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告诉你,什么才是吸引力法则的精髓

怕什么,来什么!风靡一时的吸引力法则,总给人一种很魔性的神秘感。其实,对于吸引力法则的精髓,《道德经》早就给出了答案。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吸引到什么样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生家庭的成员无法选择,但你身边的朋友却是你自己吸引来的,是和你志趣相投的人。

你的兴趣爱好、徳行品性什么样,朋友也就是什么样。所以喜欢绘画的人,身边总有一群爱好书画的朋友;喜欢写作的人,身边的人也是爱好文学的人。

《道德经》说: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吸引到什么样的人。

追随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指引,有道的人就乐于和他在一起;按德行事的人,就会建立起德行,有德的人就乐于和他交往;既不求道又不按照德行事的人,无道无德的人就会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真可谓“近朱者赤,见墨者黑”。

伯牙子期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先秦时期的琴师俞伯牙在荒山野岭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他琴中蕴含的真意:“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喜地感叹说“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失去了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再操琴。

可见,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吸引到什么样的人。要想吸引到自己想要的,某一领域最好的朋友,自己也必须是这一领域最好的人。

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一个人所关注的,常常都是自己思想上喜欢和想要的,无论是名利、地位、金钱,还是学识。

人的思想就好比一块磁石,会把自己所关注领域的相关一切吸引过来,一切你想要的都会不自觉地向你靠拢。

这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

简单地说,就是:你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

想要“道”,就会得到“道”;想要“徳”,就会得到“徳”;想要“钱”,就会得到“钱”;想要“学识”,就会得到“学识”。

不可思议,是吗?其实一点都不难理解。

极其想要+时刻关注+不停行动+克服万难+坚持到底=得到

想要就是追求,就是梦想。一个人只要有了追求和梦想,就会所向披靡,一切皆有可能。

《道德经》说: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意思是说,追求和梦想,都是虚无之物,可力量却强大到可移山、可填海。

所以当你从精神到灵魂,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倾尽全力为之努力的话,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你想要什么,就一定能要得到什么。

你造多大的势,就有多大的成就

”在必得。可见,要得,首先就要得“势”。

势要怎么得?

《道德经》说:“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意思是遵循“道”而且有“德”的君王,“道”自然也就关爱他,扶助他,而使他得到民心和天下。

可见,势,就是时势。顺应时代,符合这一时代的道德标准要求,就会得势,势就会出现。

知道了势,就要造势。

喜欢哪一个领域,就造哪一个领域的势。你能造多大的势,就有多大的成就。

《道德经》有言: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造势要从“信”开始。

自信,百分之二百地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成事。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别人如何能够相信你。

诚信,向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自己的信誉。如果自己都不诚信,又怎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还要坚守正确的信仰。只有坚持正确的信仰,才能走正道,才能成事。而信仰不正确,就会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导致败事。

自信+诚信+信仰=成事

而能成多大的事,完全取决于你有多大的自度、多高的信任率和多么崇高的信仰,这些加起来,就是你造的势。你能造多大的势,就能有多大的成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