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岑参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读: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岑参二次赴边,与第一次不同的是,他已经相对适应了边塞生活,对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充满了热爱,也因此创作了大量悲壮奇丽的诗作,这首诗就是其中杰出的作品,在很多唐诗选本中都在入选之列。全诗以边塞特有大雪为背景来饯饮送别之情。
全诗分为两部,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愁云惨淡万里凝”,起笔强劲有力,一下子将读者视野带到了冰天雪地的塞外,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人们的视线又带回到春暧花开的春天,虚实并举,比喻新奇,可谓写雪景绝笔。随着雪花的飞舞,飘进了帐篷之内,以三个细节描写了帐中难以想见的,素日勇猛的将军冻得边弓都拉不开,平日里不离身的铁甲冷得难以穿在身上,那些“狐裘”“锦衾”御寒衣物根本不能抵抗寒冷。这些实景描写只有亲身赴边之人才能体会到如此细致入微,可以想见边塞生活的艰苦。第一部分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作结,沙漠里到处都是冰雪,天空中布满了阴云,勾起了人们无限愁情,这也为下文的离别之情进行浓墨重彩地渲染。
第二部分一开始是对送别时宴会场面的描写,胡琴、琵琶、羌笛这些边塞特有的乐器摆放其中,没有乐声描写,没有喧闹的场面,可以想象得出军营中热闹的场面和充满异域风情的宴会,几个名词的罗列,使得诗句充满了节奏感,显示出送别场面的欢快。
宴会过会曲终人散,接下来的六句都是对送别的描写,大雪已经笼罩了军营辕门,红旗似乎被冰雪冻住,狂风怎么也吹不动,这种新奇夸张的描写,让人读来却十分真实。
天色已晚,武判官不得不归。诗的最后四句方才正面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诗人在轮台的东门处送别武判官,大雪已经铺满了道路,山回路转之间不见友人的踪影,只留下雪地上空空的马蹄之印。这种结尾在中国古诗中并不鲜见,以景写情,含蓄悠远,让人回味无穷。
岑参(717—770,一说715—769),排行二十七,荆州江陵人,今湖北荆州人。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出生于没落世家,曾祖文本相太宗,伯祖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岑参早年陷孤贫。玄宗天宝五年登进士第,任右内率兵曹参军。天宝年间曾两次出塞,来往于安西(新疆库车)、北庭(今新疆吉木塞尔)间,任节度府掌书记、节度判官。肃宗时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代宗大历二年出守嘉州,后客死成都。生平事迹见其《感旧赋》及杜确《岑嘉州集序》。岑以边塞诗名世,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之一,与高適并称“高岑”。《全唐诗》存诗4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