峰号上的易燃物,随即引发了一场大爆炸,造成强大的冲击波和18米高的海啸。将近2,000人死于爆炸引起的海啸、火灾和建筑物倒塌,近9,000人受伤,爆炸波及的半径2.6公里范围内房倒屋塌。

哈利法克斯大爆炸是核武器诞生之前,人类制造的最大的爆炸。

随着战事的进行,人员和物资的消耗越来越大,加拿大政府开始发行胜利债券(Victory Bonds)进行筹款。这些债券募集了80%的战争经费,也让加拿大背上了沉重的国债。债总是需要还的,1916年政府开始对商业利润征税。

人员的损失更大,访问过英格兰的战地医院后,博登回到加拿大决定继续支持加拿大军队在欧洲作战。在他1916年的新年致辞中,博登保证要向海外派出50万军队。对一个人口只有800万,适龄男子只有150万的国家来说,显然博登希望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够报名参军。

随着伤亡名单越来越长,开始的热情渐渐消退,人们心理产生了变化,志愿参军的人少了。在维米岭上加拿大军队损失了10,000多人,而同一个月只有5,000多人报名参军。两个数字对比很明显,如果还是靠自愿参军的话,博登的目标很难实现。英国和新西兰已经决定增加人员投入,美国加入战争马上就要开始征兵,加拿大征兵也是势在必行了。

1917年5月18日罗伯特·博登召开国会,宣布加拿大即将开始征兵,就是说符合条件的人必须入伍参战。“在法国和比利时平原的战斗,也是为了加拿大的自由而战。”他说,第二周骚乱就在蒙特利尔爆发了。本来法裔就对安大略省禁止法语在安大略省授课极其不满,现在又让我们去为大英帝国打仗?休想!

尽管有这么煽情的海报,魁北克人还是不愿意参军去欧洲打仗。布拉萨说加拿大人就是加拿大人,不论是法裔还是英裔,都不该为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去死去送命,愿意去自己去,不要强迫别人。在几乎都是讲英语的加拿大军队中,只有一个匆忙征招的第22营是法语部队。不知道这支部队,能否让生活在西欧讲同样语言的人,感到一丝丝亲切?

在国会里所有的法裔议员都反对征兵,几乎所有的英裔议员都支持。最终还是英裔人多,1917年8月29日《征兵法》(Military Service Act)通过,给予了政府征兵的权力。

通过《征兵法》后博登尝试邀请劳雷尔组成联合政府,把保守党和自由党人用一个共同的目标联系起来,现在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了,就是全力以赴争取战争的胜利。博登一直反感政党政治,希望组成一个不分党派的团结的政府。征兵让自由党分裂了,一直努力想弥合法裔英裔之间鸿沟的劳雷尔,看到征兵会在这个国家埋下不和的种子,坚决反对。很多英裔自由党人离他而去,跟博登组成了联合政府。那一年的冬天,博登启动新的大选,主要议题只有一个——征兵!

既然魁北克人不愿意出人出力,那么对不起啦,保守党的竞选宣传中把魁北克人描绘成懦夫胆小鬼,而反对征兵的劳雷尔是叛徒。为了确保获胜,博登通过了《战时选举法》(Wartime Elections Act),取消了最近15年内从敌对国家移民来加拿大的人的选举权,除非他们有参军的亲属。他还取消了那些反战群体的选举权,比如教友派教徒(Quakers)和门诺派教徒(Mennonites)。

同时,他给了加拿大军人的妻子和女性亲属选举权,博登觉得这些妇女们会投票支持他支持征兵,会希望派更多的人去海外帮助她们的家人。军人当然都有选举权,不论他们来加拿大多久。在欧洲给军人设计的选票只是简单地选“政府”还是“反对”,这样的设计显然是有利于现任政府。

博登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效果明显,他的联合政府大获全胜,支持博登联合政府的有153席,劳雷尔的自由党只获得了82席。在劳雷尔所赢得的82个席位中,来自魁北克的就有62席。魁北克省被其它省份孤立,整个国家分裂了。

下一篇《一战结束》,咱们继续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一战对加拿大外交独立的伟大意义。

更多请看:

