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的宋理宗

应该说,宋理宗能够实现从平民到皇帝的飞跃,权臣史弥远是“功不可没”的。当史弥远开始处心积虑地策划废掉当时的皇子赵竑时,他需要首先物色一位贤良的宗室子弟,以便将来好取代赵竑。而理宗(当时叫赵与莒)的发现也纯属偶然。

嘉定十四年(1221)史弥远的门客余天锡回乡参加当地的科举选拔考试。路过绍兴时忽逢大雨,余天锡只好来到当地全保长家避雨。“全保长听说来人是史弥远的门客,便盛情款待。席间,全保长将赵与莒兄弟介绍给余天锡,说二人是赵氏骨肉,皇室血脉。余天锡回到京城后,将此事告知史弥远。史弥远派人将孩子接到临安,亲自考察。赵与莒相貌端正,史弥远见就大为惊奇。史弥远让赵与莒写字,他竟然写下'朕闻上古’四个字,史弥远不禁万分感慨:'此乃天命!’但为防止计谋泄露,仍将兄弟二人送回全保长家,以待合适的机会。”(游彪《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

一年后,史弥远将赵与莒接到临安,并委托当时的名儒郑清之好生教导,赵与莒自然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宁宗病重。史弥远派郑清之赴沂王府,向赵与莒(当时已更名为赵贵诚)表明拥立的意思,但赵贵诚始终一言不发。最后,郑清之说:“丞相因为我与他交往时间很久了,所以让我担任你的心腹。现在你不答一语,我怎么向丞相复命?”赵贵诚这才拱手答道:“绍兴老母尚在。”这一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却既表明了想做皇帝的意愿,又不失稳重小心。郑清之回报史弥远后,两人更加赞叹赵贵诚“不凡”。

宋理宗即位后尽管已经二十岁,并且很快杨皇后就还政与他,但理宗却非常聪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史弥远一手扶植上位的,在朝中缺乏根基,“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去世,理宗在权相专政下,'渊默十年无为’,其目的显然是韬光养隐晦,保全皇位与性命。从这点看来,理宗还是很有心计的。”(虞云国《细说宋朝》)

史弥远死后,宋理宗改元“端平”,开始真正行使帝国最高权力。顾忌到否定史弥远会使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理宗先是追封史弥远为卫王,接着又下诏要求“姑置卫王事”,不让群臣议论其过失。宋理宗虽然对史弥远曲加维护,但却毫不留情地剪除其党羽,史弥远的许多党羽都被悄无声息地贬出朝堂,理宗在对史弥远一事的处理上也称得上稳健与成熟。罢斥史党的同时,理宗先后任用了一批贤良之士,召回了此前被史弥远排斥的一些较有才干的臣僚。在这些臣子中,多数都发挥自己所长,朝政气象因而改观。

理宗亲政后,采取了许多措施革除史弥远专政时的弊政,稳定政局、刷新吏治、整顿财政、恢复经济,并继续推崇理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史称“端平更化”。“端平更化”充分表明宋理宗是有抱负之人,在治理朝政方面也并非无能之辈,然而也必须看到“端平更化”虽颇有声势,但效果欠佳。“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的各项措施也大多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因此,相对它的具体实效,'端平更化’更多体现出的是理宗欲求有所作为的一种态度。”(游彪《赵宋:十八帝王的家国天下与真实人生》)

(0)

相关推荐