加拿大历史 28 - 上加拿大叛乱

加拿大历史 29 - 达拉谟报告

加拿大历史 30 - 责任政府

加拿大历史 31 - 黄金之地

加拿大历史 32 - 联合起来

加拿大历史 33 - 联邦孕育

加拿大历史 34 - 英属北美法案

加拿大历史 35 - 从大洋到大洋

加拿大历史 36 - 太平洋铁路

加拿大历史 37 - 西北平叛

加拿大历史 38 - 劳雷尔时代

加拿大历史 39 - 西北淘金

(0)

相关推荐

  • 英军太嚣张,志愿军团长拍案:就爱打王牌,灭了他们再回国

    美军已放弃抵抗,主动谈判之际,一只英国部队却疯狂挑衅,扬言要灭掉中国志愿军.枪打出头鸟,回国前志愿军火速灭了这只英国王牌军团--黑卫士兵团. 自1950年中国志愿军赴朝开始作战,志愿军在人数和装备上与 ...

  • 朝鲜战争巅峰白刃战,志愿军30人单挑澳军1000人,敌再不敢拼刺刀|美军|澳军|人民军

    谈到白刃战,电视剧<亮剑>中张大彪有一句话很简单,"谈起白刃战,中国是这方面"祖宗"":自冷兵器诞生起,中国古代先辈们就将这些冷兵器投入战场,如:剑 ...

  • 索姆河战役:坦克第一次出场,英军单日伤亡6万多,却没分出胜负

    文/慕云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像我们熟悉的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康布雷坦克战.耶路撒冷战役.马恩河战役.兰斯战役.索姆河战役等. 在这些战役中,有一场战役是极其特殊的,特殊在哪? ...

  • 加拿大历史上黑暗而可耻的一章

    2021-05-30 15:51:55   来源:观察者网 加拿大种族灭绝铁证,特鲁多"心碎了" 原住民寄宿学校发现215具儿童遗骸,特鲁多:加拿大历史上黑暗而可耻的一章 (观察者 ...

  • 【美国、加拿大现代史】美国、加拿大历史上发生过的大事件

    美国共产党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后,美国社会党内的左派力量日益壮大,同社会党内右翼的冲突日趋尖锐,终于导致该党分裂.1919年8月31日,以约翰·里德(John Reed, 1887-1920)为首的左 ...

  • 听不困的佛教历史41 | 《三次集结》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新年好啊,2018年已经过去了,这是让人五味杂陈的一年,在过去的365天里,虽然也有很多让人振奋的消息,但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可能感受到更多的,是压力,是迷茫,是慨叹. 在2018年 ...

  • 你所不知道的加拿大历史,成立方式很特殊,之后一直处于和平状态

    说起加拿大,我们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就是国土面积非常大,是世界面积第二大国.而且这个国家人口非常少,经济却非常发达.可以说是真正的地广人稀.对这个国家其他方面我们可以说知之甚少,甚至是关于这个国家如何成立 ...

  • 加拿大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古城魁北克

    古城魁北克:上城风光 图1:古城魁北克,分为上下两城,上城位于峭壁之上,居高临下, 扼守加拿大东部的水路交通命脉--圣劳伦斯河. 但凡是来加拿大旅游的,几乎都到过魁北克城.因为魁北克是加拿大最有欧洲范 ...

  • 加拿大历史01–第一民族

    历史很有趣,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有助于理解这个国家当前发生的一些事情,也会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有一个大致靠谱的预测.草根定居在了加拿大,对这个国家的历史不能不有所了解,读过的关于加拿大历史的书籍不敢独享,学 ...

  • 加拿大历史02-卡伯特和卡蒂埃

    上一篇咱介绍了<第一民族>,接下来咱说说跟加拿大有关的3C.这个3C不是咱们那个3C认证,是三个名字打头字母都是C的人,他们是卡伯特Cabot.卡蒂埃Cartier和尚普兰Champlai ...

  • 加拿大历史03–西北航道

    前文<卡伯特和卡蒂埃>里面咱们说了那两位大C,本篇把另一位大C往后放放,先说说西北航道的探索.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欧洲人发现了广袤的北美大陆,是高兴呢还是不高兴呢? 有同学说那还用问吗?这 ...

  • 加拿大历史04–新法兰西之父

    前文<卡伯特和卡蒂埃>咱说了那两位大C,中间插播了一下<西北航道>的事儿,现在第三位大C出场,请大家掌声欢迎"新法兰西之父"--萨缪尔·德·尚普兰.对于加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